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排行榜:動態比較與隨想 |
送交者: haha2xiao 2002年01月06日19:34:3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大學排行榜:動態比較與隨想 復旦大學 杜作潤 在我國,高等教育主要由政府掌握;民辦和私立高校尚處於襁褓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和協調政府和民間這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使高等教育再上一個新台階,使其在規模、質量和水平方面有一個新發展,這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許多研究成果,在政策、立法、執法、資金及下放自主權等一系列問題上,都出了不少主意。但所有這些主意,差不多都只有耐心等待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來解決。此外,搞好高等教育的評估,也是促進上述發展的一個基本因素,這點也為許多研究者注意到了,而且也在等待着主管部門單方面費力的推動。其實,筆者以為,民間機構和研究人員開展評估,也應該而且可以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內容之。特別是極富挑戰性的“大學排行榜”的研究,更有其特別的意義。 本文擬就“大學排行榜”的論題,對國內、國外的情況進行一些動態述評和比較分析,不求全面準確,只求將問題粗線條地推向讀者,以期引起關注發展我國高教評估、關注我國高等教育再上新台階的朋友們的討論和批評。 在這方面,最起勁的可能要數美國;而最有影響的“大學排行榜”由《美國新新與世界報導》這一報刊所推出。它從1983年起,兩年搞一次,主要在那些有本科生教育的院校中進行。從1987年起,又開始涉及幾個研究生教育學科,而且幾乎每年進行一次。每次,均以問卷形式徵詢各大學院校首腦人物,對其心目中“學術聲譽”較高的院校表態,並用計算機進行統計。以後的詢問對象,還包括教務長、招生部門負責人等,並且也不僅一般地以“學術聲譽”作為評價的指標,還要加上“招生的選擇性”、“師資力量”、“財政資源”、“學生滿意程度”等指標。幾項指標的權重係數分別依次取0.25,0.25,0.25,0.20,0.05。 為節省篇幅,現僅將其中1983年、1987年、1991年三年排出的前10所著名大學,依名次列出如下。 1983年:(1)斯坦福大學,(2)哈佛大學,(3)耶魯大學,(4)普林斯頓大學,(5)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6)芝加哥大學,(7)密歇根大學安阿伯分校,(8)康乃爾大學、伊利諾斯大學奧本里香檳分校(並列),(10)達特茅斯學院; 1987年:(前5名的次序同1983年)(6)達特茅斯學院,(7)杜克大學,(8)芝加哥大學、密歇根大學安阿伯分校(並列),(10)布朗大學: 1991年:(1)哈佛大學,(2)耶魯大學,(3)斯坦福大學,(4)普林斯頓大學、加州理工學院(並列),(6)麻省理工學院,(7)杜克大學,(8)達特茅斯學院,(9)哥倫比亞大學,(10)芝加哥大學。 另外,美國國家科學院,也曾於1982日報導,英國的《泰晤士報》再次對大學排行進行過類似的評估。不過,它僅限於對320個博士學位計劃排名,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文獻。 美國人關心和重視發展本國的高等教育,從最早的哈佛學院開始,就可以看出來,捐資辦學的情況舉不勝舉,至今仍是美國人民熱愛她們的國家和制度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另一方面,他們對高等教育評估的熱情,特別是對“大學排行榜”的關注,又表達了他們很重視大學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這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在英國,早在1986年,就有過各高校分學科排名的排行榜。這是由《泰晤士報高教副刊》於當年6月3日公布的。英國大學的排行榜,由代表官方的大學撥款委員會(今稱大學基金會)組織評定並公布。 1992年10月12日,《泰晤士報》刊登了由該報通過對“有關民意測驗結果的再測驗”,排出了大學排行榜。其評估指標有14項,主要的幾項是:“學生入學時的成績、“師生比”、“榮譽學生數”、“科研水平” 教師爭取到的科研經費”、“教學質量”、 “圖書館經費”、“畢業生就業情況”、“吸收外國留學生狀況”等每項也有一定的權重係數,換算成等值分數後,滿分為1000分。結果,排於最前面的10所大學,依次為: (1)劍橋大學(856分)、牛津大學(856分-一併列第1),(3)帝國理工學院(801分),(4)愛丁堡大學(754分),(5)倫敦經濟學院(748分),(6)澳瑞克大學(738分),(7)倫敦大學學院(732分)、英王學院(732分——並列第7),(9)倫敦大學(726分),(10)布里斯托爾大學(724分)。 