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亞洲另一隻醒獅 |
送交者: 醒獅 2002年11月16日18:10:5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很多人未必會想到印度是世界上位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的第三個科技大國。印度對知識 分子實行高工資政策,且不是靠論資排輩、濫竽充數就能躋身其列的。 籠統地說,文明悠久的民族,當年雖然燦爛,但總不能靠石器瓦罐、祖傳秘方來抗衡現 代的資本主義文明。在亞洲,最先敗下陣來的是印度。公元前2300年就開始的印度河文明以 及後來的恆河文明,在17世紀居然敗給了販賣鴉片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隨後成為殖民地。埃 及文明、巴比倫文明等的日子也統統不好過。到19世紀,這個噩夢終於輪到了中國的頭上。 近代史歷歷在目,不必多說。 古老文明雖然衰落式微,但人口卻越來越多,尤其亞洲這兩個頭號文明古國——中國和 印度,人口加起來等於地球上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二。這一股巨大的人流,一旦動作起來,決 不會滿足於三個人輪流穿一條褲子,或者渾身赤膊只披一塊布片。要生存,要發展,這種願 望本身就是一種核聚變。拿破崙說中國是睡獅,只說對了一半。按照現在的實際情況,亞洲 除了有一個西方化的日本外,有四隻或更多的新興工業“小老虎”,還有兩隻已經醒過來的 獅子,印度和中國。 我們一直習慣於把眼睛直挺挺地瞅着西方、日本和俄羅斯,卻很少看看就在我們隔壁的 印度。大概是近代中國阿二、印度阿三彼此都窮得叮噹響,沒有什麼可以彼此借鑑的。 印度聖雄甘地的大弟子尼赫魯在半個世紀前寫過一本有千多頁厚的書——《印度的發現 》。這當然不是指印度在地理上的被發現,而是指一個有數千年文明,歷經300 多年殖民地 苦難的民族正在甦醒過來進行全面反思,代表對印度的再認識。他發現,古老的文明固然有 不朽的精華,但卻有更多禍國殃民的糟粕。他和馬克思、甘地得出了同一個結論:種姓制度 是印度進步和強盛道路上的基本障礙(馬克思語);不可接觸制度是印度教和印度社會的一 個醜惡的贅生物(甘地語);只要種姓制度存在,印度就不能在世界文明中占據應有的地位 (尼赫魯語)。 種姓制度,土邦林立,同屬印度人,老死不相往來,各說各的語言,宛如聾子之間的對 話。全國有150種語言,於是一張10盧比的鈔票上不得不印上15種文字。 印度獨立後,曾設想在15年後以印第語取代英語作為官方語言。50年過去了,英語不但 沒有被取代,而且成為印度走向世界開拓國內市場衝破封建束縛的一個利器。這是印度裔的 移民能迅速融入美國社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他們能講相當流利的英語。而這正是中國或 韓國等國的移民所望塵莫及的。數字證明了這個問題:在美國,只有14% 的印度裔移民是在 印度人自己經營的企業中工作。而韓國則有33% 的移民只能圍着自己人的社區轉。從形式上 看,一個國家講一種語言,似乎是獨立的象徵,但英語作為一種工具,一種能夠衍生為科技 和財富的工具,卻無意中使印度人更快地走向實質上的獨立,能順利地走出種群的約束。 很多人未必會想到印度是世界上位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的第三個科技大國。共擁有科技 人員350 萬人。需要注意的是,印度對知識分子實行高工資政策,且不是靠論資排輩、濫竽 充數就能躋身其列的。印度有綜合大學200多所,高等院校6000多所,研究院2000 多所。特 別要提到的是她的教育質量,包括印度科學院、孟買理工學院等5 家院校的畢業生,已經成 為世界上尤其是美國硅谷爭奪的對象。