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角度看浙大學生素質和浙大並校 |
送交者: 南海浪人 2002年08月12日17:39:0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最近我們對北京市某區招聘單位的問卷調查,他們在招聘過程當中發現了一些文憑作假現象。從統計看,清華、北大、復旦、南大、科大、浙大比較而言,浙大文憑作假現象最為嚴重。最初我感到很迷惑,因為印象當中應該是清華文憑作假嚴重才對的。後來仔細分析也就知道原因了:浙大最近幾年合併了很多二流學校,還開辦了許多“城市學院”,學生整體素質大幅下降,但是浙大由於宣傳好,在民間有一定名氣,所以冒充浙大學生是最佳的選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冒充清華、北大、復旦、南大、科大的學生,別人對作假者的期望值會很高,經常會要求干一些挑戰性的工作,這樣很容易露餡。如果冒充浙大的學生,由於浙大正式畢業出來的學生整體水平很低,別人的期望值就不會這麼高,同時由於浙大名氣比較大,也就比較容易找到工作。退一萬步講,如果被發現水平不高,你也可以說自己不是老浙大的畢業生,同樣不會被查出來。結果大家都這麼想,招聘單位收到一大堆浙大畢業生的求職信,引起懷疑,後來的結果可想而知。自然作假被查出來的,大多數都是冒充浙大的學生。我拿這個很有意思的案例問了很多同學:如果你的水平很差,但是又打算冒充一所名校學生,你應該冒充哪一所?這個問題沒有多少本科生答對,不過那些MBA就很厲害,幾乎全都回答應該冒充浙大。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市場競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浙大竟然成為造假者親睞的對象,可見自身培養出來學生素質是如何了。浙大是很大,大有大的好處,不過大也有大的難處。好處是學生可以遍布全國,增加學校的影響力。難處是學生太多了,魚龍混雜,總有一些素質極差的學生可以拿到浙大的正式文憑,進入社會必定造成惡劣影響。須知,良好聲譽培養起來很難,需要很多人很長時間,但是毀掉聲譽只需要幾個人就可以了。 “馬太效應”的後果:1、好一點的用人單位不敢聘用浙大的學生,害怕受到欺騙;2、好學生不敢報考浙大,擔心自己在未來的就業市場當中缺乏競爭力;3、浙大出來的學生整體素質沒有競爭力,造假者越來越多,浙大在社會上的聲譽越來越差。這些僅僅是預測而已,但願不要一語成讖。 有趣的是,浙大的學生素質可以用經濟學上的“檸檬市場”加以總結。所謂“檸檬市場”指的是“信息不對稱”市場,典型例子是舊車市場。顯然在舊車市場上不可能所有的車都很差勁,甚至有很多車是相當不錯的,但是就是賣不了高價。為什麼?因為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買車的人對車況幾乎一無所知,而賣車的人對車況十分了解但不會把真實情況告訴買車的人。這樣的話,買車的人願意出的價錢就相當於買質量很低的舊車的價錢,因此舊車市場上不會有價錢很高的車,即使你的車實際上很好,同樣不能賣到高價。信息不對稱的後果有:1、好車不敢拿到舊車市場上賣,而是採取其他渠道;2、更壞的車願意拿到舊車市場上賣,因為有信息不對稱。經濟學上著名的“劣幣驅逐良幣”就是這個道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多看一些“不完全信息市場”方面的文章,對此將會有極為深刻的認識。 回到學生素質上來,確確實實是這樣的,一個學生幾個學生不能代表整個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毫無疑問。但現實情況是怎樣的呢?企業雇主雇用各大名校畢業生的時候也相當於在舊車市場上買車,同樣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如果他碰上一個某校素質很低的學生,就會對這個學校的畢業生整體素質大打折扣,願意出的起薪就不會太高。這樣,也會造成以下結果:真正優秀的學生不敢到那所學校去,因為害怕自己(良幣)被其他素質低下的學生(劣幣)驅逐,而更差的學生就願意去那所學校,最後形成馬太效應。 說了這麼多,大家是否對“個體能夠代表整體”有了一個辨證性的認識。下面繼續討論如何避免“劣幣驅逐良幣”。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無非有兩種:1、整個舊車市場上存在質量低劣的舊車;2、信息嚴重不對稱。解決第一個問題,應該把質量低劣的舊車從市場上驅逐出去,從而提高市場上車況的整體素質。解決第二個問題,應該由權威的機構提供信息,例如成立一個車輛質量評估委員會。 清華大學的解決方案是第一種,只要某個清華學生被認為玷污了清華的名聲,大家立刻群起批判,絕不留情,目的是把劣車驅逐出去或者可以說,提高劣車的素質。我記得沈忠耀替核酸營養品說好話的事情被披露之後,水木清華上可以說是一片譴責的聲音,沒有替他說好話開脫的。其實真想替沈忠耀開脫的話,我自己就可以找100個理由,但是大家碰上這種事情,不會因為大家都是清華人而裝聾作啞,睜隻眼閉隻眼,因為這樣的話,最後只會傷害到自己。這已經成為清華的一種文化,是長期積累形成的。我注意到在網大論壇上,有幾個名校同樣有這樣的傳統,例如北京大學、中國科大、復旦大學等等。 我也注意到浙江大學是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解決方案的。也就是說,由權威機構提供信息。網大論壇上的浙大人對自己校友的不良行為和污言穢語似乎不聞不問,一定要等到火燒大了才急急忙忙過來救火。但是浙大對於“竺可楨班”、“文理強化班”之類的班級似乎情有獨鍾,這確實也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可以非常有效地把素質低下的浙大學生和素質優秀的浙大學生區別開來。如果企業認同浙大的劃分方式的話,以後竺可楨班的畢業生就應該可以領到比浙大其他學生更高的工資。不過這樣的解決方案需要的前提是:企業對浙大劃分學生方案的認同,所以浙大需要花錢宣傳自己的竺可楨班。 不同學校的解決方案不同,這都可以理解。我提出這些問題,是想讓大家思考一下自己的“個體不能決定群體”的論調,並思考一下如何避免“劣幣驅逐良幣”這種可怕的馬太效應。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