致清華全體校友的公開信:籲請顧秉林不尋求連任清華校長
諸位清華校友,師生,校領導以及教育部領導:
我們是一群關心母校清華發展大業的熱心校友,鑑於母校近年來面臨的形勢和
嚴峻局面以及顧秉林校長的以往表現,籲請顧秉林不要繼續擔任清華校長。
清華大學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和學術的排頭兵,在不遠的未來將迎來她的百年誕
辰。對於我們這些接受過母校的哺育,曾經在清華學習或工作過的一員來說,沒有
什麼比聽到學校在教育,科研,社會聲譽等方面蒸蒸日上的消息更加興奮的事情
了。而這些進步與發展,作為一校之代表與主要管理者的校長,其所起的核心作用
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是多麼希望既有戰略眼光、又有出色的管理能力的人擔任清華
的校長,最大程度地推動清華的發展,早日實現國家對於母校實現世界一流大學的
期望。不可否認,顧秉林院士在本專業研究領域中有傑出的表現,但遺憾的是,自
從他2003年出任清華校長以來,清華在前校長王大中領導下突飛猛進的勢頭驟然
減緩下來,校內外湧現出眾多問題,嚴重影響着清華未來的持續發展。而在同時,
很多兄弟學校在中國高教改革重組的大環境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在這
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時代,清華的發展在過去四年中已經嚴重滯後;而在這個
表象後面,凸顯的是更深層次的危機,那就是清華在未來一,二十年中的發展潛力
跟遠景。如果不能儘快解決這些問題,清華的學術地位,社會影響力,公眾認同程
度必將持續下滑,導致長期處於落後地位的情況發生。這種可能性絕對不應該是有
着近百年光輝歷史,代表着中國學術現代化過程的清華的未來,更不是清華十幾萬
校友能夠接受和容許的。
眾所周知,母校今日的輝煌和榮譽,建立在眾多學長多年來切實奉獻的基礎
上,而歷任校長在學校建設方面的歷史功績尤其不可忽視。在清華的歷史上,有兩
位校長對清華的發展至關重要。一是解放前的梅貽琦,在他的領導下,清華從一個
剛剛設立的國立大學轉變成為當時最出色的綜合性大學。另一位是解放後的蔣南
翔,他成功地扭轉了清華因為院系調整師資幾乎淪為二流學校的頹勢,把清華建設
成最適應當時那個時代的多科性工業大學,進而奠定了今天清華重新崛起的基礎。
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一位合格的校長,應該具有以下素質。第一位的是要具有教
育家的戰略眼光,能夠洞悉社會的需要,理解學科發展的方向,與時俱進,最大程
度為社會培養精英人才。第二位的是要有政治家的謀略與手段,能夠把自己的教育
理念訴諸實踐。現代大學是一個複雜的有機體,無論是在校內協調不同群體的意見
跟利益,還是在校外尋求政府與社會對教育的支持,僅僅有自己的想法是遠遠不夠
的。要有所作為,必須有決心,魄力,跟政治手腕,不能畏手畏腳,一團和氣。最
後,校長必須能夠面對公眾推銷和提升大學的公共形象。在現在社會,大學通常被
期待為時代風範的載體,而校長則是大學風範的代表。面對媒體的時候,校長不但
應該傳達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應該時刻塑造和宣傳大學的形象,讓公眾從他的身
上,看出一所學校的精神與風範所在。進而言之,作為清華的校長,更應該表現出
學校深厚的科學精神和文化積澱。
令人遺憾的是,自2003年擔任清華校長以來,顧秉林沒有表現出他具有上述
能力中的任何一項。清華的發展陷於停滯,各種問題屢屢發生,學校在社會上的地
位跟聲譽江河日下,其他學校的崛起在各個方面挑戰清華的優勢。在母校面臨着最
嚴峻的局面的時候,我們不能也不應該熟視無睹。因此,基於下文對清華危機的全
方面分析,我們鄭重呼籲顧秉林不要再留任清華校長一職:
第一, 缺乏教育家的眼光,對於未來清華的整體定位含混不清,對清華各學科應該
如何發展,毫無作為。
清華經過文革後幾任校長的不懈努力,雖然名義上恢復了綜合大學的學科布
局,但是總體上仍然是工科獨大,其他學科處於從屬地位。更加嚴峻的是,即使這
樣的形勢也受到了國內其他學校重組學科後的嚴峻挑戰。傳統工科優勢減弱,學科
老化,理科發展嚴重跛足,人文學科長期停滯於二流地位毫無進展,醫學更是在跟
協和的談判中長期反覆不前。在顧秉林擔任校長的四,五年間,我們看不到他有任
