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留學生為何不歸國? |
送交者: 六六六 2002年09月02日19:19:3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轉自 : 就業與出國 自去年5月10日《北京市鼓勵留學人員來京創業工作若干規定》出台後,留學生們來去自由、子女入學等都能享受市民待遇,甚至在國內獲得的收入都可以兌換並寄出國外。這一條條優惠政策把“回國創業”弄得熱火朝天。毫無疑問,海外學子們已經感受到了祖國召喚的聲音,也了解了中國發展的步伐和速度。說創業的時機已經開始到來,誰也不會否認,可是“歸國”仍僅僅是不少學子頭腦中的想法,是什麼阻礙了他們歸來的腳步? 創業機會就在眼前,他們還在等什麼? “家庭其實是最大的癥結所在。”工作在美國硅谷的盧國文博士認為,“我們是搞科研的,又都是從國內苦讀十幾年然後出國奮鬥這麼久,創業的苦大家都承受得了。可是我們大都已在硅谷成家立業,回國之後,太太和孩子放在美國吧,兩地分居太痛苦。可是把太太帶回來,既耽誤了她在美國的事業,孩子也是個大問題。我兒子大的10歲,小的才1歲,回來小的有可能上不了戶口,不符合計劃生育政策,成了‘黑戶’。再說,國內的環境、生活條件和質量確實和美國存在着很大差異。在硅谷,我們輕輕鬆鬆一年就能賺20萬美元,可是在國內一年能掙出160萬元人民幣嗎?還是有點兒困難的。” 一直居住在加拿大的肖慶涵博士也認為:“家會是回國創業中的最大問題。在美國的學子可能還會考慮把全家移回國內,但居住在加拿大的基本不會。加拿大,本身就是一個移民國家,生活中並沒有太多不平等的感覺。子女的教育問題也不用撓頭,一切都十分正規。孩子在加拿大也已經習慣,回了國漢語不好,還有可能跟不上。我若在國內創業,肯定更沒時間管他們。而且,國內的孩子也都爭取到加拿大或美國去留學,他們已經在加拿大了,還折騰什麼呀!可是他們要留在加拿大,我回來半年、一年還好說,時間長了,夫妻之間肯定會有矛盾,要打架的。這些具體的細節,我都權衡過了,想回來決心還下不了。” 政策雖好,能不能真正落實也是學子們擔心的一個問題。“我們都能看得出,北京歡迎我們留學生回來。這次政策上的優惠也相當大,有些條件讓我們都很吃驚。 但政策是靠人來實施的,政府的上層都非常迫切,可是到下面做具體事務的時候,難保我們不會碰釘子。這一點連政府的領導也非常清楚。我們去參觀中關村,連管委會的陸主任也能了解,國內的服務存在着太多問題。”吳安其博士說,“創業是一個十分複雜、辛苦的過程,要想回國創業,就要做好思想準備,在真正的運作中拿出決心來,否則吃了一兩個苦頭就放棄,事業還是做不成。” 居住在德國的羅遠蘇博士說:“國內的服務經常會讓人非常不舒服。我從德國來,身上只有馬克,可是到銀行去兌換,跑了幾家銀行根本沒人理你。最後還是親戚朋友給我的人民幣。我當然不是要求貴賓一樣的待遇,人們也常說德國人排外,可是在德國,走進任何一家銀行都會有工作人員上來主動問你有什麼需要幫助的。 在國內連基本的服務都享受不到,我們哪兒敢把事業搬來。 “留學生們不敢回來創業,不少是怕回國之後實事還沒做,辦手續就累死了。”蒿坤岳博士對回國創業的困難了解頗深,“在美國,人除了工作壓力之外,生活非常簡單而且輕鬆。辦公司,個人不需要提供資本,27元美金就能辦成。就是要成立個有限責任公司,自己去辦,800美元加兩個星期,手續就全齊了。可是我們回國還要簽證,進門都這麼難,更不要說干點兒實事兒了。沒有健全的管理系統和真正的平等競爭機制,我想大多數留學生不會選擇馬上回國創業。” “回家”最好“兩頭跑” 雖說國內還有種種不便之處,但每一個學子心中都有着回國創業的潛在念頭,更有不少人已經開始了行動,他們的經驗是“兩頭跑。” 經常在國內、國外飛來飛去的盧偉博士認為“兩頭跑”的作用更大:“電信業是一個飛速發展的產業,在這一行中,一個星期知識就會更新。如果我放棄了在硅谷的工作回國來,就等於放棄了信息源。可是沒有更新的知識,很快就會落後、死亡。所以我不能放棄硅谷。但是這也並不等於就不回來創業了,政府現在對高科技產業的支持和重視我們都能感受到,北京的環境也很成熟,現在不少學子都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經常來回,把先進的知識技術帶回來,讓國內和國際之間密切溝通。這不僅能讓我國仍不先進的技術有較快的提高,又能保留自己現有的研究條件不至於落伍。而且這樣生活、子女、家庭等一系列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對於像我這樣的人,留在國外可能起的作用更大。”現任德國一家大學副校長的丁先春博士說:“我在學校主管科研,學校里的100多個科研項目都由我管理,這是一個群體優勢。我可以做中德技術交流的橋梁。我所在的這個位置比我單槍匹馬回國來,再去與國外交流要容易得多,也比我一個人回國做出的貢獻大。國外先進的不只是技術,管理更為突出。我在德國可以為中國引入先進的技術,幫助聯繫交流合作,起到一個窗口和橋梁的作用,比我回國成為一個單方面的技術人才對中國的作用其實更大。”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