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陶瓷與中法文化交流 |
送交者: laoxueren 2002年09月04日18:34:0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中國古陶瓷與中法文化交流
當中國古文明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海桑田,以基督文化為背景的法國才開始對中國的文化發生興趣,中法文化最初交流是在明清之際逐漸展開的,在此之前,中國不曾見識法蘭西的存在,而遠在歐洲大陸的法國也只傳聞遠東的“絲地”而已,隨着十三世紀法王路易九世派遣使者訪問蒙古帝國,以及半個世紀後意大利人馬可·波羅遊記,法國人才籍此略知遠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國和她的風俗、歷史。直至十七世紀末,中國清政府與路易十四互贈禮品書籍,才正式拉開了中法文化交流的序幕,而在其間起着紐帶作用的,正是那凝聚着深刻傳統文化內涵的中國陶瓷……。 第一艘法國商船“昂菲德里特號”來到了中國,1701年它再度揚帆,兩次遠洋,從中國運走了大量的瓷器等工藝品,這使得古老、精湛的中國陶瓷進入了法國社會,並很快地滲入了法國人的文化生活各個領域。人們對瑩潔光潤、纖巧精美的中國陶瓷讚嘆不已、視為珍奇。陳設、收藏中國陶瓷一時成為時尚,宮廷、王室的貴族們更是把對中國瓷器的擁有量視為地位、財富的象徵。路易十四的王室清單造冊中,僅收藏中國細瓷一項就達到上千件以上,他還修建了一座摹仿中國情調的特里阿農宮,也就是“瓷宮”。中國陶瓷的到來,在其文化及藝術史上成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轉折點。 在所有的中國陶瓷中,最受法國人歡迎的是彩瓷和青花瓷。他們是這樣來盛讚它的:“來啊!觀賞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絢麗,它來自一個新的天地,從未見過如此優美的藝術,多麼誘人,精緻超俗,來自中華它的故土”。雨果在他的詩中曾呤頌青花瓷:“來自茶國的處女,在你迷人的夢境裡,蒼穹是一座城市,而中國是它的郊區,在我們的暗淡的巴黎,面額純潔的少女,你在尋找,你的金色蔚藍的花園,那裡孔雀開屏,你向我們的天空微笑!一個快樂無邪的孩子,在釉彩鮮艷的陶瓷上,繪着天真的象徵——藍花”。可見,他們對中國瓷器的熱愛,甚至超越了瓷器本身,而在潛意識中描繪中國的美麗、富饒。 十七、十八世紀的中國文化、政治的發展都達到了其封建社會的某個高峰,加上法國耶穌教士們所描述的理想化的“中國圖象”,當中國瓷器、絲綢等大量湧入法國時,自然強烈地影響當時法國人的藝術思想,這個時期的法國產生了一種比過去自由、多樣,近乎東北化的新的風格——“洛柯柯風尚”。 “洛柯柯風尚”起源於法國路易十五時期,並席捲了整個歐洲大陸,法國社會及歐洲出現中國瓷器熱的時候,正是在“洛柯柯”時代,中國陶瓷精巧的造型,淡雅的色彩、流暢及寫意的裝飾線條,恰是“洛柯柯”藝術纖巧、淡色,喜愛“S”形、“C”形曲線以及重自然逸趣的風格典範。路易十五的首席畫師,十八世紀歐洲藝術的權威和代表:弗蘭克斯·布歇,同樣對中國陶瓷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設計創作了數量可觀的中國風格的陶瓷作品,如現藏法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中國生活場景”、“鸕鶿捕魚”、“茶會”、“吹哨子的人與小鼓手”等。可以說中國陶瓷的溫雅清脆即象徵着法國“洛柯柯”時代所特有的東方情調。 十七世紀中葉,中國陶瓷的造型與裝飾手法也廣泛深入地影響了法國陶瓷文化的發展,1664年法國納維爾瓷廠就開始生產了仿中國圖案與純粹中國樣式的產品,之後,為了適應法國人的口味,納維爾瓷廠將東西方圖案進一步融合,例如:在碟子裝飾上,中間繪上中國式的花園,而四周卻畫上了法國式的花邊圖案。在法蘭西最古老的聖克盧陶瓷廠也曾仿“德華”瓷廠生產瓷面上有梅花枝的中式白瓷。1725年建立的尚第伊陶瓷廠同樣以生產中國風格的瓷器而聞名,如:香爐,手捧魚狀花瓶的傳教士,以及尖頭和尚等。值得一提的是1771年至1773年之間在巴黎出版的一本名叫《中國花卉·裝飾·邊飾·人物和主題圖畫集》,在陶瓷行業中奉為圖典,深受陶瓷藝術家和工匠們的熱愛……。 如果說在中法兩國文化藝術的相互交往中,中國古老厚重的文化內涵推動了法蘭西文化藝術的發展。那麼,法國那閃爍着異域風情的神奇文化也同樣叫中國人魂牽夢繞。 康熙48年(法國路易十四王朝的1709年),聞名中外的圓明園大興土木,其長春園和“水法”中有些正是仿照法國凡爾賽宮的建築風格精心設計的,它吸收和借鑑了“洛柯柯”的藝術形式及裝飾特色,另外,法國人三度空間透視,立體明暗在二度空間的處理手法,對色彩的認識等等,都使中國近代的藝術家與工匠受益匪淺,清宮“琺瑯作”瓷胎畫琺瑯的裝飾風格以及通過景德鎮御窯廠使整個景德鎮的陶瓷裝飾風格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法國藝術的熱愛和追求,曾驅使聖上(乾隆皇帝)指令來自法國的藝術家王致誠,蔣友仁設計製作瓷器、琺瑯器,法國式的渦卷紋等“洛柯柯”的裝飾風格甚至流傳至今,仍昌盛不敗。 隨着中國瓷器貿易對歐洲的不斷發展與擴大,並使之更好地適應其市場需要,歐洲精明的商賈也不惜出資派遣藝術家來中國傳授西方文化、藝術。其中就包括法國畫家吉雷迪尼、蔣友仁等人,他們的學生中就有清雍正內務府總管兼景德鎮御窯廠督陶官年希光,一七一九年,法國琺瑯藝術家格雷弗雷應邀從里摩日來到中國,在清宮“造辦處”指導玻璃彩的製造技術,在從景德鎮調來的白胎瓷瓶上製成了瓷胎現琺瑯,到雍正年間,由於這藝工種的引進,景德鎮已能用瓷胎仿製法國的銅製餐具,同時,也促使舉世著名的粉彩瓷走向成熟,成為中國陶瓷藝術中的奇葩。 而在民間,雙方更是有互通有無,西歐的人物、風景、圖案紛紛出現在中國民間的瓷器上,這種現象的普及程度,以“尉然成風”來形容,有不及而無過之。 古老的中國陶瓷文化融匯了來自法國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也給法蘭西文化、藝術注入了充滿活力的新鮮血液,兩國文化及藝術的交流在中國文化及陶瓷史上奏出了來自他鄉異國的優美旋律。 ---作者/轉載:<<中外文化交流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 周一良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