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或是一種優勢 |
送交者: 老幺 2002年10月21日16:43:3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來自中國或是一種優勢 作者:老幺 昨天的休斯頓是姚明的休斯頓,空前的歡迎代表着火箭隊乃至NBA對這位上海男孩無限的期待和莫名的好奇。經過如此多的曲折與磨難終於遂願,一方面如小牛隊的芬尼點評王治郅事件,“China is a tough place to be from”;另一方面又如火箭隊的隊友詮釋“姚明現象”,“一則因為他是選秀狀元,二則他來自中國。” 中國人在美國的形象,基本上可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二戰以前,那時候中國人的形象基本上是負面的。美國國會先後在1882,1884,1888,1892通過了一系列《排華法案》,限制中國勞工入境。美國最高法院1889年在著名的“排華案例”中一致裁決維護《排華法案》。受到官方的縱容,anti-Chinese riots層出不窮,甚至到了把私刑絞死中國人的照片作為明信片寄送的程度。老幺第一次看到這種明信片時,那種感覺不是用尷尬、震撼或者任何人類使用的語言可以形容的。 從珍珠港事件一直到毛澤東寫下《別了,司徒雷登》,中國人在美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來,其中又以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高峰會議,宋美齡用英文在美國國會演講達到最高潮。美國於1942年事實上廢止了《排華法案》,華人歷史上第一次享有了入籍美國的權利。 蜜月總是短暫的,紅色中國與自由世界顯得那麼地格格不入。戰後麥卡錫主義盛行,掀起了又一輪的反華浪潮,首當其衝的是未來中國的“兩彈元勛”。歷史就這樣嘲笑了麥卡錫,在錢學森、鄧稼纖等美國“海龜”的帶領下,中國成功地步入了核俱樂部,取得了中美談判席上有利的位置。 從1971年尼克松訪華到1989年,中國以“熊貓”的形象出現在美國人面前,抽熊貓牌香煙的鄧小平更成為美國媒體的寵兒,二度當選時代風雲人物,中國似乎一夜之間又成了美國最得力的盟友。 然而冷戰結束了,流血的天安門再次成為最理想的敵人,中國市場的魅力卻又讓美國人慾拒還迎。1989以來,中美關係反反覆覆,在摩擦中發展,民間的交流更是如火如荼,一發不可收拾。 隨着華人移民,尤其是大陸移民的驟然增加,在任何一座大型美國城市,幾乎都可以聽到“鄉音”;在任何一家聯鎖超市,都可以找到made-in-China;翻開任何一天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幾乎都可以讀到有關中國或者中國人的點點滴滴。你可以聽到《藏龍臥虎》中的柔聲國語,也可以見到成龍、李連杰的矯健身手。甚至在政治領域,占美國人口1%的華人也有一個州長,一個部長。 然而一切只是剛剛開始。中國就象一個襁褓中的嬰兒,經過百年恥辱的分娩痛苦,跌跌撞撞地學着走路。美國有太多的文明需要我們去學習,中國有太多的優秀需要我們去繼承。 未來是不可測的,路卻在腳下。 Laoyao2008@yahoo.com.cn 後記:“愛國”是很現實的選擇 在美國被人問得最多的問題是,“Where are you from?”當身邊的朋友紛紛自我介紹來自康州、德州、加州,自己總是回答“China,mainland China”。不用過多介紹,這一nation origin已經讓人印象深刻了。 來自中國或是一種優勢,然而只有把這種優勢轉化為勝勢,全面展現中國人的勤奮、努力、智慧、勇氣,才是最好的“愛國”方式。這就象王治郅當年登陸NBA,“中國第一人”是桂冠也是陰影。如果他今年夏天無條件服從中國藍協,那他不過是小牛隊開拓中國市場的招牌,不過是幾十萬美元的垃圾時間的垃圾球員,而不是600萬美金的洛杉磯快船隊的希望之星。 從這個角度說,“愛國”是很現實的選擇,那就是成功。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