此外,該報還分別排出人文學科、語言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科學、醫學、商務及管理等學科的前10所大學院校名次。 又據上海《新民晚報》1993年6月22日報導,英國的《泰晤士報》再次對大學排名。在綜合14項評估指標之後,劍橋大學提高了對牛津大學的優勢地位,打破了原來共同名列第1的平衡狀態。其結果,前面4名依次是: (1)劍橋大學(840分),(2)牛津大學(825分),(3)帝國理工學院(804分),(4)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學院(772分----同列第4)。 在日本,全國性的評估和排名活動並不活躍,文部省作為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好似永遠胸有成竹。鋼鐵鑄成的大學排行榜,總是東京大學、京都大學……,這個次序不可能改變。 但是,這種局面也在發生變化。據《參考消息》1993年6月7日的報導,日本《鑽石周刊》,就曾打破了代表官方的這種傳統排行榜。該刊以11項指標對大企業人事部門的負責人作了書面詢問,這11項指標對大企業人事部門的負責人作了書面詢問,這11項指標,包括“在大學裡學得認真”、“熟悉工作快,容易掌握要領”、“屬於發展潛力大的員工”、“易融進組織之中,使組織順利運轉”、“較易晉升入管理階層”、“適合於搞經營”、“適合做間接部門的工作”、“適合於做國際業務”、“精神上自主型多”、“即使減少錄用人員,也想錄用這所大學的畢業生”等這是一項既非主管部門,也非大學院校自身,而是純粹來自用人部門的評估。我們也可稱之為客觀評估或外來評估吧!這是日本這次評估的顯著特點。 排名的結果,我們仍取前10名,依名列榜如下: (1)早稻田大學,(2)慶應義塾大學,(3)京都大學,(4)東京大學,(5)一橋大學,(6)同志社大學,(7)東京工業大學,(8)上智大學,(9)關西學院大學,(10)關西大學。 在我國,至今還沒有來自任何方面對大專院校進行的綜合性公開評估。教育主管部門組織過一些評估,但都因考慮各種關係的評估因素,而始終未見公諸於世的全面結果。在評估方面,我國所花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不可謂少,所費的時間周期也不長,可時至今日,連“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面目都難見到,這不能不令那些熱心的人們常年翹首等待。 所幸我們到底見到了一張“片面的”排行榜。這是由武書連、楊林、張凡、王樹進幾位研究人員作出的,時間是1993年。這一評估和排名,是以國家教育委員會發表的《1991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1991年全國高等學校社科統計資料匯編》為基本素材,由全國203名專家對上述資料匯編中反映的研究與發展成果,進行綜合評分,並以特別設計的數學公式計算出來的。筆者很有興趣討論這一排行榜的片面性,但與捷光同志的角度的頗不相同,由於開展討論已超出了本文的論域,故僅引述其部分結果,以供未曾讀過文獻的讀者參考。 武書連等人命其公布的結果為“1991年全國本科大學研究與發展評價”,共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總得分”,(文中稱為“研究與發展總得分”),“自然科學全時研究與發展人員人均得分”,“自然科學研究中每投入一萬元經費得分”,“社會科學全時研究與發展人員人均得分”、“社會科學研究中每投入一萬元經費的得分”等五項。以筆者一貫的態度,考慮到中國的國情,更關心後面的四項結果,但因第1項結果,更接近於本文的主旨,故取第1項,即“研究與發展總得分”,依得分名次列出前10名如下: (1)北京大學,(2)東北大學,(3)清華大學,南京大學,(5)中國人民大學,(6)浙江大學,(7)北京師範大學,(8)南開大學,(9)天津大學,(10)復旦大學等。 從地區來看,亞洲人近年來對大學排行榜似乎更為熱心。 據文獻報導,不久前在菲律賓首都舉行的“亞洲高等教育研究討會”上,大會秘書處以問卷形式向千名與會代表作了一項名為“亞洲最佳10所大學”的調查。它以亞洲的100所主要大學為評估對象,其指標包括知名度、學術水平、專業設置、辦學規模、教師在國際上的影響等。最後,也是根據得分的分數高低,排出名次如下: (1)東京大學,(2)早稻田大學,(3)上智大學,(4)加爾各答大學(印度),(5)北京大學,(6)神戶大學,(7)馬德拉斯大學,(8)慶應大學,(9)台灣大學,(10)安卡拉大學(土耳其)等。 亞洲人搞“大學排行榜”,這還不是第一次;最早的排行榜是1986年,由當時香港中文大學的高級講師Albert H. Yee在其署名文章[9]中公布的。據稱,有許多亞洲大學的教員和院校的行政理人員都被徵詢過意見。結果,公布於當年5月5日的《亞洲華爾街日報》之上。其中,包括“亞洲學者心目中的世界最好的大學”、“亞洲最高水平的大學”等兩項。