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關村出現的冷漠叫好 |
送交者: ppd 2002年09月11日16:12:1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為中關村出現的冷漠叫好 本月九號,人民網發了篇報道,《中關村電腦節:“西天高僧”前 有人太木訥》,說是在“中國-印度軟件投資合作國際交流會”上,聽眾席里至少90%的人是軟件企業人員,會議進行了一個多小時,就有很多人中途退場,在會的人,也是對交流會表示了毫無興趣。報道字裡行間的傾向性很明顯:面對軟件產業那麼發達的印度軟件業貴賓,中方軟件人員也太冷漠和麻木不仁了,竟然還不如記者們對印度軟件業那麼有興趣。 我要說:中方人員做得對!對強加於中國軟件業的印度軟件產業模式,就應該冷漠。 中國信息產業界的許多專家和企業人員早就明確指出,印度軟件產業模式不適合中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軟件產業要發展,就必須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整套工業標準、必須走“技工貿”的道路,整個軟件產業首先要滿足國內信息業發展的需要、其次才是出口貿易;而印度軟件產業不需要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工業標準,它走的是“貿工技”的道路,是勞力出口滿足海外需要、本國信息業總體發展非常落後。 由於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中國軟件產業尚未擺脫“以知識換取應用技術本地化”的狀況。從短期看,這也許是必須做的;可從長期看,這是非常被動的。說到底,所有的軟件都是為了高效管理知識、有效分享和利用知識資源、提高知識水平和增加知識。在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和尚未建立自己的工業標準的狀況下,把知識作為換取應用技術本地化的成本、而不是作為分享的資源,那麼,到最後可能是知識和技術都受人控制,甚至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需要的知識和技術都沒有得到。隨着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各行各業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看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要求軟件產業“建立自己的系統”、搞軟件系統的“個性化”而不是“本地化”的呼聲,越來越普遍。這也意味着印度軟件產業模式根本不適合中國。 中國軟件產業界的人,不是傻瓜,他們也早已看到了這些問題,他們了解印度軟件產業發展的道路、也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然而,在沒有核心技術的條件下,他們能做什麼?走印度的道路嗎?他們知道,那條路根本走不通,就是硬走,那也是落個“為他人作嫁衣裳”的結果。他們需要中國自己的核心技術和適合中文市場的整套工業標準,而不是印度軟件產業模式。 不幸的是,長期以來,一些報刊媒體的記者編輯們嚴重脫離實際,大都依靠報告、會議和企業發布的公關資料做新聞。在過去幾年,他們發布了許多印度軟件產業模式如何如何好、中國應該如何模仿和學習的報道與評論。前兩年,在訪問印度軟件業之後,有些報刊媒體甚至提出了中國軟件產業向印度學習、放棄使用中文的荒唐主張。在這些連篇累牘的誤導輿論的影響下,一些政府機構人員不做深入調查研究,沒有好好領會國家已經確定的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的戰略,就跟着輿論瞎跑,搞起了向印度軟件業學習的種種活動,把印度軟件產業模式強加於中國軟件業。這種做法,無異於扼殺中國的軟件產業。 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嚴重脫離實際的狀況?還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比如,這篇報道說:“記者隨即就中印兩國軟件行業人員的差別問題採訪了印方代表Sanjoy Das Gupta先生。他說,中方人員不善於與別人交流,如果這樣的話,即使有好產品也不能推銷出去,更難以參加到軟件產業全球化的過程中。在這方面中國軟件人員比印度軟件人員差一點。” 說來說去,報道說的“西天高僧”印度軟件企業,到中國是搞推銷的,根本不是交流技術和分享軟件知識;所謂向印度軟件業學習,就是學個搞海外貿易、而不是中國迫切需要的如何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的戰略戰術。中國人的市場能力並不差,許多有跨國業務的中國企業,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中國軟件產業的問題是自己有沒有發展技術產品的主動權,即核心技術。用市場技巧代替核心技術問題,如果那不是為了短期利益而犧牲中國軟件產業、就是嚴重脫離實際的官僚主義。 對這種嚴重脫離實際和違背中國軟件業發展需要的官僚主義做法,該怎麼辦?是熱烈歡迎、跟着搞人云亦云嗎?中方軟件人員沒有那樣做,他們採取了冷漠的態度,甚至很多人乾脆中途退場。報道帶有批評傾向地說:交流會上,中方軟件人員似乎就等着一句“到此結束”。確實,中國軟件業在等“到此結束”,----是等那個脫離實際的交流會“到此結束”,更是等那些盲目模仿學習印度軟件業的整個做法“到此結束”。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