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與平等
——加州大學、清華大學招生的比較研究
目前,大學招生問題在美國、中國都引起激烈的爭論。雖然兩國的招生政策有相當
大的不同,中國的爭論可能集中在問題的某些方面,而美國的爭論集中在另外一些方面
,但是,爭論的基本問題卻是相似的,都圍繞兩個主題展開。其一是保持和提高教育質
量,錄取最優秀的學生;其二是錄取過程對於學生個人和不同社會群體的公正性。本文
將對美國加州大學、中國清華大學的招生政策及其有關辯論進行比較。加州大學與清華
大學都是重要的公立的研究型大學。清華大學是中國最重要的高等學府之一,而加州大
學是美國最優秀、最有聲望的公立大學系統之一。對這兩所大學招生政策進行分析比較
,可以使得我們對一般高選拔性的公立大學的招生政策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以
此增進大洋兩岸大學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啟發。
一、加州大學招生錄取制度的有關討論
在美國,每年有兩百萬高中生為了申請上大學而參加SAT考試。SAT考試原本的設置
宗旨是對申請者的學業知識以及邏輯推理能力進行測驗。半個世紀以來,這項考試在美
國一直都作為美國大學的入學選拔制度的中心項目。而在今年二月份,這項由來已久的
選拔考試開始動搖。二月份,加州大學校長提出建議:該校將停止使用SAT考試而擬採用
其它方式選拔新生。該校校長RichardAtkinson為該建議爭辯說:該考試不公正,作為大
學的入學選拔工具,該考試存在很多問題。Atkinson的論點其實是事出有因。早在1995
年,加州大學校董會就提出廢止針對少數族裔學生而設立的肯定行動計劃。Atkinson與
加州大學的大多數其它官員,以及美國許多大學的官員都反對取消肯定行動計劃。於是
,Atkinson 的取消SAT的建議又重新引起了一場關於大學入學制度新議題的激烈爭論。
1.加州大學的入學選拔政策
加州大學是由九所分校所組成的一個巨型大學體系,總共有150,000名學生,屬於
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統中的最高層次。加州公共高等教育層次中還包括選拔不太嚴格的
四年制州立學院和兩年制社區學院。加州大學的九所分校的錄取制度的選拔程度由高到
低,呈金字塔型結構。其中Berkeleg分校和LosAngeles分校兩校處於最頂端,選拔最為
嚴格,錄取率分別為27%和28%。而Riverside分校處於最底端,錄取率為84%。最大的
學校就是UCLA,共有36,000名學生,其中25,000人是本科生。這九所學校的錄取制度
彼此之間可能略為有所不同,但都要遵循整個體系的基本準則。加州大學對於本州學生
收取較低(外州學生的一半)的學費,並給予優先錄取。但她在整個美國和全世界都招
收學生。美國的高中畢業生以及其它的申請者在確定自己希望所上的大學之後,便直
接向大學申請入學。中學以及地方的教育官員是不介入招生過程當中的。這一點與中國
大學招生是不同的。申請者可以向大學裡的任一學院直接提出申請,如人文學院,理學
院,藝術學院。
2.肯定行動
從60年代末到1997年,加州大學的入學政策一直都採用肯定行動制度。該制度對於
社會經濟條件處於劣勢的學生給予優先考慮。給予優先錄取的範圍包括來自於少數族裔
中的即使是申請條件相對較差的學生。比如在UCLA,該校官員先是根據申請學生的學術
標準。如SAT成績,高中分數和其它一些條件,給全體申請者排出名次。申請者的分數從
高到低從1到6排列。少於2.5分者直接被錄取。在對餘下的申請者的錄取中,申請者的社
會經濟條件將被給予考慮。將根據他們的社會經濟不利程度,包括父母的收入,父母接
受教育的狀況,本人不影響其學習生活的先天性殘疾特徵,還有所屬族裔等從1到5進行
排名。申請者中來自少數族裔家庭的,如墨西哥裔的,黑人,或印第安裔的,這些種族
在大學沒有達到一定的代表性,他們的社會經濟不利程度會得到較靠前的排序。相反,
在大學中人數已經很多的種族,例如白人、亞裔美國人,他們的社會經濟不利程度會得
到較靠後的排序。學術標準分數處於劣勢的申請者如4.5分者,若其社會經濟明顯處於不
利(例如排列為1)的話,也會被錄取;而那些社會經濟條件處於優勢的申請者如排列為
