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陳宇華 |
送交者: exin 2002年11月23日20:44:2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陳宇華,一個年輕而有朝氣的女孩。初次見到她的人,如果不知道她的經歷,很難想象她是一個邁進過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之門、又從美國歸來的人;甚至你不會想到她生在湖南、長在廈門。因為陳宇華一口純正的普通話,不帶半點洋味,也不賣弄英文單詞。 但你只要了解了她的簡歷,都不免會好奇地問她:“為什麼你會如此順利,本科沒上完就能留學斯坦福?為什麼你會如此幸運,工作不到兩年就能讀上哈佛MBA?” 陳宇華身上透着一股衝勁,做事不按部就班,不走常理,這時候她更像是個男孩:“當時99%的中國學生大都是上完本科、再讀研究生、再申請留學,因為本科就轉學,成功率很低,而且拿不到獎學金,簽證也難。但是讀完碩士、拿了全獎出國,往往沒有很好的專業讓你選擇,而且很難融入那個新的環境,不像我們本科生,更容易接受另一種社會和文化。” 所以,在人大貿易經濟系剛讀到大三的陳宇華,1993年1月考托福,考得630多分,用10天的時間準備好申請材料,5月份就拿到了斯坦福大學的入學通知書,9月份就轉學,直接插班到斯坦福讀大三了。而剛下飛機走進美國的時候,她竟然一個朋友也不認識。 剛進斯坦福時陳宇華有些吃力,英語結結巴巴的,甚至連怎樣去圖書館查資料都不會,怎麼去選課也不會,感覺壓力特別大,就像一下子邁了四五級台階。但經過一段時間過了那個門檻之後,一直到後來參加工作,她都沒有再感覺到那麼大的壓力。 畢業後,陳宇華選擇了世界第二大顧問公司――科爾尼諮詢顧問公司(ATKearney),選擇了在香港工作。“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具體做的是給世界500強這樣的大企業領導層做經營管理、市場營銷方面的顧問,這對一個本科生來說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所以我拼命地學習,每周工作100多個小時。”科爾尼積累了很多行業的管理經驗,陳宇華讀了上百個案例,很快就能領導一個四五個人的項目組,給大公司的老闆們出謀劃策了。 哈佛讓我學到的不僅僅是就業的本領 在科爾尼工作到1年零8個月時,由於工作出色,公司要提升陳宇華做更高一級的主管。面對新的選擇,陳宇華還是向哈佛商學院遞交了入學申請。 “在科爾尼,我做過很多案例,我需要把它們系統化。這就如同我得到了很多珍珠,要想辦法把它們串起來,只有哈佛能讓我實現這個願望。” 照以往的慣例,到哈佛讀MBA至少需要三四年的工作經歷。而陳宇華工作不到兩年,她是憑藉着什麼進入哈佛的呢? 陳宇華自信地認為:“我那時每周工作100多個小時,一般一個人一個星期就做40個小時,所以我工作1年零8個月,就等於別人工作三四年。你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學到常人很長時間才能學到的東西,說明你的進步潛能是非常快的。” 也許哈佛看中的正是這一點,1997年夏末秋初的一天,陳宇華飛赴美國波士頓,開始了她夢寐以求的哈佛校園生活。 在很多人看來,哈佛商學院的學費是非常貴的,兩年的學習要花掉9萬美元,哈佛商學院的學生畢業時平均負債6萬美元。很多中國學生都是負債來上這個學的,陳宇華雖然申請到一部分獎學金,但也同樣要貸款。 “但在哈佛,我學到了很多市場營銷的東西,”陳宇華對記者說,“怎麼包裝一個產品,怎麼建立一套營銷體系,怎麼讓它在市場上達到一個最佳的效果。” “在哈佛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學什麼,而是怎麼學。教授不會一上來就給你解決方案,而是先討論,在這種情境下你應該怎樣去做,策劃、實施、會遇到哪些困難,然後開始分析。”在哈佛商學院的兩年,陳宇華研究了上千個案例。 我找到了讓我早晨馬上就能醒來的工作 在哈佛99屆MBA的中國畢業生中有12名中國學生,其中有6人選擇了回國,這是以往回國人數最多的一屆。陳宇華也不例外。