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兒童哲學
送交者: 方壺齋 2002年08月04日17:58:0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兒童哲學

                ·方壺齋·

本人出世快50年了,國內國外的變化,親身經歷和道聽途說也不少,自以為不是孤陋寡聞之人。本人一直在教育界謀事,對於教育界的變化,也不謂一無所知。可是最近,一個朋友請我幫忙查找一些兒童哲學資料,卻把我弄得一頭霧水: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小學校里,出了這麼個怪物?

上網一查,着實下了一跳:原來兒童哲學在國內已經快要到了遍地開花的地步了。不僅有網站介紹,還有報道在河南焦作開過國際研討會。再用英文網一查,國外這勞什子也很盛行。這下到引起了老夫的好奇心。一物不知,學者之恥嘛。

查了半天,總算找到一個比較全面精闢的介紹,拷貝於此:

“兒童哲學”最初由美國學者李普曼(Lipman,M.)和他的同事設計制定。1969年,李普曼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兒童哲理小說《哈里的發現》。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兒童哲理小說標示兒童哲學的誕生。目前兒童哲學已經發展到為包括幼兒園直到大學的學生在內的不同群體提供哲學探究課程,而且正在世界範圍內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採用。

1997年,我國雲南省昆明市的鐵路局南站小學以對教師進行兒童哲學培訓為開端,首次將“兒童哲學”引入國內。1999年,在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智力開發研究所的幫助下,上海市楊浦區六一小學也開始正式確立並啟動“兒童哲學”實驗課。

二、重構“兒童哲學”:六一小學的探索

經過兩年的大膽嘗試和多方探索,六一小學的“兒童哲學”課程實驗已經積累了不少有效的經驗。不僅“兒童哲學”作為學校的一門常規課程已經在一至五年級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和連貫的系統,而且,“教育應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成為一個教育理念滲透到全校教師的意識和觀念之中;同時,經由這門新的課程的開發,學生們的精神面貌大為改變,“每一個人都是思維的主體”正在成為六一小學教師和學生的一種自覺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的兒童哲學理論在六一小學得到了創造性地發展。“兒童哲學”課在六一小學的不同年級是以不同的形式進行的。針對不同年齡學生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特點,一年級的兒童哲學課主要是讓學生“聽故事提問題”,二年級和三年級分別採用了“寓言故事”和“成語故事”的形式,四年級是“時事論壇”,讓學生們就當時發生的熱點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五年級採用的形式是“辯論演講”,更注重學生自己的參與,也體現出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更高要求。除了“兒童哲學”作為一門基本課程的形式之外,各年級、各學科同時強調“兒童哲學”課的思想、內容、方法在本門課程中的滲透。比如語文課和數學課,要求教師們一方面要注意挖掘教材中滲透的哲學內容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師必須能夠把“兒童哲學”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的理念帶到本門課程的教學之中。包括思想品德課、自然課等,都必須體現“兒童哲學”的學科滲透。此外,六一小學還創造性的提出了“兒童哲學”的拓展課。開設課外拓展的對象主要是四、五年級的學生,目的在於以“兒童哲學”為中介,讓學生學習和思維的空間得以延伸,讓學生在“做”中學到知識,在參與中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探究的意識和□□□□

說白了,這個所謂的兒童哲學,就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多討論,多動腦筋,所謂理不辨不明,話不說不清是也。這當然沒什麼不好。一言堂早就該改了。問題是,提出改一言堂為學生參與,這種思想文革前就有了,文革中也不是沒有,為什麼一定要貼上一個哲學標籤。這不禁讓我想到文革中的工農兵學哲學用哲學的運動。問題是那個時候,工農兵們真地是在讀實踐論,矛盾論,甚至列寧的哲學筆記,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而根據這個六一小學的介紹,兒童哲學就是故事,寓言,成語,時事等等引發的討論。這和哲學有什麼關係?與其稱之為兒童哲學,不如也借用一個外國名詞:批判性思維,恐怕更恰當一些。

問題是,這是什麼新鮮事物麼?如此大張旗鼓地在兒童哲學的標籤之下組織教學,把什麼課都納入兒童哲學的軌道,的確是新鮮事物,但是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這在兒童哲學這個名詞被引進中國以前,難道就不存在麼?難道語文課,歷史課,數理化,等等都非得冠上兒童哲學才具備了啟人心智的功能麼?