5分者,只有在學術分數達到2.5才能被錄取。
3.新政策
1995年,加州大學校董會作出了廢止肯定行動制度的決定,隨後,選民投票通過一
項關於學生族裔在入學選拔時不再予以考慮的法律。為此,加州大學採取了一項新政策
。根據該新政策,50%到75%的學生錄取將僅僅單憑學術水準而定。具體的百分比由各
分校以及各學院視情況而定。在UCLA,工學和應用科學學院的百分比是75%,而文理學
院介於 55%和75%之間。在餘下的申請者當中,學業資格,還有包括特殊專長與社會經
濟條件劣勢的因素將被予以考慮。
學業標準中最重要的兩項是標準化考試分數和高中成績。申請者被要求提交基礎 S
AT的成績以及三門SATⅡ科目的成績。SAT考試包括兩個方面,即語言和數學,這兩部分
的宗旨都是為了對於學生的學術能力和邏輯推理或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評價。SATⅡ考試
包括一系列的測驗,涵蓋22個科目,如各種自然科學、外語等。UCLA的申請者被要求提
交從數學到作文測驗的分數,還加上申請者任選的一門考試。申請者高中必修科目的
分數總平均值為GPA(GradePointAverage)。儘管SAT分數以及高中成績都很重要,但大
學更願意錄取GPA高而SAT低的學生,而不願意錄取GPA低而SAT高的學生。其它的學業方
面的考慮因素還包括取得榮譽或獲獎狀況,大學程度的學科的學習,高中成績有否隨時
間而逐漸提高的情況,以及在某些特定方面的特殊專長。在學業表現優異的學生錄取
完之後,再根據另外一些標準錄取學生,但經常含混不清。根據大學錄取基本準則,采
用這些標準是為了鑑別那些從高中學業成績和考試成績無法反映出來的學生的學術潛能
、以及學生可能會對“大學教育環境與智力氛圍的提高帶來的貢獻”。這些選拔標準包
括:體育,文藝,外語特長,參與一些特別項目,社區服務以及學生領導工作。申請者
的社會經濟狀況也會被予以考慮,包括身體殘疾,低收入家庭背景,為其家庭第一代入
學者,難民,退伍軍人,以及其他的個人的或家庭的不利條件。此外,還努力從加州各
個不同地區招收學生。
在加州大學的一些分校的學院,標準化考試分數與高中考試成績只是居於次要的考
慮地位,而學生的特殊專長卻被充分重視。比如說UCLA的藝術與建築學院,戲劇電影與
電視學院。這些學院的申請者全部都要經過面試,提交作品以及相應的其它資料用以證
明其特殊才能之後才能得以錄取。
而且,加州大學允許她的分校在以上所論的標準之外以某些例外標準進行選拔。這
部分學生占到全部新生的6%。這些例外指標中的大部分本應該是給予那些處於劣勢的學
生的,然而,據1996年LosAngelesTimes的調查顯示,這種選拔制度所錄取的學生部分是
來自於富有家庭以及來自於有良好關係的家庭,其目的也經常是顯而易見地表現為該大
學欲獲得更多的贊助。
儘管加州大學目前不再對學生的族裔狀況給予特別的考慮,但新的錄取標準中明顯
地給學校官員在優先錄取來自於社會經濟條件惡劣的家庭的學生方面留有餘地。但是,
在一些競爭力強的學校中,來自於少數族裔的新生的人數卻在減少。如UCLA,黑人學生
的人數在肯定行動被全面執行的1995年為269,但到2000年卻是157人;拉丁裔學生的人
數從 800人降到525人,印第安裔學生的人數從48人降到16人。
在Atkinson停止採用SAT的建議提出之後,對於學術能力的評價的目前政策當然就要
重新修改了。Atkinson指出,儘管他反對採用旨在檢測學生推理能力的SAT考試,但他贊
成繼續採用緊密結合高中課程的標準化考試,如SATⅡ的各科考試。然而,他認為在選拔
過程中所有的標準化考試成績的重要性要予以減輕。那麼,高中的學習成績將會更為重
要。這一點可以從Atkinson的最近的另一項提議可以看出來:州內任何一所高中里的前
12.5%的學生應該被加州大學九所分校中的某一學校錄取。
4.主要議題
加州大學目前關於入學標準的爭論主要涉及到兩類問題。這兩類問題也反映出全國
範圍內的主要爭論焦點。第一類是關於對學生的學術能力與其潛能的評價方法。第二類
是關於對享有不同機會的學生的機會補償。在下文中將介紹這兩類問題的歷史背景及其
目前的討論。
(1)關於學術能力評價
SAT考試最早開始於1926年。近年來,SAT受到多方面的指責。一些批評者懷疑這種
考試的智力測量能力。他們的觀點是智力能力有很多種,是不能單單地用一種智商來衡
