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nger: 論“感性文化”與“理性文化” (1)
在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出現過千姿百態的文化浪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生
存漣漪。她們伴隨着主流,此起彼伏,忽而枝渠遍野,終又洶湧磅礴,一泄千里,
勇猛向前。坐在這個的河邊,有一位德國的哲學老人,名叫黑格耳。他在娓娓地講
述人類的歷史... 後代人在似懂非懂中,記住了他這樣一句話:
一個人從哇哇墜地到皋首窮經的心智成熟過程;一個民族從茹毛飲血到知書識理的
文化發展變遷;整個人類從野蠻狀態到文明階段的漫長過渡,其歷史發展過程是一
致的。
哲學是文化的精髓,哲學的深邃是一切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的競爭,只在哲學上
一論高下即可。世界之所以有今天,西方文化無疑是主流。而在西方文化中,又以
歐洲哲學執牛角,其深邃更令其餘世界瞠目。
在歐洲哲學史上,先有蘇格拉底開哲學先河 - 提出問題。繼有柏拉圖等輩開拓“先
驗”之境,再有亞理士多德及類廣澆“經驗”大地,才有公理系統提出,直至迦歷
略將數學與公理結合,開啟科學殿堂的大門。從此,人類文明發展日新月異,一發
不可收拾,此是後話(人文與商業的影響不在此文討論之內)。
到歐洲近代,柏拉圖等輩開拓“先驗”哲學,經過康德時空兩把劍的錘鍊,到黑格
耳的先驗“理性”,正式登上了唯心主義登峰造極的寶座。當然,此後到今的哲學
發展,多傾向實證與驗證 - 這是因為理論已經完成,到了“快出成果”的時期。
哲學上的“決定論”與“非決定論”之爭,潛移默化影響着世界不同文化的競爭與
其價值的判斷。正像本質與現象是一個事物的2個方面,決定論與非決定論也是如此。
想想一個人成長過程,是不是感性在前,理性在後?同理用於一個民族的文化的發
展。是不是落後部落人群更多地依賴自然而求生存,先進的民族更多地依賴科學,
文明促發展?這正是“感性”階段,“理性”階段,“理性主導感性”的三個階段
(不幸又落入黑格耳著名的三段論中)。
如果承認以上論,下一步,就可以討論一個民族的文化是處在這三個階段中哪一個
時期,這個時期的基本特徵是什麼?如果不承認以上的前提,那你的工作不會少於
推翻“三坐大山”,請試試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