身為哈佛的MBA,可以在美國有很多發展的機會,而且據說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個個出來都可以拿到年薪10萬以上的美金。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堅持回國?陳宇華說,找工作趕時髦是一件無可非議的事,可是為了趕時髦而不顧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所在,便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有時,這種代價之大可能是許多人在事前都無法預料的。“如果是為了錢,我是不應該冒這個險的。但是,我要干自己喜歡幹的事,我要找到一份不需要鬧鐘就可以把我叫醒的工作!” 所以,從小就在中國長大的陳宇華最終還是選擇了回國。她覺得無論是她個人,還是對於中國的企業,發展的空間都會比美國更大,國內的企業在經營管理、市場營銷方面需要更多的幫助。 2000年1月,陳宇華在籌劃了幾個月後,終於創辦了以提供圖書信息交易平台為主要業務的華有網。陳宇華不覺得自己躋身網絡有多晚,相反,她認為網絡在中國才剛剛開始。她發現:中國的出版界起點還很低,包裝、推銷一本書的手段還相當原始,問題特別嚴重。 “給你舉兩個例子,”說起生意經,陳宇華的眼神更亮了,“不要說國外,就是在台灣,普普通通的一本書,可以賣到六七萬冊。在國內,如果賣到1萬冊,就已經很不錯了。為什麼?我們又發現另外一個數據:在中國一年出的書有十幾萬個品種,在這些書中大概有95%的品種,全國的書店都沒見過,不知道它們曾經出版過,你說在這種情況下它怎麼賣?根本原因就在於信息流通極為不暢。” “我的解決方案就是建立一個網絡平台,把出版社最有效的圖書信息很有針對性地通過網絡發送給下游的書店,而書店也需要書源,我們的服務就是給他們提供更多的貨源,更多的選擇,讓雙方直接在網上做交易。” 網絡平台給了陳宇華一個施展才能的絕好契機,讓她以後的每個清晨都沒有懶覺可睡了。 MBA的使命是讓公司賺很多錢,但這並不是我最開心的。 陳宇華的設想得到了國外兩家財力雄厚的風險投資基金會的資金支持。但是,最開始創業的時候,陳宇華的公司只有3個人,他們在向出版社說明自己的想法時,最開始很多出版社都比較保守,認為互聯網離他們的業務還很遠。陳宇華承認走了不少彎路,吃了不少閉門羹。 後來,陳宇華就想到讓“互聯網着陸”,以傳統行業給網絡一個支點。“我們跟客戶打交道的時候,甚至去做推廣的時候,我們不提網,只提解決方案,以及這種方案帶來的好處。” “其實非常簡單,出版社原先征訂一本新書需要一到兩個月的時間,而現在利用網絡這個工具,只需要兩到三天的時間。這樣出版社就會體會到,互聯網不是一種累贅,它會產生更多的價值,會使業務量快速地提高。” 在一年多的經營中,陳宇華的華有網雖然有很多的起起伏伏,但做得越來越有聲色。“我們現在向出版社收錢,向上千個書店收錢,但他們還是很踴躍地來使用,為什麼?就因為我們給他們創造的價值超過了我收的錢數。” 如今,華有網已經在全國發展了1萬多個會員書店,公司員工也增加到60多名。陳宇華對市場前景非常看好,她說:“雖然現在我們還沒有盈利,但我並不擔心這個問題。因為首先,我的企業剛剛開始運作,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會在一兩年內就實現盈利。而且,中國一年的圖書銷售大概在800個億,出版社一般都要拿出至少1%作為圖書的宣傳和營銷費用,那麼市場就有8個億的份額,這還是一個很保守的數字。如果將來出版社的收益增多,他會樂意再投幾個百分點下去,這個市場會更大。” 在互聯網的泡沫讓人頭腦發熱的年代,很多經營者都忽略了經營的本質就是要盈利。陳宇華說,一個MBA的使命,就是要讓他的公司賺很多的錢。“雖然這是投資商的錢,我還是當自己的錢在用,”陳宇華說,“因為我是在經營一個企業,經營企業最根本的就是增加收入,控制支出。” “我肯定要讓我的公司實現盈利!”這是陳宇華的近期目標。對於她來說,盈利意味着很多,股東的利益,員工的發展,客戶的回報……但輪到她自己,“可能更多的也就是一種成就感。” “其實,我並不是說我一定會成功,可是我想不管我是成功還是失敗了,相信都會給後來者帶來一些啟發和思考。所以我相信我們現在做的很多事情對將來都會有一定的價值,我為此感到很開心。”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