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青萍劍客:白髮何能三千丈?
送交者: 青萍劍客 2008年10月10日08:48:4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從題目可以看出,這篇小文要討論的是詩歌中的比喻手法。 大詩人李白有幾句詩說:“白髮三千丈,離愁似箇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唐朝人說:好詩!愁白了頭髮,可見愁之深。頭髮又長到了三千丈,可知愁得久。好,感人!於是後人也跟着叫好,詩人們更是跟着比愁,竟然還有人寫出了這樣的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江要是屈原投身的汨羅江呢,還短一些,要是長江呢?天哪,好幾千里。你說這愁得有多深多長?遠超過李白的白髮了。 可仔細想想,頭髮能長三千丈嗎?吉尼斯紀錄,最長的頭髮也就兩米多,還是黑的。奇怪的是,當人們讀“白髮三千丈,離愁似箇長。” 這兩句詩時,並不覺得它違反常理,反而覺得它非常感人,並隨着詩人的傷感而在內心了產生了共鳴。 比喻得雖然極盡浪漫誇張卻又讓人感到貼切,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詩人遣詞造句的高妙所在。要達到這樣的“高妙”有兩個訣竅,第一個訣竅就是:比喻得無論多麼誇張,也不能背離被用來比喻和誇張的事物的自身特性。看,頭髮的重要特性之一是“長”的形狀,如果沿着這個特性延伸而達到比喻的效果,是不會“出錯”的。頭髮一輩子不剪,最多也就兩米多,可比喻成三千丈,從唐朝到今天,竟然也無一人質疑。第二個訣竅更重要:用來相互比喻的兩個事物,要有類似的特性。你看,白髮是長的,離愁也是長的,儘管白髮的長是長度,離愁的長是時間,但特性一致,就可以誇張地比喻了:頭髮愁白了,一天天的愁,直到白髮都長了三千丈了,你說得愁了多久? 如果背離了事物的重要特性來比喻會如何呢? 比如:重量不是頭髮或離愁的特性,如果偏要說:“白髮三千鈞,離愁似箇沉。” ,讀詩的人還會有共鳴嗎?一定會想,頭髮這麼重,頭還能抬得起來嗎?這就是所謂的比喻失當。網絡上多見有人寫新詩,“狂”用比喻的手法,以為詩前面加個“新”字就可鰻魚飛天,蒼鷹入海了。實則不然,其謬誤跟“白髮三千鈞”一樣可笑。 古典詩話中有一則流傳至今的成功比喻,也堪成對比。晉朝名人謝安有一次跟孩子們賞雪,問他們誰能用一句詩來比喻飛雪?侄子謝朗說:“空中灑鹽差可擬。” 謝安不覺搖頭。女兒謝道蘊說:“未若柳絮迎風起”。這次謝安笑了,欣慰地說:“吾家又出一才女矣!” 不難看出,雪的“輕飄”跟柳絮的特性相同,而與鹽的“重硬”相去甚遠。 毛澤東有句詩的比喻頗引評家爭議:“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有人說了,蓋滿了雪的高原,從遠處看倒是像一隻大象,可那山怎麼就成了銀蛇?其實這個景色,非得到祖國的西北才能看到:一片逶迤起伏的群山,像綿延的波浪,而山頂上多年不化的積雪,從遠處看,沿着每個山頂的輪廓線連在一起,正像一條飛舞的銀蛇。而在視野小,且無連綿的群山的地方,是看不到“山舞銀蛇”這個景觀的。寫詩的人和讀詩的人,若親身經歷差別過大,對詩的理解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沒到過北方的海南島詩人會怎麼比喻雪呢? 大約都只能想象蘇軾的“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了。 可見,“比喻”之道非“眉似彎月,目如朗星,牙排細玉,唇賽塗丹” 那麼輕率簡單啊。 作為結尾,讓在下也斗膽比喻一次:“白髮三千丈,寶劍倚天長。一揮天鏡破,何處見秋霜?” 呵呵
0%(0)
0%(0)
  白髮三千丈 - mantam 10/11/08 (282)
  笑死了。 - 職老 10/10/08 (295)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7: 天才就是這樣煉成的——記菲爾茲獎獲得
2007: 學術腐敗是這樣“煉成”的?
2006: 一位浙大數學系學生眼中的劉主任
2006: 讀《紐約客》聲明:答非所問與賣瓜者言
2005: 從丘田之爭看北大的無恥和腐敗
2005: 對台灣數學發展的幾點觀察
2004: 簡介現代密碼學
2003: 中國搞的載人航天純粹是毫無意義。
2003: 像北大教授那樣無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