前一項的結果是: (1)哈佛大學,(2)劍橋大學、牛津大學,(3)斯坦福大學,(4)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5)麻省理工學院,(6)耶魯大學,(7)東京大學,(8)索邦巴黎大學,(9)康乃爾大學,(10)密歇根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 第二項即“亞州最高水平的大學”沒有排出絕對的名次,只認可六個國家和地區有符合這項稱謂的大學,他們是中國、日本、韓國、泰國、中國台灣、菲律賓等。其中,中國、菲律賓、中國台灣的大學不分名次,他們分別是:中國: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菲律賓:菲律賓大學、迪拉薩利大學;中國台灣:台灣大學。此外,區分名次的三個國家的情況是:韓國:(1)國立漢城大學、延世大學,(2)高白大學;泰國:(1)朱拉隆功大學,(2)馬伊多爾大學、薩馬瑟特大學,(3)甲色沙特大學;日本:(1)東京大學,(2)京都大學,(3)慶應大學、早稻田大學等。 正如所見,“大學排行榜”,無論你怎樣排,總有不全面的地方。在我們這個學術上一直以要求嚴謹而自豪的社會裡,的確應該做得面面俱到一些,否則作為學術研究的評估就很難擠進學術的聖殿;但是筆者以為,作為實踐之學的評估,又絕難做到十分的全面。我想絕對準確、全面的高教評估,以及進而產生的排行榜,要麼只能在理想的境界中,要麼在十分遙遠的未來世界。如果以這樣要求來對待比如說武書連等人的成果,那我們推進高教評估的人們都只能是耐心等待。等待有朝一日從天上掉下來的聖果。所以筆者希望並且歡呼多出些象武書連等人那樣的那怕是的確片面的成果,也比紙上談兵搞評估[1]更能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應該說,上述所列各國、各地區的評估和排行榜,沒有那一個是全面的,[3]但它們都或多或少地推動了高等教育,或多或少地具有如下種種意義: 1.可以為優秀學生求學選校提供參考依據,不全面、不精確的參考依據固然遺憾,但比較起來僅靠道聽途說、甚至盲目亂撞的選擇,更令人遺憾。 2.可以相對準確地引導支持高等教育的資金的流向。包括國家教育預算經費的流向,國家各部門、企事業科研課題和連帶的資金的流向,以及個人捐贈資金的流向等。 3.可以激勵社會上的人們對高等教育的廣泛討論、批評和關注,獲得道義和物質上的支持,產生影響世人的廣告效應。 4.可以推動學校領導人員積極開拓、銳意進取,提高辦學的管理水平,努力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動爭取上新台階,而不過分固守於背靠大樹吃皇糧的、無所作為的傳統辦學門檻。 5.可以為教育“引入競爭機制”注入一步“引入”的動力。這是真刀實槍的引入,是真正具有剌激性和挑戰性的引入,而不是葉公好龍式的引入。 6.應該說,光靠“評”和“排”是辦不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的,但“評”和“排”,那怕是僅從一個側面進行,也可以找到學校的差距,找到我們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這,也許是現時代,真正有心建創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舉措之一。因為“干”或“創”,必須從這裡開始。
參考文獻: [1]杜作潤等,“高等教育評估之我見”,《山西高教研究》1988年,第4期 [2]David S.Webster,“Are They any Good?”,《Change》,March/April,1992 [3]David S.Webster and Sherri W.Massay,“Complete Rankings from the U.S.News 1992 Survey of Doctoral Programs in Six Liberal Arts Disciplins”,《Change》,November/December,1992 [4]杜作潤等,《高等教育的民辦和私立——比較研究》,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1993年4月,P.128 [5]明軒編譯,“英國公布大學排行榜”,《外國高等教育資料》(廈門大學),1993年,第3期 [6]武書連等,“中國大學評價——1991·研究與發展”,《廣東科技報》(廣州),1993年6月30日 [7]捷光,“評《中國大學評價——1991研究與發展》”,《廣東科技報》(廣州),1993年10月6日 [8]見《上海教育報》,1994年1月4日,第2版,報導題目為:“亞洲評出十大名校,北京大學名列第五” [9]Albert H.Yee,“Putting Asian Universies on the Map”,《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May 5,1986
中國高等教育評估 1994年第2期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