何調整,發展清華各學科的政策,只是在前任開創的學科格局上面停步不前。這種
形勢,只能讓人質疑,他對於清華未來應該如何發展,到底有沒有自己的想法,他
是否看得到清華所面臨的困境,是否有去解決這些問題的想法與能力。
1. 工科是解放後清華立校的根本,但是由於近年中央跟地方政府對教育投
資的加大,過去一些工科為主的學校得以集中資源專門發展幾個工程科學,無論在
教學科研規模,還是參與國家大工程的方面,都遠遠超過清華的傳統工科系所,不
斷接近甚至超越清華工科的水平。在最近的國家一級學科評比中,機械,儀器等傳
統強項丟掉第一,土木,生物醫學工程等方面更被其他學校遠遠拋在後面。在工程
項目上,同濟大學在中國大興土木的城市化進程中取得主動,在區域規劃和城市規
劃、高難度橋梁工程、複雜超高層大跨度建築工程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世界一流的學
術成就和工程業績;北航、哈工大等高校積極參與大型飛機和軍用飛機研發、載人
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大型項目,為國防現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北方交大、西
南交大等高校積極參與高速鐵路研發,在鐵路機車現代化、隧道工程、橋梁工程方
面做出成就卓越,為國家鐵路跨越式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面對這種嚴峻的形
勢,清華的工科院系如果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發展模式,引入更加靈活的學生培養
跟用人機制,那麼這種趨勢只會更加明顯。眾所周知,工程科學包括工程理論研究
跟實踐兩個密不可分的環節,理論研究是保持學術領先的基礎,而參與具體實踐工
程則是維持社會影響力跟經費來源的必要途徑。清華工科系無法跟其他學校在規模
上進行競爭,那麼必須注重走理論跟實踐兩個環節。一方面吸引國際國內領先的理
論學者,例如計算機系引進的姚期智教授,另一方面應該全力支持院系去參與國家
重大工程項目,並且給予這些項目的領導人必要的引用人才的自由度,保證研究團
隊的規模。近年來國家領導意識到了中國在技術方面的落後,提出在十一五計劃中
重點發展製造業十大領域,面對中國工業現代化迅猛發展的大好局面,清華校方理
應組織科研力量,積極參與這些大型項目,但是清華校方卻一再貽誤良機,主動放
棄了大好機遇。我們認為,工科系應該早日引入教授跟研究員雙軌制,研究人員作
為non-tenure track faculty,而給予領導大項目的教授自主雇用研究人員的自由。這
樣,清華工科才能夠在不無限擴大tenure-track的教授編制的前提下,既保持從事
工程理論研究的教授的質量,又能保證工程實踐開發團隊的規模跟競爭力,從而永
遠維持清華工科的領先地位。可是恰恰相反,近幾年清華人事制度的改革基本上停
滯了,原來的教師分"科研教學"、"教學"、"科研"3個序列名存實亡。
2. 如果說傳統工科的優勢在不斷削弱,那麼在新興的工程學科領域,顧秉林
更是沒有任何積極進取的作為。近年來,國際上工程科學演化出了一些新領域,例
如納米微機械,現代生物醫學工程等等。這些領域,正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具有
後發優勢的地方。尤其是生物醫學工程,跟公共醫療體繫緊密相關,有極大的市場
應用前景。國內一些傳統文理科大學在設立工科的時候,就看準了這些新興的領
域,並且直接從國外招聘到出色的留學生學者,例如北大就選定了納米等領域作為
他們工科的突破口,上海交大跟Johns Hopkins聯合培養生醫碩士,學生在美國完
成碩士課程。相反,清華在這些領域要麼是沒有發展目標,要麼是象生醫工程這樣
長期被學校忽視(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生物醫學工程系近5年來沒有引進過一名算
得上是優秀的教授),停留在國內低水平的層次。
3. 在工科岌岌可危的同時,清華理科同樣也處於復建二十餘年後的發展瓶
頸。數學跟化學系長期處於國內二流學校的水準,找不到任何突破口。這種局面不
是引進一兩個特聘教授或者院士就能夠改變的,而需要有魄力的系主任跟學校的全
面支持。數學是物理教育的重要組分,而化學則是跟生物,以及近年來新興的納米