量的。SAT以及其它的類似考試僅僅是局限於測量智力的某些狹小部分。很多批評者還認
為SAT有明顯的文化歧視,考試的參照體系對於那些來自於英國後裔,教育程度高的家庭
,以及中高階層家庭的學生更為熟悉。另外的批評者指出SAT考試內容實在太遠離高中課
程,所考的知識內容含混不清。
對於這些批評,大學委員會已經作出過一些努力,以期減少SAT的文化歧視傾向。包
括設置SATⅡ專項考試。今天,一小部分學校,主要是競爭力強的學校要求學生提交SAT
以及SATⅡ的專項考試成績。然而,針對SAT及其專項考試的指責一直都未停止。最近,
針對SAT考試的培訓學校越來越多。這些短期培訓學校只是教給學生一些考試技巧,並賄
賂主導考試的人員,尤其是常規的SAT考試。這樣,這些考試就僅僅是測量了學生的應試
能力而不是推理能力。而且這些針對考試的培訓費用也引起了SAT更不利於來自於貧窮家
庭的學生。還有很多批評指出:錄取過於仰賴於標準化考試扭曲了高中教育,迫使高中
教育為應試而教育。這些考試令那些落榜的學生喪失自信和抱負。
儘管幾乎所有的大學都在採用標準化考試測試學生的學術能力,多數大學更加看重
的是學生的高中成績。其中最重要的是GPA,但也有很多大學如加州大學更看重學生是否
修過大學程度的課程,以及所獲得的獎項。當然,高中成績作為錄取標準也存在問題,
主要是不同的高中有不同的教學質量。從一所較嚴格的學校里所得到的A跟從一所不嚴格
的學校里得到的A是截然不同的。在一些高中,主要是一些富有地區的私立或公立的大學
預科學校講授一些大學程度的課程,這也引起更多的問題。如果一些大學,象加州大學
,更為看重大學程度課程的學習,那麼那些來自於貧窮地區學校的學生就將處於不利的
地位,因為他們所在的學校並不提供這些課程。“分數貶值”又總是抬高GPA的數值,令
高中成績的評價標準問題更加複雜。
大學委員會的觀點是:SAT提供了一種普遍的學術能力標準,而不同的高中可能有不
同的教學質量,因此高中成績無法衡量這種學術能力。但其實,標準化考試同樣不利於
由於經濟、族裔或單純由於地理條件而處於劣勢的學生。這些學生中的一部分無可否認
地具有高智商和自我約束的品格,他們同樣希望受到最好大學的教育,但卻由於標準化
考試而被排斥在外。由於這個原因,一些質量很好的小型學院把SAT考試只是作為備選考
慮因素。 Bates學院的副校長WilliamHiss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未提交SAT考試成
績的學生中,大部分來自於鄉下或貧窮地區,這些學生雖被認為考試成績會較低;但他
們在大學裡的學業同那些提交SAT成績的學生一樣好。
德州大學最近幾年執行了錄取任何高中前10%的學生的政策。這項政策不考慮學生
是來自郊區的優等學校還是來自貧窮地區或農村或市中心的學校。因此能潛在地增加來
自於貧窮或少數族裔地區的學生人數。因為德州的很多高中根據族裔而設立。德州大學
一位負責招生的官員在最近的報告中談到:這種新政策所選拔出來的學生的學業比以前
的更出色,儘管他們的SAT成績比較低。上面已經提到加州以及其它一些州目前正在考慮
改變他們的入學選拔政策。新方法明顯不利於來自較高質量高中的SAT高的學生,以前S
AT 的重要性是被過分突出了。儘管這項新政策會增加錄取來自貧窮地區的學生,但對那
些中等階層的少數族裔學生來說可能會產生阻礙。
(2)對於不平等教育的機會補償
以上我們主要討論了基於學術能力所制定的相應錄取政策。儘管這是錄取要考慮的
中心問題,但並不是在全國範圍內引起爭論的主要問題。主要問題當然是公平和平等問
題。無論在肯定行動,標準考試,高中成績三方面持正反兩面觀點者都在討論是否公平
的問題。比如說,肯定行動的贊成者認為錄取政策應當對來自少數族裔的學生的劣勢條
件給予彌補,而肯定行動的反對者則提出將一些成績好的白人學生排斥在外也是不公平
的。
在錄取學生的標準中避免嚴格基於標準考試分數和高中成績的論點主要有以下幾方
面。第一是考慮從個人角度出發的公平問題。反對機會補償的人大多將他們的觀點建立
在個人的公平問題上。而機會補償的支持者則認為,在一個經濟分層,性別族裔都有所
差別的等級組織國家裡,不同的個人面臨不同的生存條件。教育體系在扮演守門人的角
色,長久地維持這種等級分層的社會狀況,複製一些人的優勢與另一些人的劣勢。機會
補償制度可以調和學校的這種作用。
