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學家的個性差異 |
送交者: 佚名 2002年09月14日11:27:1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亞裔科學家是美國第一流科技人才的重要來源,在美國的科學界中發揮着巨大的作用。美國每年由1/5的博士學位授給亞洲人,這當中有70%攻讀的是生物學、物理學和工程學。在美國能源部所屬的兩大研製核武器的實驗室洛斯·阿拉莫斯和勞倫斯·利弗莫爾,亞裔抓業人員分別占到4.5%和將近10%。 但是,這些科學家受到了比較嚴重的種族歧視,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工資待遇的不平等。在利弗莫爾,具有同樣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的亞洲人年薪比白人低1.2萬美元,而且工具差距隨年齡增加而加大。在阿拉莫斯,年薪差距是3000美元。二是晉升機會少。亞裔科學家雖然容易受到聘用,人數不斷增加,但他們只有很少人能夠進入管理權力層。在利弗莫爾,平均每25名高層主管種才有1名亞洲人;在阿拉莫斯,平均99名高層主管中才有1名亞洲人,都大大低於亞裔科學家在專業人員總數中的比例。 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一個重要的原因來自於受到亞洲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深刻影響的亞裔科學家個性特點。 在教養方式上,東方家庭容易對孩子很多照顧,使得孩子依賴性強而缺乏獨立性;容易給孩子過多約束,使得孩子比較順從而缺乏懷疑、冒險精神。東方人容易相信命中注定,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安排,造成人格保守。東方人注重集體責任,追求與別人一致,從而忽視個人價值。東方人注重謙虛、內斂、堅韌,造成對感情的約束和欲望的克制;而在競爭、外顯等方面顯得不足。 這些個性特點也出現在生存在美國文化環境之下的亞裔科學家之中。亞裔科學家一向遠離政治組織,遇到糾紛不願訴諸法律,迴避與領導、同事之間的矛盾,熱衷於埋頭搞自己的科研。在美國社會裡,那些鋒芒畢露、個性張揚的科學家往往能夠得利。而亞洲科學家把謙遜謹慎看成了第一美德。 在加州伯克利勞倫斯實驗室的美籍韓國生物學家William Chu認為:“中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一般都是安分守己的”;物理學家George Kwei說“亞洲人工作賣力而不會張狂,他們總希望以自己的工作業績來展現自己”。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1998年諾貝爾獲獎者崔琦指出:“說話講分寸、不願拋頭露面的處世方式在競爭激烈的美國科學界是行不通的。那種只顧埋頭工作的做法已經過時,如果你不自己宣揚自己,別人誰也幫不了你的忙。”但是要多數亞洲科學家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資深物理學家Alex Chao80年代在超導超級對撞機項目工作時認為自己可以勝任該項目的領導職務,但由於羞於啟齒去競爭說明,結果被一個白人科學家搶去,他仍回到斯坦福大學從事自己的科研工作。曾在利弗莫爾工作過、現在伯克利勞倫斯實驗室的資深物理學家Simon Yu在技術問題上有發言權,但他說對“爭奪職位感到不好意思。”在他參加的一次歐美物理學家會議上,與會者都為自己爭鬥一個最佳席位而互不相讓。晚上他對妻子說,這種場合不屬於我。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