領域息息相關,在這兩個學科上面跛足,清華的理科就永遠不能說是國內一流。同
數學系和化學系遇到非常多的困難相比,清華物理系跟生物系還算相對幸運,在復
建的過程中有很多能力出眾的系主任,以及得到了外界的很多學術上的支持,得以
較快地進入國內一流梯隊,並在國家重點學科,科研成果,院士等上面表現不凡。
但是,他們的發展同樣面臨很多挑戰,尤其是生物系,因為生物跟醫學研究的緊密
相關性,清華長期無法跟協和理順關係,嚴重影響了生物醫學研究的發展。清華生
物系雖然得到了學校985經費的大力度支持,但是無論是規模,還是經費,根本無
法跟那些合併了醫學院的大學相比。縱觀國內最好的幾所大學,北大,復旦,交
大,浙大,都通過合併得到了完整的醫學科研體系,在生物醫學研究成果,經費,
重點學科評比,國家各項獎勵項目,院士人數等方面立刻上了一個台階。跟這些學
校相比,清華生物系則成了校內資源經費的黑洞,無論學校如何特別重視支持,仍
然不可能跟其他學校處於同等層次競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生物系也從饒子和,
孟安明等取得重要突破的樂觀中掉落下來,目前面臨着發展上的重要問題。同時,
需要指出的是,饒子和、孟安明等是10多年前引進的教授,而最近5年來生物系
新引進的教授基本上還沒有出重要成果的跡象。
4.對比理科的發展不均衡,那麼清華人文社科學科就只能用不及格來形容。
不要說在全國學科排名中10,20名以後的尷尬地位,學校似乎從來就沒有認識到
人文社科學科對於清華未來發展前景的重要性,看不到自改革開放以來人文社科重
新占據了社會最顯著的地位,人文社科出身的人不但成為政府高級官員,公務員的
主要組成來源,而且廣泛占據了新聞,媒體等輿論渠道,成為和人民大眾生活直接
相關的顯學。面對這種社會發展趨勢,清華仍然是把人文社科當作理工科的點綴,
限制文科規模發展,把文科教師的主要工作定位於講授全校公共課程,在教師數量
極為有限的情況下,每個老師為大量全校性人文選修課疲於奔命,可以用在培養本
學科學生跟學術研究的時間受到極大的限制。同樣嚴重的是,從來沒有人文學院出
身的教師擔任校一級領導來維護文科發展的權益,復建文科二十餘年,學校裡面仍
然沒有一種可以讓文科自由發展的人文氣氛,人文學院當年下禮聘來的專家學者要
麼是象葛兆光一樣成名後就被傳統文科強校挖走,要麼是在學校裡面無聲無息,更
有甚者,還有象陳丹青一樣拂袖而去,把清華僵化的體制暴露在全國人民的視野之
中。在這些著名學者紛紛去職的同時,從顧校長上任的2003至今,除了經管學院
引進錢穎一、李稻葵、白重恩等以外,清華6個文科學院的其他5個(人文學院、
新聞傳播學院、美術學院、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都沒有引進過在國內外具有
顯著影響力的學者。我們所熟悉的如李強、景軍、李希光、薛瀾、張明楷、崔建遠
等知名教授,幾乎全部是王大中校長在任期間引進的人才。
面對以上諸多挑戰跟各個學科困境,我們看不到顧秉林有任何明確的,一貫
的教育思想,有解決哪怕是任何一方面問題的想法跟決心。工科廣大院系抱怨學校
把985經費過多投給理科文科,失去工科傳統優勢;文科系抱怨學校限制招生跟發
展規模,無法形成內部的良性循環;理科系發展受到外在跟內部因素的限制。更加
嚴重的是,學科發展的停步不前,更直接影響到了清華的社會聲譽跟高考招生。在
當今社會價值迅速轉型的大環境下,人民群眾對於綜合大學空前認同。近幾年的高
考招生中,在最發達的地區,例如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考生偏好北大,復旦等
傳統綜合大學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清華過去那種單一的工科形象極大地損害了
考生的信任。某些學校在招生的時候更是公然宣傳理想主義的學生應該選擇文理
科,想早日掙錢養家糊口的去學工科,或者是拿自己的'新興工科'來對比清華的
'夕陽學科'。可以預見的是,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綜合大學在北京等地的優勢
必然會不斷擴大並發展到到更多經濟發達省份,如果到那時候清華仍然不能改變在
社會上單一,僵化的形象,那麼現在這種招生的優勢必將蕩然無存。設想一下,沒
有領先的學科,再失去了領先的招生,清華還能夠依靠甚麼來維持今日的優勢?