第二是從群體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某一群體在大學中是被過高的代表了,而另
一群體卻被排斥在外了。由於某一群體代表性不夠,導致他們受到大學教育的人數不足
。通常這種觀點是針對少數族裔或地區差異而言的。
第三種觀點是將整個校園視作一個社區來考察的,認為學生人群的多樣化是貫徹教
育目的的重要因素。因此,中上層白人學生同樣會因為學生結構的單一而受到損失,他
們將沒有機會與來自於不同社會階層中的學生相互交往和學習。
(3)錄取制度的政治爭議
伴隨60年代和70年代的廣泛的種族運動和女權運動,政治官員以及教育官員都普遍
地承認了以上所提的機會補償制度的重要。聯邦立法以及州立法都確定了針對社會劣勢
群體學生的優先錄取,以及大學廣泛地招收少數族裔學生,以及來自社會劣勢群體的學
生,還有在某些專業方面為克服性別不均而做的努力。
然而,在90年代,這些政策受到嚴厲的批評。如上文所述,機會補償制度的反對者
,尤其是針對少數族裔的肯定行動的反對者指出:這些政策違反了基於個人能力的公平
。反對肯定行動的保守派動員白人群眾支持他們的政治目標,但是得到不同的結果。加
州大學削弱肯定行動的努力的成功很快便得到其他很多州府的響應,如德州,華盛頓州
,佛州,密西根州,紐約州,佐治亞州,弗吉尼亞州,和俄勒岡州。但這些州的法律訴
訟,立法措施和投票行動得到了不同的結果。即使在加州,廢除肯定行動的決定也產生
了持續的激烈的政治爭議。成千上萬的學生要求繼續採用肯定行動,而一些校董會成員
也試圖否定以前的決定。
肯定行動政策引起了激烈的政治爭議,同時也開始了對於大學錄取政策的全盤重新
審查。廢止優先錄取少數族裔學生的政策直接導致了德州錄取所有高中里的前10%學生
的政策,還有加州廢除採用SAT考試的動議。由於這輪政治爭議與政治改革,大學錄取采
用怎樣的混合政策還不得而知。
二、清華大學招生政策的歷史演變及目前的狀況
1.歷史的回顧
(1)1949年前清華大學招生制度的演變
清華學校是美國退還庚子賠款辦起的學校,因此清華學校最初的招生辦法(1909年
,遊美學務處),主要是按各省賠款多少來分配學額。例如江蘇賠款實數為175萬兩黃金
,因此學額最多為13名。四川賠款154萬兩,因此學額11名。貴州、廣西、雲南最少,學
額1人。但考試方式有兩種:由外務部在京直接招考,或由各省提學使在各省招考,咨送
外務部復考。
清學學校自1925年逐漸改辦大學,清華大學普通科由1925年起招收新生,這時要求
報考者應有新制高級中學或舊制中學畢業之程度。自1924年開始,清華停止各省保送學
生,全部改為公開考試,學生入學水平有所提高。特別是1932年以後,許多系物色到一
批知名的教授,儀器設備、圖書、校舍都有大的改觀,報考學生增加很快,超過了一些
著名的老大學。1935年,錄取率由33%下降到11.2%。
(2)新中國成立後大學招生制度的演變與討論
新中國成立以後,清華大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但1952年前,清華的
招生仍以單獨組織考試的方式。到1952年,經過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工
業大學。因此,招生方面相應有一些改變。從1952年到1965年,高考招生採用全國統一
考試的方式,但也考慮學生的家庭出身、政治表現。
1966年到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清華大學象全國許多高校一樣,停止招生。當時
的主要觀點是:舊的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考試選拔大學生的做法,用對付敵人的考試方
法對工農子女實行“資產階級專政”,用分數線把工農子女卡在校門外,實行“文化專
制”;這樣選拔的學生脫離階級鬥爭實際和生產勞動實際,受“智育第一”、“個人奮
斗”等資產階級思想毒 害,成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精神貴族。
1968年,毛澤東同志發表“七·二一指示”:“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
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因此,中央一個報告提出招收
