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麻省理工動物園面面觀
送交者: toooooth 2002年08月09日18:29:0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麻省理工動物園面面觀

  整個星期,我暈頭轉向地在波士頓地區找房子。說起來是件大喜事:我一不留神得到了MIT(麻省理工學院)的獎學金,要去那裡進修一年。說實在的,我在激動之餘,免不了有那麼一點兒心慌。畢竟,那所著名的高等學府可不是誰想進就能進得去的,而且我這個文科出身的“半桶水”要去那裡念科技新聞專業--不是一般的新聞,而是“科技”新聞!發給我獎學金的那個教授先生準是老眼昏花勾錯了名字。

  MIT所在的劍橋是一座典型的大學城,它的地理構成可以簡單地劃分為4塊:哈佛以內,哈佛以外;MIT以內,MIT以外。

  我曾在另一個大學城伯克利混了10年,打工。劍橋看起來跟伯克利差不太多,滿街遍地的男女學生,城市裡一切設施的建立無不圍繞着學生和教職員工的實際需求。我常去的那家咖啡店向在校學生提供免費上網服務,無論任何時候,喝咖啡的人總是至少有一半埋頭於手提電腦,屏幕上同時開着七八個窗口。他們不是在聊天兒,而是在演算機械工程或是計算機的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都不是等閒之輩。乍一看,這裡像一個geek(科技怪才)一族的樂園。假如哪天一塊石頭從天而降砸在校園裡,十有八九會砸在某個一天到晚琢磨“開放源代碼軟件與自由軟件之異同點”的電腦狂人的腦袋上,或者砸在某個正在思考“人工智能的真實用途以及生命科學的倫理意義”的傢伙頭上。但另一方面,學校也不是象牙塔。在校園周圍,森林似的圍着厚厚一圈公司企業的辦公樓,西北角上新辟出了一塊高科技開發區,叫做“科技園@MIT”,這個奇怪的名字代表了一片介於科研與工業之間的灰色地帶。

  一提到“科研”兩個字,總是免不了跟大學、公司、政府糾纏不清。它們之間的曖昧關係簡直就像一種三角戀愛的怪圈。當你漫步在MIT附近時,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這種“戀愛關係”的存在。它不只存在,而且已經開花結果,果實就是劍橋城裡那些石砌磚壘、鋼筋水泥的建築物。我不是聳人聽聞。比如,MIT東門兩旁的大樓是屬於Forrester公司和其他一些公司的,看上去跟教學樓不分彼此,令人搞不清哪塊是工業園,哪塊是校區。

  從前,當我還是一名只知讀書的書呆子時,我對校園之外的“現實世界”可以說是渾然不覺。如今,在“現實世界”里生活了若干年後又陰差陽錯地回到校園,我突然開始想到一些以前從來不曾想到的問題。

  成立這樣一所(我們稱之為“大學”的)機構,把一大批聰明絕頂的年輕人招收進來,統統關在這個小小的城市裡,年復一年地關在裡面,這樣做到底有什麼意義?置身於這些可愛的MIT才子中間,打量着他們T恤衫上用科技術語寫的各種俏皮話、雙關語,我既感受到了智力上的愉悅,同時又不免產生某種非常奇怪的感覺———這裡好像是一個動物園!我仿佛漫步在一隻巨大的鐵籠子周圍,鐵籠子上掛着一塊招牌,寫道:“geek自然生態保護園”。遺憾的是,正如動物園一樣,這裡的一切都談不上“自然”,而是人工的產物,並且完全是封閉式的。

  大學城與外部世界的割裂局面使我困惑。為了使學生專注於學業不受干擾,大學把外部世界拒之門外;同時,為了使學生的自由思想不波及外部世界,大學把學生關在了裡面。這兩種手段是同等重要的。MIT的辦學方針一再強調說,MIT是一座使人“學會思考”的學府,也確實如此。這是腦力勞動者的高度集中化使然。可惜,學生的思想很難走出校園。很大程度上,校園變成了思想者的集中營。

  這就是我--一個在“外面”混跡多年後又突然重返知識殿堂的老學生,在走進鐵籠子之前的思考。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