這些院校不只是媲美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和法國的綜 合科技大學,某些方面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印度研製的每秒鐘運算10億次的計算機,由於價格和性能均優於各國的同類產品,199 5 年已經向包括德國和加拿大等國家出口。總體經濟實力名列世界第七,是世界上第六個有 能力發射衛星的國家。 自80年代以來,為了適應世界的高科技需求,印度迅速地、甚至奇蹟般地發展了自己的 軟件產業,軟件生產量已經占世界軟件總量的16.7%。比爾·蓋茨驚呼:“印度將會在21 世 紀成為軟件的超級大國”。蓋茨對印度人的才能要比一般人更加清楚,現在那個舉世聞名的 HOTMAIL(免費電子郵件系統),就是由印度人始創,並以4億美元賣給微軟的。 根據國家軟件及服務公司協會的調查,2000年前後,印度的軟件出口可達40億美元,2 001—2010年可達250億美元。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亞裔教授的調查,從印度抵達美國的移民中,只有3%的人是沒 有受過大學教育的。而在美國工作的印度人中,75% 的人是大學畢業的(來自中國的移民中 大學生的比例為55% )。“這就是說,這些移民本身就是一份造福社會的財富,而不是負擔。 ” 在硅谷,到處充斥着印度姓氏的公司,例如硅谷最大的一家叫做KleinerPerkinsCaufield&Byers的風險投資基金,就是由印度人控制的。 硅谷1/3的工程師、高科技公司中7% 的執行總裁為印度裔人士。從事新經濟而發財的印 度裔巨富有好幾千人,其中創設網絡公司的佼佼者更擁有40億至60億之間的財富。印度人善 於在高科技領域致富,他們已經留下了令人信服的足跡。 這些高素質的移民造就了硅谷的印度風暴。那些在80年代末由印度人大批建立的公司, 紛紛於1996年在華爾街股票交易市場上了市,其中比較著名的六家股價最高的已經接近每股 200美元。 20年前,也就是80年代開始,當時在美國的很多印度裔移民都居住在臨時搭建的矮小簡 陋的棚子裡,或在家庭經營的汽車旅館鋪上一張床單胡亂睡個覺。今天,他們搬出了置放拖 把之類的儲藏室,攀登上了幾乎是每一個行業的高層位置。印度人正管理着《財富》500 家 公司中的相當一部分公司(包括美國航空公司和美國空中航線公司),或者說,擔任着投資 顧問和有價證券的分析家。從加爾各答移民過來的庫坡塔領導着諮詢行業的巨人麥肯錫公司, 這家公司擁有華爾街和傳媒行業的股份。對個人,也許會有偶然的運氣,但對一個龐大的移 民群,在美國這樣大面積的“豐收”,則是這個民族厚積薄發善抓機遇的緣故。 美國接受來自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移民,不算非法移民,移民總數為2630 萬。最多的 是墨西哥人,有700多萬,菲律賓人為120萬,印度人為72萬(大致相當南美小國多米尼加的 數額)。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移民在美國領事館門前擁擠地排着長隊,前途未卜地申請一般 的移民簽證的情況相比,印度人移民就比較從容。因為在專門適合特殊性職業的HBI 簽證( 按照美國移民法的規定,HBI 簽證一是具有專門知識或技能,二是具有學士或更高的學位) 方面,印度人占了總額20%。這個比例是極高的。也就是說,美國從世界上100多個國家中挑 選符合HBI簽證所需的專業人士中,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印度人。此外,印度每年還有1.5 —2萬名的學生收到美國的學生簽證。