學生的條件是:三年以上實踐經驗,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復員軍人、
青年幹部。招生辦法是: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覆審。於是,1970年下半年,清華
大學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共招收六屆16995人,一般學制三年。
以前在考試競爭、分數選擇的機制下,“書香門第”占了先天的優勢,體力勞動者
的子女處於不利的地位。隨着高考制度的廢除,推薦選拔制度的實施,的確使得幾十萬
世世代代目不識丁的貧苦農民子女得以解脫“文化壓迫”,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工農兵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增加,可以說是達到了某種意義上的社會公正。
但是,隨着推薦制度的實施,許多人越來越對這種制度持批評態度:認為這種社會
公正付出了沉重的社會代價。第一,推薦制輕視學生對書本知識、理論知識的掌握,過
於強調政治標準和實踐標準,導致入學者大多不具備接受真正高等教育的文化基礎,從
而極大降低了高等教育質量,並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例如清華大學1970年所招新生23
00人中,大寨會計趙素恆只上過三年小學。第二,犧牲了一代人中有較好文化基礎的可
造就之才,剝奪了他們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這是另一種社會不公正。對這些人個人是不
公平的,對社會也是一種巨大的損失。第三,推薦制度的實施過程中,不正之風盛行,
一些人以權謀私,敗壞了社會風氣。因此,1977年,鄧小平同志復出的第一件事,就
是恢復高考招生制度。他指出:實踐證明,勞動兩年以後,原來學的東西丟掉了一半,
浪費了時間。因此,應該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選拔學生,以保持學習的連續性,出高質
量的人才。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討論和動員,以及鄧小平同志雷厲風行督促教育部恢
復高考招生制度,1977年冬,全國舉行了文革後的第一次高考,清華大學也重新迎來第
一批經過嚴格考試選拔的學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3.清華大學目前的本科錄取政策
(1)錄取方式:
目前,清華大學一般根據招生名額、報考清華的考生考分總的情況來決定各地的調
檔線。在進調檔線的學生中,根據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要求擇優錄取。一般在超過錄取分
數線的人中,確定一定的錄取比例,進調檔線和錄取學生的比例一般1.2∶1左右。由於
並不是所有報考清華的學生都能夠進調檔線,因此很難估計報考學生人數與錄取學生人
數之間的比例,即錄取率。
(2)保送生
保送生一般占招生人數的3—5%左右,主要保送對象是參加全國數學、物理、化學
、生物、計算機等學科競賽獲得決賽資格的學生。除競賽成績外,也要考慮學生的全面
素質。此外,招收全國四個理科試驗班的學生,以及在教育部批準的有保送資格的重點
中學中就讀的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保送生的選拔方式是自我推薦和中學推薦相結合。
然後大學匯總審查選拔其中優秀的學生作為保送生。
學校招收文藝體育特長生;一般每年冬季都舉辦音樂、舞蹈冬令營、體育冬令營,
至今已舉辦13屆。對學生進行測試,對這些特長學生降低分數線錄取;文藝特長生降低
50分左右,體育降低多的達200分左右。每年各招收文、體特長生40人左右(冬令營可能
認定60 人左右)。以前曾經考慮招收單科優秀學生,現在主要考慮總分。
對於省級競賽獲獎學生,各省會加10—20分,各省競賽一等獎名額可多至50—60人