第二, 缺乏政治手腕與,處理校內外事務嚴重無能
在現代社會,一個合格的校長,就象大公司的CEO一樣,需要有出色的管理能
力跟政治手腕,來協調各個方面的訴求,為學校發展創造最合適的空間。但是,在
面對以下種種問題的時候,顧秉林沒有表現出任何處理複雜事件,為清華發展謀取
權益的能力。
1.醫學領域的反覆不前。隨着上一輪高校合併的結束,國內高校發展的形
勢已經很明朗了,北大,復旦,交大跟浙大這四所最可能在未來跟清華處於長期
競爭地位的高校,都獲得了完整的醫學院跟大量附屬醫院,從而奠定了他們在生
物醫學研究,公共健康服務中的優勢地位,唯獨清華被拋在後面,並在跟協和的
關係不明中錯過大量發展機遇。清華既然從王大中時代開始就決意發展醫學,那
麼就應該全力以赴,爭取一切資源,想盡所有手段來解決跟協和長期糾纏的局
面,從而將醫學發展的關係理順,進入快車道。一日跟協和的關係不明確,就一
日無法整合研究資源,協調學科發展方向,從而遠遠落後在其他四所大學後面。
事實上,現在北醫的發展已經全面接近甚至超過協和的現實,最好地說明了醫學
院跟綜合大學的合併,對於醫學發展能夠起到多麼大的推動。而這些問題的解
決,需要領導者具有創造性的思維。例如饒子和院士擔任南開校長期間,與301
醫院開展合作,也為解決南開醫學面臨的高水平醫院的瓶頸問題打開了重要的資
源。
2.學校教學,科研,教工住房用地開發長期停頓。學校的發展,缺少不了
建築規模的擴大跟保持一支能夠安家樂業全心投入教學科研的教師隊伍。但是,
清華在2003年得到海淀區給予的朱房跟八家保留發展用地之後,至今沒有任何
開發的計劃,處於永久擱置狀態。在過去5年清華周圍的房價上漲超過200-
300%的情況下,廣大青年教工現在根本無法負擔學校附近的住房。如果說高擱
的拆遷費用是阻礙開發這兩塊地方的主要阻力,那麼現在負擔不起的拆遷費用,
學校未來更加不可能負擔得起。相反,在2003,4年的時候,當時幾個商業銀行
給了清華北大等學校幾十億的貸款額度。如果校方有王大中校長當年貸款十幾個
億開發紫荊學生公寓區的魄力,在當時拆遷費用比現在低得多的情況下,能夠一
舉解決這兩處的徵地問題,那麼不但能夠解決大量青年教工的長期住房問題,同
時也能為籌建中的綜合醫院獲得土地。而校方沒有魄力,拖拖拉拉到今天的結
果,就是本來5年前可以在房價低的多的時候購買校外商品房的教師,卻因為對
顧這一屆領導的能力抱有希望而沒有購買,現在再也不可能負擔起學校周圍的住
房。同樣,台灣長庚集團投資的國際醫院,雖然醫院本身的建設經費有了保證,
卻因為學校遲遲無法徵地,而無限期拖延下去。跟顧的無能相比,比清華更接近
鬧市地區的北大,卻得益於許智宏閔維方的出色領導能力。不但巧妙地校外的科
技園轉化成為科研用地,極大改善了教學科研空間以學生住宿條件。而且他們戰
略明確,很早就明白學校的財力不能夠確保開發教師住房,因此在幾年前的時候
就組織教師在五道口等地大量團購,從而解決了很多老師的後顧之憂。同樣,北
大方正集團投資的北大國際醫院,已經正式動工。顧秉林在這方面的表現,完全
不及格。
3.缺乏校內危機處理能力,嚴重喪失學生信任。一個合格的校長,要能夠
得到學生的發自內心的尊重與愛戴,能夠聽取學生的意見,並敢於面對學生。
2003年以來,校內出現過幾次嚴重的學生與學校的對立。一次是無法兌現研究
生4,2,1的住宿條件,導致學生去工字廳要求見校領導。顧秉林自己不出面,
反而打發幾個態度惡劣的中級工作人員,對學生說出'你們對清華沒有貢獻,憑
甚麼要求改善住宿條件'的喪心之語,極大地傷害了幾千在校研究生對母校的感
情。設想一下,如果顧能夠以校長的名義,在第一時間站出來親自向學生解釋學