除了諸如財力上的原因之外,考慮到易於獲得HBI簽證, 印度本國的教育質量以及掌握英語的能力,印度的學生大都可以在本國攻讀專業和學位,隨 後以HBI 簽證去美國。而這一點,正是很多國家所做不到的,因為美國根本就不承認這些國 家的學位。 還有些幾乎是令人驚異的故事。在美國只有6%的印度移民生活在貧窮線之下,而來自墨 西哥的移民為31%,來自英國的為8% 。領取救濟和食品券的印度人也最少。使用公眾援助的 不到印度移民總數的1%,而菲律賓移民則為4%。在美國的各國移民中,印度移民人均收入是 最高的。“光憑在美國銀行的存款,一些印度人就可以成為合法的投資移民了。” “與其他國家的移民群體比,印度在最短的時間裡取得了最大的成就”。出生在印度加 爾各答的Gangwal說,他是美國排名第6的AIRWAY公司的首席執行總裁,“其實我們的成就只 是冰山一角,再過10年,像我現在這樣的成就,在印度人中間可能不會再引起人們的注意。” 古老的文明並不是限時報廢即刻解體消失的舊汽車,也不是一無是處的累贅。包括大多數美 國人或西方社會所信仰的宗教不也是2000年以前的老品種嗎?除了科技上的新玩意層出不窮 外,習俗上、觀念上,大多還是老藤上蔓延下來的舊枝:參加喪禮要穿黑衣服,婚禮上新娘 子要披白婚紗,嫌貧愛富,以強凌弱,男盜女娼等等現象,同幾千年前完全一模一樣。不論 哪個時代,哪個文明,哪個社會中都是大同小異的。因此,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之間,並沒 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也不是誰吃掉誰,誰同化誰的問題,而是要找到一條能夠彼此銜接的橋 梁,這就是教育。 所謂全球化,現在被很多人看成是美國化,而美國化的背後是來自世界各國、受過高深 教育的精英的奉獻。從愛因斯坦到發明計算機的匈牙利人,你可以捧着諾貝爾獎金獲獎者的 名單一一來數。印度移民是後來者,共有6 個獲獎者。相比之下,大多數印度移民認為美國 的教育有點兒欠缺。Mal-hotra 是紐約一家銀行的助理司庫,他是在印度德里一家政府開辦 的工程學院裡畢業的。“比較這裡的伊利諾斯理工學院”,41歲的Mal-hotra 說:“你幾乎 可以閉着眼睛通過那些課程。我至今不明白這個國家怎麼還能走在世界的前頭。” 那麼,印度自己的教育有什麼特色呢? 甘地雖然是被人刺死了,但他有關立國之本的教育思想是刺殺不了的。這種思想在幾十 年之後終於長出了碩果。甘地認為:1.真正的教育首先要學會解剖自己,還有什麼能勝過做 人的哲學呢?2.教育不能排斥外來文化,但首先必須置身於本土文化,不能培養出那些數典 忘祖、與家鄉父老格格不入、看不起故土的人。3.不應該單純重視智育,也要強調德育和勞 動的基礎教育。4.對所有的印度人提供機會均等的教育,教育不能成為少數階層的特權。5 . 教育不只是學會一些知識和技能,主要是為受教育者提供真正的自由,不受虛偽和暴力的奴 役。 甘地雖然沒有來得及實現自己的主張,但今日的印度用實踐來證明他那博大精深的思想。 這也讓我們明白,只有早先播下優良的種子,堅持不懈地培植,才會有他日的收穫。成就絕 對不是糊裡糊塗混出來的。 在印度有幾百萬個電郵亭,幾乎是每隔1 公里就有一個。電郵亭裡面有電話機、傳真機 、複印機和電腦。總的來說,印度還是個窮國,打兩分鐘國際長途電話要付400個盧比(10 美元),而在郵亭里發一封電子郵件只要5個盧比(相當美元1角2 分錢)。為什麼不在家裡 發電子郵件呢?一台電腦要5000盧比(125 美元),相當於中等收入者半年的工資。因此, 在這種具體的國情下,高科技為一個古老的國家帶來了難以想象的方便,同時也對封建割裂 、種姓制度等頑固體制進行了最有效的衝擊。不是靠流血的方法,而是依靠“利之所趨”的 自然法則。電郵亭代替了當年的驛站,汽車代替了老牛拉破車。在不知不覺中,將兩類文明 銜接上了。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