,因此有變濫的問題。此外,少數民族、烈士、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單科競賽、
二級運動員都可以加分。
由於保送制度執行過程中存在不正之風的問題,部分保送學生的質量也存在問題,
因此,今年全國的保送生人數從20,000減少到5000人,但清華保送人數基本保持不變。
(3)關於學費和資助
從1995年以來,到清華上學的本科學生要交學費。1995年的學費是600元,2000年已
上升到4800元。儘管學費逐年增加,但由於這些年我國經濟有很大發展,因此多數家庭
能交得起學費。如果學生交不起學費,可以從獎學金、助學金、貸款、勤工儉學、困難
補助等渠道解決。沒有因為念不起大學而退學的。學生報到時,學校開闢“綠色通道”
,困難學生可以緩交學費先入學。清華大學獎學金的資助面達到40—50%,獎金額度
最高3000—5000元,最低1000元。獎學金從過去的面大獎少,過渡到現在的面小獎多。
清華在中國高校中獎勵面、獎金額度都是最高的。
特困學生可以申請困難補助;學校對於200名特困學生,參加勤工儉學參予雙份報酬
。助學金、貸款都由學生部管理;學校組織學生到銀行貸款,規定畢業後幾年還清。
(4)關於分數線、招生名額的地區差異
各個地區的調檔線、錄取線有很大差異。例如1998年北京地區598分的調檔線,與北
京交界的河北的調檔線卻是648分,湖北省的調檔線最高,為657分。這種差異目前引起
很多人的爭論,認為是加大了地區之間的差異與不平等。但也有些人認為,這是不同地
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反映,是必然的。
此外,各個地區考分計算方法有所不同,例如多數省是750分(5*150)。但也有一
些省計算標準分(揭示考生成績在考生團體成績中的位置,標準分範圍從100-900分,
正態分布平均值為500分)。各省市分數線的差異,主要受文化水平、招生名額、學生
努力程度等因素影響。沿海地區文化水平較高,因此分數線較高;而邊遠地區文化水平
低,分數線相應也比較低。
招生總額主要由國家和省來確定。國家根據經濟狀況確定總招生控制規模。在總規
模的前提下,一般本地學校招本地學生多,全國性高校一般也是這樣。這主要是從經濟
上來考慮,包括所在城市的青年就業問題,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等。
我們經過分析發現,清華在各省的招生名額與各省人口比例關係不大。例如,河南
、山東、四川三省在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中人口數高居前三位,人口分別達到9256、90
79、8329萬人;但清華在這三個省的計劃招生名額分別為62、70、70人,分別排在全國
各省市的第八、第七、第七位(不包括北京)。在大陸地區31個省市自治區中,人口比
例大於招生人數比例的省市自治區有15個,約占一半,也就是說:這部分地區在清華學
生中沒有達到一定的代表性。名額比例高的地區,一種是發達地區,原因是考慮這些地
區學生質量較高,經濟發展也需要;另一種是落後地區,原因是支持這些地區的發展。
(5)關於學生來源
據統計,清華大學學生家庭出身絕大多數是知識分子、幹部家庭。近幾年,農村學
生占20%左右。這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農村人口仍然占63.91%,相差甚遠,
顯然沒有達到一定的代表性,表明在文化教育水平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城鄉差別。
關於學生性別比例、往屆學生的比例;女生近兩年已經增加和突破了20%,以前只
有16-17%左右;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女孩象男孩一樣有較好的教育
機會;此外,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併入清華,女生較多;近幾年文科擴大招生,女生也較
多。每年往屆學生70—100人左右。但是總的來說,女生在大學中還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比