在同樣的網站,我找到這樣一個兒童哲學教案:

主導觀念:透過現象看本質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了解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個哲學思想在實踐中的意義。

2、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小朋友,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我們就要來講一個有趣的故事。

2、揭示課題:觀察本質

二、聽故事,了解大概意思。

三、討論與探究

1、有誰知道,狼的樣子是怎樣的?(貼圖)

2、做實驗。用手電筒做實驗,使其影子斜射在水中。

3、討論(小組)(1)

經過電筒照過的小棒,在水中是怎樣的?

板書:現象(2)原來的小棒是怎樣的?

板書:本質4、狼為什麼會自以為是百獸之王?

5、結果是怎樣的?

四、聯繫生活

1、你們聽了這個故事,想想自己和周圍的人有沒有碰到過這類事情。

2、全班交流

剝去那些教案的陳詞濫調,這個課堂活動的本質不就是1說點什麼引起學生興趣,2講故事或者讀故事,3討論問題嗎?

我真看不出兒童哲學給這堂故事課帶來了什麼新面貌。那些教案術語,不過是老師滿足教研室主任或者校長的“正式”或者“專業性”的要求的工具罷了。

我想起法國戲劇家莫里埃筆下的一個人物。他以前不知道散文為何物,等到別人告訴他,他說的話就是散文時,他覺得真是茅塞頓開。我看我們的小學校長們就是這類人物。他們以前不知道學校的各門課程都有兒童哲學的功能,直到1997才有人告訴他們,他們學校里的教學活動,原來就是1969年一位美國人創立的兒童哲學。於是小學校長們就都成了兒童哲學家了,就象那位莫里埃筆下的人物成了散文家一樣。可惜的是,那位散文家的語言並沒有因為他知道了這個名詞有什麼進步。同樣,兒童哲學也未必就能使小學教育有什麼質的變化。

在小學低年級,兒童哲學課主要採取講故事的形式。那是不是什麼故事都行呢?好像不然,因為有的學校要求老師專門為兒童哲學課編寫故事,其要求是:

1回歸生活世界。

2發散學生思維。

3趣味性。

4可讀性。

5哲理性。

6多異性。(問題沒有唯一答案)

聽起來好像很嚇人,但是當我看了一些樣品時,發現那些故事,和兒童文學,寓言故事裡的沒什麼兩樣。既然如此,何必不去選一些現成的呢?何必增加老師的工作量呢?更何必要命名那些閱讀討論兒童文學故事和寓言故事的課為兒童哲學課呢?

我在網上還發現很難找到兒童哲學資料庫,可見各個學校的有關老師大概都把自己編的兒童哲學故事和教案當作寶貝守護起來了。果真如此,則兒童哲學課,與其是一種新的教學思維,不如說是一些學校和老師手裡的可以用於非教學目的的工具了,比如報工作量,比如作為晉升的依據,比如作為樹立樣板的資料等等。果真如此,則越是要推廣兒童哲學課,就越是會無端增加老師們的工作量,去製作一些貌似神秘實則普通的教學產品。老師們哪,別再那傻幹了,呼籲教委組織兒童哲學家門編一套教材就是了。

不過我倒也想說一點兒童哲學的好話,那就是,如果我們的學校里的老師都只知道滿堂灌,都只知道把一種答案強加給學生,那提倡兒童哲學的教學模式,倒是可以起到克服這類老師之弊的作用。只是有一個缺點,那就是用一種新的死板教學程序,代替了舊的死板的教學程序。提倡兒童哲學的思想,我看關鍵不是落實在課堂教學環節上,而是應該落實在老師的腦子裡。如果我們的老師一個個都是蘇格拉底,那我們根本不需要什麼兒童哲學課。

讓哲學回到哲學家的課堂里去吧!讓我們學着英國人的說法,如果這是把鐵鍬,那就叫他鐵鍬吧。

□ 寄自美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