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重新認識陳景潤{ZT}
送交者: slk 2002年08月23日16:03:2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像《馬賽曲》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一樣,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也仿佛是應運而生。它使整整一代人為之激動,使全中國的男女老少都在談論一個叫陳景潤的人,還有他那些古怪的故事。

  《哥德巴赫猜想》發表時,我的年紀還小。記得那時候父親整天談論陳景潤,包括全國有多少女人寫信給他,他又是如何娶了一位師長的女兒的。後來父親還從外地給我買了幾本初等數論方面的書,看看他的兒子讀過之後,能不能成為第二個陳景潤。

  大概到我上高中時,社會上有關陳景潤的熱度才慢慢降下來。不過在課堂上,班主任依然提倡學陳景潤。在班主任的眼中,陳景潤代表着一種精神,簡言之,就是刻苦學習的精神。

  在班主任的大力提倡下,很多同學天不亮就到教室去秉燭晨讀。由於體質較差的緣故,我是很不喜歡這種學習方法的,但早起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當時的住宿條件奇差,40多人睡在一間大教室里),因此到了5點左右,不醒也得醒過來。既然已經醒了,便也只好起來了。有時在去教室的路上,遠遠地望着蟹青色或玄青色的天幕下被燭光染紅的窗戶,心中真不是滋味。


  陳景潤之墓坐落於北京萬佛園,其“1+2”造型的墓碑代表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果。
  有一陣子,我的一位同桌被樹成了班上的典型。他發燒至39度,依然輕傷不下火線。也許他本不想這麼硬撐下去,但由於受了表揚,自然更不肯放棄了。看着他那副眉頭緊皺、正襟危坐的樣子,我覺得可笑又可氣。可笑的是,他即便再用功十倍,也還是考不過我;可氣的是,如果他是典型,我豈不成了反面典型,因為我一有點小病痛就大喊大叫,有一回因為連續失眠,還回農村老家釣了幾天魚。

  那位同桌碰巧也姓陳,剪着寸頭,從側面看過去,還真有點像陳景潤。而那呆頭呆腦的行為,也與徐遲筆下的陳景潤有相似之處。其時,陳景潤的神話已經在我的心中破滅了,不僅僅是由於他受到了我的同桌的無辜牽連。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我回想起他的那些事跡時,我覺得他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那成麻袋成麻袋的演算草稿,只能說明他是如何刻苦,僅此而已。

  這種感覺到了大學時代變得尤其強烈,原因是班上出了一位聰明人。他比其他所有的人都聰明,且和我住同一個寢室。有那麼幾個學期,我親眼看着他如何天天睡懶覺,通宵看武俠,然後用五六天時間複習(其實是從頭學起,因為他幾乎沒上過一節課),就在一些難度較大的科目中考了全班第一。這當然令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嫉妒,嫉妒之餘卻又不得不佩服,並進而產生強烈的感慨:假如我像他這麼聰明……在這種氛圍下,是沒有陳景潤的位置的。

  等到想一舉成功而又不知天有多高的我們跨出校門,在社會上奮力拼搏並終於淪為平庸之輩後,這才發現當初的想法是何等幼稚。在任何時代都不缺乏有雄心、有抱負的人,更不缺乏什麼聰明人,但真正在理想與現實的鴻溝之間架起橋梁的成功者,卻是少而又少的。而在中國,能夠做成一些事則尤為不易,遑論取得像陳景潤那樣的成就了。再對比他所處的時代,就更覺得陳景潤之可貴與偉大了。

  陳景潤的成長,固然得益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數學所的小環境,但是當他拖着病弱之軀,在骯髒、昏暗的小屋裡孤獨地朝數學頂峰邁進時,正值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蓬勃開展之際。在那個貧瘠、混亂、瘋狂的年代,他能夠做出如此出色的工作,而在條件大大改善了的今天,這樣的輝煌反倒不能再現了,這難道不值得我們驚悚嗎?

  在徐遲筆下那些可能有些誇張的故事中,我覺得下面這則故事最具真實性,也最具深刻含義:有一次,陳景潤上街買東西,發現營業員少找了錢,便又登上公交車回去討錢,營業員只短了他五分錢,坐公交車卻要花一毛錢。而他居然去了。

  這就是陳景潤。(編輯:李瑾)



作者: 朱也曠 來源:南方周末 時間: 2002-08-22 14:59:48
http://www.southcn.com/weekend/culture/200208220076.htm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