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可能永遠是二流強國 |
送交者: dayang 2002年01月04日17:05:2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中國有可能永遠是二流強國 首先看一個大家可能早就知道的道理,那就是:同樣是種一顆大白菜,為什麼美國 的農民可以收入2美元而中國的農民卻只能收入5毛到一元人民幣。這不是因為美國 農民種的大白菜營養價值比中國農民種的大白菜營養價值高,而是美國在其它高科 技方面的能力比我們強很多。高科技產品的高額利潤通過某種方式轉移給了美國的 農民,所以他們可以有比中國農民高得多的收入。高科技的利潤有的時候是驚人的, 道理很簡單:因為只有我一個國家可以生產,我可以毫不留情的要求超過9成的利潤, 也因為你需要而你又不能生產,你只好把脖子伸過來讓我宰。相反,科技含量低的 生產是不可能帶來高額利潤的,因為大家都可以生產,你把價格提高了,我可以不 買你的產品而買別的國家的同樣的產品。 最近幾年中國的發展很快,經濟取得了很高的發展速度。但是在這種高速度的背後, 我們看到的是簡單的經濟量的增加而不是實質的技術的發展。換句話說,我們目前 的經濟增長是建立在增加流水線的條數上的。比如說作鞋子,去年我們生產了壹佰 萬雙,今年我們增加了幾條流水線,生產了二百萬雙,這樣我們的經濟從總量上來 說可能是增加了不少,但是我們的利潤率卻是隨着產量的增加而下降,因為在總的 需求量一定的前提下,產品生產的過剩必然導致產品價格的下降。中國的很多價格 戰就是這樣打起來的。目前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的企業盈利能力很 差,因為我們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科技創新的能力,很差。那麼為什麼中國產品目 前還可以盈利呢?這時因為我們有大量的廉價的勞動力。也就事說,生產同一件產 品,我們的工人得到的報酬要比發達國家的工人得到的報酬低得多。換句話說,我 們的利潤是從我們工人的工資里“剋扣”出來的。 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國民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如果我們的企業利 潤永遠是建立在剋扣工人的工資上,我們的人民的生活水平是難以得到大的改善的。 因為改善生活水平是必須要提高工人工資的。增加工人工資的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 讓我們的工人生產利潤水平高的產品,也就是生產所謂的高科技產品。 然而高科技產品是要靠自己來研發的,別人拿在手裡的高科技高利潤的東西是不會 給你也不會允許你生產的,這就是所謂的知識產權保護。我們要想有自己的高利潤 產品,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研究創新能力。 中國有13億人,按道理說,科技創新的最重要的因素,智力資源是豐富的。但是由 於中國經濟水平的限制,實際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是很少的。但是這個限制因素在目 前已經不是我們科技落後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們科技落後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科 技政策。 我這樣說不是譁眾取寵,我也看到了我們的政府提出的“科教興國”的口號。但是 現實我們實行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科研政策呢?我們現在實行的是實利主義的科研政 策,也就是說,我們把科研和賺錢等同了起來。去年我順路去參加了廣州的出國人 員科技交流會,希望找到一個合適的大學職位,但是,我很失望,在我尋問過的幾 所大學(都是比較有名的大學)里,每一個都問我:你有幾項專利?言下之意是你可 以幫我們賺多少錢。我現在不缺錢所以我不為錢找工作,但是我還是想為中國的科 技進步貢獻自己一點微薄的力量。但是這樣的學術環境的形成,究竟是誰的過錯? 可以說,過錯是決策層的。這幾年,我們的科學院變成了“技術改進院”。應該說 技術改造也是科研的一種,但是那畢竟是低層次的科研,真正的科研應該是基礎理 論方面研究的創新,但是非常不幸,我們出於一種功利的思想和盲目的把生產車間 管理引入了科研管理,我們的基礎理論研究在最近幾年被淡化甚至被邊緣化了。近 年來缺乏大的科技創新成果的結果就是我們自己的科研政策給自己帶來的惡果。請 不要用水稻或者說人類基因組的測定來代表我們的科研成果,那樣的工作只是科技 領域裡面的體力勞動,只要你有了相關的儀器和不超過碩士的水平,你就可以利用 儀器去把序列讀出來,差異只是讀得快或者讀得慢而已。不是嗎?美國的塞列那公 司是一個只有伍佰來人的私營小公司,他們的測序卻是領導了世界。我們需要的是 當年人工合成胰島素那樣的真正高水平成果。而只有當我們擁有了一大批那樣的成 果後,我們才算是真的科技強國。 我們不妨來看看目前的情況是怎樣形成的。我出國前是在北京的最高級的研究所里 工作的,那時候我們做的是真正的理論方面的研究。但是就在那時出現了:中國的 科研成果轉化率太低的觀點。此後不久就開始了所謂的科研製度改革,要求科研要 為經濟的發展服務。要求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於是大量的基礎研究項目被砍掉 了。我個人的結論是當初(包括現在)的做法是不妥當的,下面就我個人的經歷來討 論一下這個問題。 我是抱着留學回國的志向出國的,我在美國的大學是一所主要的研究大學,也就是 說,教授們是以研究為主要職業的。但是我很快發現,絕大多數教授的科研是沒有 所謂的“經濟價值”的,換句話說,他們的科研是以發文章為唯一目的的。但是每 年,他們都可以從政府那裡拿到大筆的科研基金。為什麼呢?不是因為他們政府的 錢多得沒有地方花,是政府明白科研只有通過這種人海戰術,才有更大的可能取得 實質性的進步。換句話說,科研是需要“養起來”的,而這種養起來會在將來給你 回報,但是絕對不是現在立刻就回報你。不是嗎?以生物領域極為重要也是經濟效 益極高的PCR技術為例,當初如果不是花錢去支持研究生活在熱水裡的細菌,怎麼可 能有後來的PCR技術的出現呢?如果按照我們目前的科研理念,熱水細菌是不可能轉 化為經濟效益的,所以我們是絕對不會出錢支持這樣的科研的。所以我們就永遠不 會有突破性的科技革新。 實際上我們是不應該簡單的和發達國家比較科研成果的轉化率的。在歐美發達國家, 科研是由兩個群體來完成的,一個是公司群體,另一個是大學科研所群體。他們的 研究目標是不同的,公司群體的研究以應用為唯一目的,他們的成果轉化率極高, 但是他們的研究多半是以技術改良為目的,學術水平是不高的,所以很少有高級別 的科學研究獎會給公司的研究,公司的研究大多轉化為了專利,而且專利的數量驚 人(任何一個小的改良都是一個新的專利)。歐美的大學和科研所得科研是以出文章 為主要目的的,很少有教授的科研直接就變成了商品。由於競爭激烈,文章發表的 數量是很有限的。這樣一來就有了轉化率極高而且數量級大的技術改造成果和數量 較小的學院派的真正科學研究成果在一起算成果轉化率,所得到的科技成果轉化率 自然就高。而在中國呢,我們幾乎沒有公司研究,我們有的只有學院研究。現在要 求我們的學院研究的轉化率向別人的公司研究轉化率看齊,我們的研究水平下降是 必然的,而且長遠的惡果是可怕的,因為我們的國家會逐漸失去造血機能,也就是 失去基礎方面的創新能力。如果是那樣,即使我們把我們的經濟總量再翻幾番,我 們最終還是會因為貧血而不能屹立,沖其量,我們成為一個永遠幫別人加工鞋子的 大加工廠而成為一個二流強國。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