校暫時的困難,將是如何一個不同的結果。第二次是水木清華bbs站事件。在
2005年,教育部要求學校加強管理bbs論壇的政策出台。作為多少屆清華學生
的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bbs的任何變動都對學生意味重大,如果學校在處理這
個問題上能夠以人為本,向學生充分解釋國家政策,並說明自己的苦衷,相信是
能夠獲得廣大同學的諒解。但是學校粗暴地採取干涉措施,造成水木清華bbs四
分五裂,從而徹底離心了一代學生。跟廣泛受到學生愛戴的前校長王大中,張孝
文等相對比,顧秉林是清華解放後聲望跌到最低點,最不受學生尊重的校長,是
完完全全的失敗。
第三, 迴避媒體,缺乏社會活動能力
九十餘年以來,清華大學一直在廣大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聲譽。因為這些社會
的讚譽跟認同,清華有幸得了到很多熱心於公益事業的公司和個人的無私贊助支
持。但是,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學校的形象是時刻處於媒體跟人民的監督之
下,這種榮譽需要每一個校友精心維護,更需要學校有組織地,系統地去經營,才
能夠維持廣大人民群眾心中對學校的認同長盛不衰。但是,在顧秉林任上,清華負
面新聞不斷,正面宣傳空洞乏味,極大地損害了清華各方面的利益。
1.缺乏清晰的宣傳戰略,對外輿論宣傳毫無章法。一所大學在大眾心目中的
地位,不僅僅是由她的學術水平決定的,畢竟那些高深的科研成果普通百姓難以理
解跟比較。人民群眾對一所大學的先入為主的印象,是她是否有豐滿的文化形象,
是否對年青的考生有感染力。我相信很多學子在報考清華的時候,都是被荷塘月色
的清華,人文日新的歷史所吸引,而不僅僅是學科排名高低或者就業是否理想這些
因素。考生,特別是高中生,在選擇學校的時候,對自己心目中理想主義的認同起
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這就需要清華能夠面對社會全面展現出自己各方面的魅力所
在。這種綜合形象,不但影響考生的選擇,也直接關繫到社會捐助等方方面面。遺
憾的是,顧秉林似乎根本沒有意識到這點的重要性,在他的任期上,清華的聲譽從
九十周年校慶以的頂峰一路下滑,某些任由媒體摸黑的行為,已經到了令人忍無可
忍的地步。
2.消極迴避媒體。今日之大學,早就不是往日的象牙塔,從教師到學生,一
言一行,各種政策,都暴露在社會媒體之下,接受公眾的輿論評判。一個有能力的
校長,應該能夠領導學校新聞機構,主動接觸媒體來樹立自己正面積極的形象,同
時巧妙地化解危機跟負面新聞。但是,在顧秉林領導下,清華新聞機構一味迴避媒
體,在今年重慶文科招生危機事件中,完全暴露了領導層的無能,任由某些媒體抹
黑誣衊清華,把清華求賢若渴破格招收幾個省市的文科狀元說成是破壞分科規則,
把清華的新生獎學金說成是用金錢收買考生。由於校方拒不回應媒體澄清實事,隨
着事態的發展嚴重到全社會的主流媒體都指責清華破壞招生規則的情況下,清華仍
然禁止參與招生的老師跟招辦接受媒體採訪,說明真相,從而在大眾眼中坐實了媒
體的指責。面對這種荒唐到極點的做法,我們想質問一句,他們有甚麼權力,把清
華多少代人建立起來的聲譽跟地位,任由媒體來踐踏?這種掩耳盜鈴,裝聾作啞的
方式,難道真的就能期望社會廣大群眾很快淡忘掉負面消息?在我國各級政府都設
立發言人,主動應對媒體的大形勢下,清華有了成績不去聯繫媒體主動宣傳,受到
摸黑唾面自乾,這就是顧秉林理解的'行勝於言'麼?更有甚者,清華明明有一流