例;特別是對農村女孩來說,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很少。
對少數民族學生實行加分政策,一般加10分,不加名額。少數民族學生的比例占10
%左右(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少於10%,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最新統計結果,少數
民族占總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普查的8.04%上升為8.41%)。
4.關於中國的素質教育與高考制度改革
從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是近年來中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所謂應試教
育,指中學圍繞高考指揮棒來組織教學以至整個學校工作,以致於忽視學生的德、智、
體全面發展。而素質教育,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的決定”,是指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
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了在高考中更好地考核學生的全面
素質,在教育部的統一安排下,近年來全國一些地方對高考改革進行了一些試點。針對
原來的高考方式,使得學生和中學負擔過重,考試科目設置過於整齊劃一等問題,例如
理工科所有學生都考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文科所有學生都考語文、數學、
外語、歷史、地理,至1998年,教育部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推出了新一輪高校招生考試
改革方案。這個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高考的科目設置、內容、形式、錄取方式4部分,其
中主要內容之一,就是“3+X”的高考科目設置改革。根據教育部的部署,將用3年時間
,全國各地的高考普遍實施“3+X”的科目設置方案。“3+X”方案於1999年由廣東省
率先進行試點,並取得了初步成功。2000年,山西、吉林、江蘇、浙江於4省試行“3+
X”高考科目,2001年將在北京等10多個省市擴大試行,至2002年在全國全面實施。據
認為,“3+X”方案設置的原則有助於高等學校選拔人才,有助於中學減輕學生負擔,
實施素質教育、有助於高校擴大辦學自主權。方案的基本內容是,“3”指語文、數學、
外語必考科目,“X”指高校根據專業的要求從中學的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
地理6個科目或綜合科目中確定一門或幾門考試科目。其中的綜合科目是指在中學文化科
目基礎上的綜合能力測試。目前,可分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或不分文理的大綜合。所謂
綜合測試,不是對各科目按比例的“拼盤式”考查,而是一種着重應用和能力的測試。
三、中美兩國大學招生政策的分析與比較
對比中國、美國大學招生政策及其爭論,可以看到其中一個重要的區別:美國爭論
最多、最激烈的問題是公平和平等問題。這些問題從60年代美國全國性的少數民族爭取
平等運動以來,一直到現在都受到關注和爭論。而在中國,社會平等問題在文化大革命
期間成為焦點問題,但目前似乎較少受到關注,目前關注的焦點集中在素質教育也就是
教育質量方面。最後這一部分將討論兩個國家對教育平等和教育質量問題是怎樣進行
爭論的,先討論平等問題,然後討論質量問題。
1.平等
(1)種族問題
在美國,種族和族群問題由來已久,是社會不平等和激烈的社會衝突的根源,因此
毫不奇怪,這一問題成為大學招生政策辯論的焦點。而在中國,儘管某些少數民族地區
有一些不穩定因素,但種族問題在大學招生政策中沒有成為一個重要問題。中國長期以
來對少數民族實施的優惠招生政策類似於美國的肯定行動政策。這些政策增加了大學生
