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中國為何沒有科學大師出現?
送交者: 曲園 2002年08月25日22:34:4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曲園

"中國何以沒有科學大師出現?",其實是一個非常老,同時又很聚訟紛紜的話題.
謝泳先生曾有一篇文章,題為"四九年後中國何以沒有出現物理學大師?",以一個
行外人的眼光分析極權社會結構對於青年人物理才能的壓制,道出了不少真言.
最近世界數學大會在中國召開,不少享有國際聲譽的大師級科學家駕臨北京,媒體
對於這些科學家言論行止作了長篇累牘,不厭其煩的報道,顯示了公眾對於科學
大師們的"追星式"的狂熱.這至少折射出兩個問題,首先,科學家以其獨特的人格和
事業依然贏得了公眾的崇敬,可以輕而易舉地引發普通潛藏在心底的"理想主義激情";
其次,中國沒有,或者說缺乏科學大師.正因為此,Kawking,Witten,Nash等人的到來
就顯得特別難得,成為中國學術界和整個社會的一件盛事.我相信這些人物在中國
所受到的禮遇會超過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而以他們一慣低調的作風,這些隆重
的禮遇甚至會讓他們感到不知所措.既然國人對於科學大師如此尊崇,為何中國卻
產生不了此類人物呢?


首當其衝,而且也被廣泛採用的原因是基礎科學的資金投入不夠.當然,充足的研究
經費對於基礎研究很重要,而且確實國外在這方面的投入比我們多得多.但另一方面,
又覺得經費投入不是根本,甚至不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換句話說,即使我們大幅度地
增加投入,我們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也不見得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我們夢寐以求的
"大師"更不見得會隨之出現.事實上據我所知,國內有不少研究結構得到的經費支持
有很大的增長,但並未聽聞這些單位取得了什麼突出的進步.與此相反的例子就是抗戰
時期的西南聯合大學.據說那個時候的辦學條件非常艱苦(這也是很容易想見的),師生
團結一心,把這個學校辦得有聲有色,從而創造了中國教育史和科學文化史上的奇蹟.
如果中國曾經有過什麼大師,大概也要從西南聯大的教授中去尋找.拿現在大學和研究
結構和西南聯大作一個比較,那麼首先最明顯的差別就是人的精神面貌上的差別.的確,
那時候的人身上有一種精神在,此外還有那種不復再現的自由的學術氣氛和民主的決策
機制.這些精神上的財富和優良的體制比多少的經費投入都更重要,更可貴.可以想見,
西南聯大的學術空氣和辦學模式如果不是由於政治氣候的變遷而被迫中斷,中國出現
一批學術大師應該是可待之事.然而由於四九年的改朝換代,馬克思主義作為官方意識
形態占據學術領地,獨立自主的學術研究已不可能.人文科學飽受摧殘,人文精神喪失
殆儘自不待言,而自然科學儘管受到了當局的"特別重視",但除了"兩彈一星",中國在
自然科學上並無建樹.這裡固然有科技政策軍事化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似乎是,
在極權社會,自然科學由於缺乏人文精神的支撐而難以"一枝獨秀",儘管這樣的結果並非
權力當局的初衷.當然,我也注意到例外的情況,譬如前蘇聯四,五十年代朗道研究所的
輝煌成功,所以這裡面還有一個文化傳統和歷史根基的問題.而中國既然缺乏前蘇聯那樣
在自然科學方面的良好基礎,因而也就不會出現在自然科學的某一領域異軍突起的"例
外"了.

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極權政治會給自然科學帶來和人文科學同樣大的傷害.這不僅是
因為專制社會中僵化的科研體制,非學術的帶有政治色彩的評價體系以及嚴重泛濫的學
術腐敗使得科學活動變得效率低下,而且在於在這樣一種社會結構中科學家二等公民的
政治地位嚴重妨礙了科學家本人個性的張揚,創造力的發揮已經對於科研工作的投入精
神.我們可以注意到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在中國工作稍微出色一些的科學工作者在晚年
常會謀求或接受一個"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的頭銜,其中非常突出的甚至可以得到"人
大副委員長"或"政協副主席"這樣的位置.這一現象透露出一個信號,那就是中國的科學家
需要政治上的"提攜"或"認可"來給自己的人生劃上一個句號,從而獲得畢生事業的"功德
圓滿".與此平行的一個現象,則是權力當局喜歡給在青年科學家中評個先進,樹個模範.
"評先進,樹模範"活動往往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或者說出於"政治的需要".在這裡,科學
家是一個被審視,被獎賞的對象,"先進"和"模範"們得到的並非"社會的承認"或"同行的
承認",而是"權力的承認".在以上兩種現象中,被"策封"的科學家(很多時候他們的確是
同行中的較優秀者)會得到或物質或榮譽上的獎賞,但既蒙恩澤,就要通過"政治正確"作為
回報.於是我們看到,科學家在權力部門那裡只是只是政治上的二等公民,他們需要通過
來自權利部門的承認來獲得對自身價值的肯定.然而,一個時時要"政治進步"的科學家,
也就喪失了知識分子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被權力選中的科學家大概也就不可能
獨特的自我,汪洋肆恣的創造力,以及對其事業全身心投入並從中獲得巨大的精神愉悅,
從而也就不可能做出第一流的工作.這大概也就是我們有很多的"模範",卻缺乏大師的
原因,因為真正的大師與權力部門的承忍無關.所以,根植於中國歷史和現實中的"官本位"
文化,應該為中國科學大師的缺席負責.

數位大師駕臨中國,國人仰之若天然,同時也激發了對於本土大師的呼喚.各方人士都紛紛
指點迷津,開出藥方.但大師們終要乘鶴西去,而中國科學的昌明,大師的出現,在我看來,實
在 是有賴於政治環境的能否改善.我輩庸人,還是如魯迅所說,先去配育產生大師的"土壤"
吧!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