的新聞傳播學院,經常為國家危機處理出謀劃策。到了清華自己危機重重的時候,
學校為什麼不能夠組織人文,傳播學院的老師,來幫助清華渡過難關?事實上,清
華近年來消極應對媒體完全是顧秉林領導無方的結果。在王大中時代的清華跟媒體
的互動就積極正面得多。在劉海洋事件中,清華校辦,新聞處面對媒體的多方轟
炸,堅定立場,保護學生,出色地緩解了這一突發事件對清華的負面影響,並且維
護了清華治病救人的人文關懷形象。
3.缺乏社會活動能力,無法代表清華形象。對於顧秉林這種逃避媒體的校
長,在一些會議場合接受記者訪談也許是最後一個體現學校氣質,推銷學校形象的
機會了。北大的許智宏上任後,持之不懈地用各種機會宣傳北大的理科是全國第
一,一改北大長期在大眾眼中的文科強,理科(高考分科的理科,而不是學科)弱
的形象,高調在宣傳北大文理法醫都是第一。相反,顧秉林沒有能力向公眾推介清
華綜合大學的形象。在兩會,校長論壇這些最好的面對媒體的機會的時候,顧每一
次的發言都是空洞無味,無關痛癢,毫無真知灼見,很難想象考生的家長或者學生
本人聽了顧的發言,會對清華增加半點仰慕之心。
4.缺乏籌款能力。大學發展,需要社會的支持。北大單是2007一年,就收到
了美國,新加坡等國超過3億元人民幣的捐款支持;更屢屢通過政治關係,獲得國
家的專項支持,例如價值上億的國際數學中心,以及通過藝術學院獲得溫家寶總理
特批的數億元的歌劇院。在同一時期,浙大也依靠浙江無數企業家以及校友資源,
獲得海內外數億元的巨款,單是今年成立法學院,就獲得了光華基金會一億元的捐
助。跟這些充分利用政治,經濟資源的學校比,清華長期就靠着香港幾個財團的有
限捐款,在其他地區都沒有甚麼收穫。更令人疑惑不解的是,清華高等研究中心有
楊振寧,姚期智這些大師,卻不去從國家爭取一分錢的特殊經費,還要依靠楊先生
老邁之身,在香港,美國各地奔波籌款。這種可悲局面,唯一說明的就是顧的無
能。
第四, 學生培養素質下降,學生培養目的不明
建設一流大學,最根本的目的,在於培養優秀的人才,以期成為日後社會發展
的中堅與核心力量。清華在九十餘年的歷史上出色地承擔着這種使命,在她的學生
中,湧現出無數傑出學者,工程師,政治家等精英人物。但是,中國社會的急速發
展與轉型,對於清華未來應該培養怎樣的學生,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與挑戰。對
此,顧秉林仍然是沒有表現出他對於這個嚴峻的問題有任何真知灼見,或是處理解
決的方式。
1.本科教育的失敗。清華的聲譽,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畢業生在社會各行各業
的成就。在90年代末學制縮短跟本科生擴招之後,對本科教育帶來了許多新的問
題。在顧的任上,學生培養毫無起色,縮短學制後注重基礎的優秀傳統被拋棄,學
風更是受到社會浮躁氣氛的影響日益敗壞,本科教育整體敷衍,學生兩級分化日益
嚴重。優秀的學生因為教學科研整體水平的進步,有了更好的學習機會,因此取得
了很多令人欣慰的成績;但是另一方面,那些不喜歡自己專業,或者是自覺性不強
的學生,學習越發沒有目標與動力。很多課程的要求跟考試難度不斷下降,可是不
及格的學生比例仍是不斷增加。在這種整個社會大風氣影響下,清華如何維持學生
培養質量,是極為嚴峻的挑戰。我們認為,學生日後的成就,最主要的決定因素就
是對從事的事業是否足夠的激情跟自我認同。因此,理想的大學教育,應該能提供
給學生儘量多的機會來認識自己最願意從事的職業領域;簡單地說,也就是淡化專
業界限,力求提供通才教育。近幾年來國內的一些學校對此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