中少數民族學生的比例,超過了少數民族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並且成為慣例而不
成為問題。
(2)階級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後,階級問題一度成為最具爆炸性的事情,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
,為了消滅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採取了面向工農兵的大學招生政策。雖然
今天階級差別並沒有消滅,在某種程度上還更加突出,由於對文革期間激進的絕對平均
主義的全盤否定和批判,使得今天在大學招生中很少有人討論社會不平等問題。在政治
、經濟和教育界,普遍接受的口號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實際上把對社會不平等
問題的討論遺留到將來的某個不確定的時刻。在美國,社會階級問題一直很少有人進行
激烈的討論,在大學招生政策中,也從來沒有成為一個中心問題。雖然加州大學認識到
需要補償處於不利社會經濟背景人群,但這種補償在確定招生方式上沒有發揮決定性作
用,也很少產生爭論。
(3)性別
無論加州大學、清華大學目前都沒有採取措施來減少招生在性別上的不平等。在加
州大學,招生時的性別差異總體上是消失了,雖然某些專業例如工程專業女性比例仍然
比較低。在中國,大學招生時的性別差異仍然很顯著,這在清華這樣的理工科大學尤其
明顯。
(4)地理分布
由於加州大學是一所州立大學,因此主要錄取本州的學生,但它也從全美國錄取學
生。雖然加州大學也努力從全州各地區錄取一定比例的學生,但這個問題沒有引起什麼
大的爭論。由於清華大學是一所全國重點大學,地區分布是清華大學招生政策的一個更
加重要的問題。在各地區分配招生名額的制度使得各省市的機會存在重大的差異。雖然
名額分配是具有爭議性的事情,但沒有引起公眾的討論。
2.質量
全國性的標準化大學入學考試對於中國、美國的大學招生來說都是重要的,雖然中
國大學遠比美國更加依賴這一考試來選拔學生。中國、美國的教育工作者都認識到:標
准考試選拔有利於記憶技能特別好的學生,不能鑑別創造能力、批判性思考、多才多藝
和特殊才能。
由於中國的全國統一高考制度的重要性,使得高考制度改革成為近年來改善教育質
量的努力的重要一環。考慮到應試教育限制和歪曲了高中教育的目標,影響了學生的全
面發展,中國教育工作者試圖減少大學入學考試的科目,改革考試內容,使得高考能夠
真正考核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而不僅僅是記憶事實的能力。美國教育工作者也質疑
標準化大學入學考試對高中教育的影響,懷疑這種考試不能正確考察學生的全面能力。
美國的做法在較少程度上依賴考試分數,因此,加州大學的招生官員參照多種材料例如
高中成績、個人自述、推薦信等來評價學生,在選拔學生時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加州大
學目前似乎傾向於更加減少考試分數在錄取中的作用。加州大學校長及其他許多人也呼
吁改革考試內容,希望取消考核邏輯推理能力的問題,而增加與高中課程的聯繫。在這
一問題上,美國與中國教育改革沿着相反的方向進行。
四、結語
雖然中美教育工作者對標準化考試的局限性有着類似的看法,他們制訂的招生改革
目標卻反映了兩國的社會文化和政治背景的不同。許多美國教育工作者認為,為了擴大
社會不利人群的教育機會,必須進行招生政策改革;他們繼承了60年代種族抗議運動時
期的承諾。雖然這種承諾有所削弱,但繼續影響着招生政策的爭論。結果,那些反對肯
定行動和其它補償計劃的人,雖然更加贊成依賴考試分數,也以公平問題為核心形成自
己的論點,即認為統一標準測試可以更加公平地鑑別每個申請入學的學生。中國反對
工農兵推薦制度的人也持相似的論點,這種論點目前這樣普遍,以致現在實際上沒有人
討論全國統一考試制度的公平性問題。中國教育工作者討論考試制度改革,幾乎完全着
眼於改善學生的質量(素質),並且普遍認為這種素質在城市重點中學和城市知識分子
家庭中能夠得到較好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