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院士的老底
送交者: tut 2002年09月23日16:41:5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聽到院士,應令人起敬。但看看他們,上上internet,查查SCI、Ei光盤,翻翻他們的老底,確實有許多問題令人迷惑。

  如果你能留意一下你周圍的院士,院士中有幾個能定期上圖書館或internet?誰能告訴我,他們怎樣獲得最新科技信息?

  中國是"伯樂制",不是"跑馬制"。也就是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先說千里馬的存在本身與是否有伯樂無關。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的命題多少沒有來由。而伯樂制的核心就是建立在這沒有來由的命題之上的!相對來說,發達國家實施的跑馬制,不看過程,只看結果。白貓黑貓,捉老鼠就是好貓。跑馬制評價過程簡單,在終點卡表就行;而伯樂制評價過程卻相當複雜,伯樂要先看馬嘴、瞧馬蹄,後還要鞠躬盡瘁、甘為人梯的,確實讓人"感動"。不要說,科技界最高層的伯樂就是院士了,跑馬制是誰行誰上,並不排擠年紀大,有真水平的院士。然而,這些院士為何就願意避簡單的"跑馬制",而就複雜的"伯樂制"呢?

  現在,我們也開始看點結果了。最高科技"成就"就是每年的各種"獎"了。你可以發現國內得"獎"級別基本上與職稱成比例。教授多,院士多的地方,"獎"自然多。"國際先進水平大獎"是一年多過一年,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與院士的增加正好成正比!當然,中國"特色"的評獎制度,自然是產生了中國特色的世界領先水平成果,也就產生了中國特色的學術帶頭人或院士。沒有這種成果,怎麼當院士?院士的水平就在得"大獎"。

  以現在中國各級政府、機構評出的如此多的國際先進水平科技成果,中國早該幾年前就進入國際最發達國家之列了。當然,"大獎"評選自然是院士傑作了,很難想象,一群很少進圖書館的"專家",在沒有比較的情況下,是怎樣評價科技成果的水平?另一方面,一項成果,未公開向世界發表,怎樣被國際同行重現、檢驗成果的正確性?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發達國家所沒有的這種"先進的"評獎制度,在中國各地卻時髦的很。評獎制度確實是中國特色。這種制度的最大好處是除了幾個評委,人們看到的只有一張獎狀,其它的什麼也看不見。國外同行就更別想看到了,這需要保密,這點愛國心還是要的。如此,出幾個大騙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與評獎制對應的就是項目級別了。省部級、中央級,到自然科學基金、"863"等等。項目還沒開始,水平就已經分出來了。也許確實是職稱有多高,項目才能有多大吧。有沒有結果,還不是哥們一句話。到時一鑑定,怎麼也得搞個"國際先進水平"什麼的。君不見什麼項目不是首先被院士們瓜分的?

  他們占有了國家科技資源的大部分,從來不會考慮許多傑出青年無米下鍋,還自稱"伯樂",給了青年人一碗飯吃。當然,院士們化了國家百萬、千萬、甚至上億資金,總的有個交待。筆者不能說這些院士已沒有實力向世界展示高水平成果,但堅持所謂的鑑定、評獎制,多少讓人感到在玩"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把戲。

  國際上對成果的評價最主要的指標是學術論文,而正是在學術論文上,院士們卻有意淡化其重要性。那是搞理論,沒有實際意義等等。因此,我確實懷疑如果愛因斯坦在中國,還夠不夠的上中國的教授標準?只會玩玩理論,還掙不到經費,有什麼真水平?為什麼一流學者無法達到中國標準?是中國的標準高嗎,還是國際標準有問題?

  再談點科技論文。科技期刊和會議僅僅是給學者們提供一種學術論壇,在這種論壇中,你能夠介紹、交流你的科研成果,無論是理論上的成果,還是工程應用成果,科技期刊和會議都給你提供公開發表的機會。至於期刊和會議的審稿人,僅僅是你的成果接受到最初的最微不足道的檢驗。從你的論文發表之日起,你才真正開始接受國內外同行和後來者檢驗。在這裡不會誇大你的成就,也不會埋沒你的才能。

  你的論文一發表,很有可能會面對下列情景:1.你在熱門領域或對某個領域有較大影響,很快得到響應;2.你的論文無價值或對領域影響不大,你將得不到響應;3.你在冷門領域或開創了一個新領域,該領域的價值還未被人們或應用領域所了解,你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冷落,但也許若干年、甚至上百年後,你最終會被人們發現。

  明顯地,無論是理論上的成果,還是工程應用成果,從論文發表之日起,如果你是偽造或剽竊成果,你將隨時有被揭露的可能,而且,可以說早點、晚點,總是會被曝光的,除非你處於第二種情況,你的成果本身就沒有價值。愛因斯坦成果是以論文形式發表的,以論文作標準最大好處是具有公開性,別人可以懷疑他的成果的可靠性,也可以重複檢驗他的成果的真實性。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真假總會有結果。至少使用論文方式評價成果可避免出大騙子。

  我確實懷疑院士們是怎樣起家的。也許有些是有水平的。然而,如果翻翻他們老底,院士們自己動手寫過幾篇論文?他們的論文中又有幾篇不是出自年青人?然而,青年人還得感謝他的知遇之恩,不得不說沒有恩師,就沒有今天違心話。在院士為代表的伯樂制下,從經費的申請、成果的鑑定、直到篩選千里馬,從頭到尾都是院士們的天下,青年人就是有國際成果,也得得到大老們的首肯或被他們剝削,青年人還出的來嗎?中國人才的創造高峰期與國際不同就不難理解了。

  明顯地,如果科技成果評價體制和方法與國際接軌,"伯樂"存在就失去了意義,現今的院士也就失去了他們的樂園。院士的能耐就是怎樣剝削青年人,有真東西的有幾人?這也許就是他們堅持現行科技體制主要原因。中國的科技界依靠這些不讀書、不查資料、不看論文、不做實驗的大棟梁??院士,怎樣開闢新方向、新領域?很難想象,一群60~70歲、甚至80歲的人,還能開闢新方向、新領域。從世界上還很少有國家有這麼老年的"高創造"群體方面來說,是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