例如復旦本科入學第一年不分專業。我們有理由相信,考上清華的考生,在智力才
能上都是足夠優秀的;在他們當中一些人畢業的時候成就遠遠比不上那些當時高考
成績低於他們,去了教學科研條件不如清華的學校卻在裡面脫穎而出的人的主要原
因,就是他們在清華沒有找到合適自己發展的道路,無法從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中獲
得足夠的正面鼓勵支持。作為校長,應該盡最大可能,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負責,
遺憾的是,在本科教育改革的方面,顧在這五年中仍然交不出合格的成績單。
2.不敢喊出精英論的口號。作為國內一流大學,清華到底要培養甚麼樣的人
才?社會上流傳"半國英才進清華"的說法,這樣多學生跟家長的信任,背後是國
家給予巨額經費支持,唯一的目的這就是希望能夠把他們培養成為社會各行各業的
精英,成為引領社會潮流的人才,而不是一部機器上沒有個性的螺絲釘。蔣南翔校
長當年提出紅色工程師的口號,是因為在那個時代,工程師就是社會的主流精英,
是決定社會經濟走向的人物,這也是清華在文革後20多年來在政界獨領風騷的原
因。清華應該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天,就時時刻刻給他們灌輸社會責任感跟使命感,
要他們明白,一個清華學生應該對社會發展,對大眾承擔的責任跟義務;而只有成
為精英人才,才能夠實踐自己對於理想社會的理念。但是我們遺憾地看到,現在學
校仍然在宣傳空洞的雙肩挑制度。它作為現在清華的培養目標,已經徹底脫離於時
代。當今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從事政治的越來越多的是人文社科出身,而工科唯一
的上升路線是大型企業技術管理的道路而已,即使這個途徑也受到了管理學科出身
的人的強烈競爭。在這種形勢下,大學的輔導員經歷,對於日後的事業或仕途發
展,幫助是微不足道的,反倒不如擴大文科,尤其是社科專業的培養規模,才是增
加在未來社會政治經濟影響力的正確方式。總之,不論時代如何變化,作為一個學
校,一個校長,最重要的就是與時俱進。蔣南翔校長有獨特的眼光,看到當時社會
最需要的人才,給那時的清華學生設計了最合適的發展道路。現在的校長,如果沒
有半點眼界,沿用40年前的方法,去套今天的社會,那真是刻舟求劍,怡笑大
方。
3.學校文化的日益淪喪。清華歷史上是一個文化重鎮,自從清華建校以來,
清華一直是在時代文化風潮的最前列。但是近年以來,隨着工科社會影響力的日益
削弱,清華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逐漸演向刻板,平庸,乏味演變。而那些傳統綜合
大學,則藉助自己強大的文科底蘊,不遺餘力地向社會推銷自己的文化形象。例如
北大跟鳳凰衛視合作的大講堂系列,已經儼然成為了國內高等教育文化的主要輿論
平台。清華很多人不承認或者不敢面對這種變化,口口聲聲用'行勝於言'為自己
辯解。一方面,'行勝於言'被謬解成為'行而不言', 而'厚德載物'則被庸
俗化成毫無立場原則,一味包容社會既成現實的不公正,而不是象清華無數前輩那
樣,所'言'者,是心中堅持的的理想主義,而'行'則是去實踐這些理想的方
式。現在這種'言''行'割裂的校園文化,唯一的結果,就是把入學時候意氣風
發指點江山的高中生培養成沒有立場跟獨立思想的庸才。這樣的模式培養出來的學
生,怎麼能夠指望他們能夠承擔未來社會的各行業領袖的角色?
清華能夠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長久不衰,在千千萬萬自強不息的校友們的奮鬥
跟奉獻之外,也是因為曾經幸運地擁有幾位具有傑出品質的校長,在清華屢次面臨
重大動盪的時候把握住時機,成功地帶領清華渡過危機。而現在,清華的發展已經
再次面臨最危急的時刻。顧秉林在台上的五年,毫無進取之心,只求保守無過,決
不嘗試任何對學校有益的改革。在其他學校飛速進步的時候,清華發展的任何一點
緩慢甚至停頓,就是相對位置的大倒退。事實上,在當今高校擁有的資源相對均衡
的情勢下,學校發展的好壞,最關鍵的就是有沒有一個有能力的校長。以上海的兩
所學校做例子,在90年代中期之前,復旦無論是在學科組成,科研成果,還是社
會聲望上面,一直遠遠超過同城工科為主體的交大。但是在985計劃兩所學校受到
同等支持力度的情勢下,交大當時的校長大刀闊斧組建學科,在社會上全面宣傳塑
造交大新形象,在短短的不到10年的時間裡,交大已經有隱隱超越復旦的勢頭,
這就是一個有能力的校長對學校發展所能起到的作用的最好的例證。在這個高教飛
速發展的時代,一個成功的校長,一定要有霸氣,敢於把自己的先進教育理念在自
己學校實踐,並積極推廣給全國人民,敢於開風氣之先。為了實現這些變革,則要
求現代大學校長具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有謀略,有膽識,有過人的智慧。在這個
前提下,校長本人是否是院士則無關緊要,事實證明,清華過去幾位最傑出的校
長,本身並不是著名學者。同樣,清華校長也不應該拘泥於本科出身清華。一個有
理想抱負的校長,是把這個職位當作實踐自己教育理念,以圖推進中國高等教育進
步的舞台,正如同最近上任的南開校長饒子和對南開的發展嘔心瀝血、殫精竭慮。
清華現任校長顧秉林,缺乏上面列舉的任何一條成功校長必不可缺的品質。在
明年即將結束的第一個任期中,我們已經看到他在各方面的失敗與不稱職之處。如
果他繼續連任校長,那麼清華將錯過2003-2013整整十年的黃金髮展時期,那將會
是不可挽回的災難。我們絕對不懷疑顧秉林作為校友的一員,對清華的感情以及對
清華發展的良好願望。正因為有這個共同的目標,所以我們呼籲他能夠清醒認識到
自己能力的不足,不追求連任,而是抱着對母校負責的原則,主動讓賢,讓更加合
適清華發展的人選來擔任校長一職。我們從不否認顧本人是一名優秀的科學家,他
早日回到自己的教學科研崗位上,對清華,對他自己,都更加合適的一個選擇。那
樣的話,在清華的校史記載他的時候,他至少還會有一個亮點,那就是他以清華為
重,及時辭去了這個他不能夠勝任的職位,從而為清華重新走上發展路線,鋪平了
道路。清華的發展,不是顧秉林一個人的榮辱問題,而事關國家建設社會主義世界
一流大學的成敗大業,因此顧的不稱職,不但是對清華的極大不負責任,也辜負了
國家為了建設清華而投入的大量投資,辜負了黨和政府對清華的殷切希望。
我們籲請顧早日請辭,這就是他個人能夠為清華發展所做的最大貢獻,同時吁
請相關部門在全國範圍內甄選更加適合清華發展的校長,以實現早日把清華大學建
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