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挑一的精英 文革後首批大學生生存狀況實錄 |
送交者: 九紋龍 2002年12月30日16:33:0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百里挑一的精英 文革後首批大學生生存狀況實錄 (轉貼)
?0年前,有兩批特殊的大學生幾乎都在1982年走出校園。這群特殊的學生是中國 從今年2月開始,一組同樣性質的聚會在中國眾多高校里進行着:2月,北京電影學院;4 聚會者是國內各高校77、78級的學員,20年前,他們帶着“人民的囑託,祖國的厚望”,從 可怕的2.5代 1977年8月,鄧小平請來包括周培源、蘇步青在內的40多位教育界人士和官員在人民大會堂 於是,這一年出現了新中國教育史上的兩大奇觀:一是中央連續44天不停地開教育工作會 中國兒童劇院編劇、北京師範大學78級學生陳傳敏說“當時一個同學特別興奮地騎車來告 消息在中國飛快地傳播着,像火一樣在高粱地、橡膠林、稻田、軍營和車間裡蔓延,帶給 上千萬的試卷需要大量的紙張,而當時國家並沒有這個準備。中國人民大學姚裕群教授告 在記者的採訪生涯中,再沒有比追蹤77、78級更讓人激動的事情了。原本以為,20年前的風 由於這一批人包括77級、78級全體和79級的一半大學生,因此,國外有人給他們取了一個名 考試:百里挑一的精英 與現在近2:1的高考錄取比例相比,當年的高考可以說是十分艱辛。 當年北京電影學院宣布招生後,申請報名者居然逾萬,而導演、表演、攝影、美術、錄音 “從宣布高考到考試只有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能考上大學,說明這群人起碼在文化上是出 自1968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開始,到1978年,先後上山下鄉的青年學子達到2000 “如果堅持讀書,會被稱為‘白專道路’,當時是用批判態度來看待讀書的。在工廠,別 大學生活:爭分奪秒追回青春 9年前,當記者還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上學的時候,不斷聽到任課的老師發出這樣的感嘆, 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產學聯合中心主任倪軍是上海交通大學77級的學生,他在今年6月重 “他們都經歷過文革,上山下鄉,接受過底層的磨練,來自農村、農場、工廠、部隊,從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沈傑博士認為:“77、78級先讀了社會這本無字的書,再讀 現任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的韓儒理是上海交通大學77級的學生,入校時已經是有了 成功和遺憾 迄今為止,並沒有調查數據對這群人進行統計,只在各高校的校友會中,記錄着他們畢業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科研處長陳昕博士認為,無論在政府還是科研機構,77、78級都已成 “儘管沒有具體的統計數據跟蹤他們這一代的現狀。但從平時接觸到的看,許多廳、處一 在記者接觸到的眾多77、78級學員中,他們大多都承認自己畢業後趕上了好時代,他們畢 的確,77、78級在政府、高校和文化藝術領域,均有很高的成就。但記者在採訪中同時也 陳昕告訴記者,“‘下海潮’才開始的時候,以待業在家、沒有工作單位的人為主。77、 沈傑告訴記者,“在下海潮中,下海的知識分子大多數是淌了趟水就上岸了。” 人文關懷與責任感 “我們在精神的空白里填滿了音樂的交響/我們在改革的大潮中探索着民主的理念。我們 “他們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大學生,有着自己的思想觀念,很有理想,也有對社會的責 陳昕向記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那個年代培養了一批理想主義的青年,並且有很強的社 那個時代的人也同樣忘不掉有句口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這句話,當年被鄧小平充 沈潔博士長期研究社會價值觀的變遷,他認為77、78級的學員是成熟、理性的一代,“他 那麼,他們自己認為,當年強烈的“承上啟下”歷史使命感,到今天完成得怎麼樣了呢? 清華大學李艷和教授認為,20年來,大家都奮鬥着,個人的軌跡與國家的發展直接聯繫。 清華大學校友總會錢錫康老師告訴記者,他們是否完成了當年的諾言,現在還沒有到做出 沈傑認為,當年77、78級肩負承前啟後的歷史使命,承前已經做好了,20年中國的發展, 沈傑認為,每一代人都有對社會對歷史的貢獻和局限,放在更長遠的歷史長河裡,77、78 一個班級的20年——對清華大學化學系77.2班的調查 80年代,一句“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口號,整整影響了一代人。即使在今天,這句 20年過去了,當年這句口號的提出者——清華化學系77級2班的同學(清華的習慣,稱為化 歷史的回憶:“我們曾經很灰心” “這個口號是在我們讀大二的時候提出來的。”李繼定,這位如今的清華化學工程系的教 正是這個35人的班集體所喊出的口號,首先在清華得到共鳴,繼而被《中國青年報》報 “那時才經歷文革,大家雖然學習刻苦,但過去的經歷突然都被徹底地否定,很有找不到 “為了給大家鼓勁,輔導員謝新優和團委書記賈成玉組織了大家討論,談論得挺實在,也 王文一的提議,得到了班上同學的積極響應,於是討論的思路沿着王的提議繼續下去,班 畢業分布均衡如今成就突出 程宜蓀後來去了美國。化72班的35名同學中,如今定居國外的有6名。自1982年畢業後,他 據調查,35名同學中,如今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10名,政府機關10名,企業9名,出國定居6 35名同學中如今分布的區域也同樣呈現了均衡的特徵,國內的29名同學中,北京、上海的10 如同社會上的認識,文革後的第一代大學生在各行各業都走向了領導或骨幹崗位。在化72 記者在對該班10餘位同學採訪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對自己過去的成績大都看得很平淡,就 隨着採訪的深入,記者越發欽佩這群文革後第一代大學生的成就,但限於篇幅,無從一一 大多工作穩定班長“跳槽”最多 記者僅根據該班的主要班幹部及王文一這位口號提出者的人生軌跡,試圖從一個特定的側 提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口號時,化72班的班長陳謙,也是當年清華化工系的學 陳謙是在1991年核工業六所軍轉民的思路下,被派去深圳開辦公司的。此後的11年裡,陳謙 陳謙是記者在對幾十名文革第一代大學生採訪過程中少有的大談經濟特區、顧客導向、情 而王文一,這位當年思路獨到的同學,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江蘇儀徵化纖,2年後因為家庭 不斷調整狀態團支書的出國路 提到化72班,就不能不談程宜蓀,在學校時,其組織與活動能力就被一致公認。 程宜蓀帶有許多77、78級大學生的典型特點,下過鄉、做過鉗工。同時,他的經歷也有許 在給記者回復的Mail中,其簡歷顯示,1982年其提前九個月畢業,1983年的時候一件羽絨 1994年,程宜蓀改行從事了與化工專業毫無關係的計算機操作系統及網絡支持管理。他去 其間他還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任全美過濾分離協會美中地區主席,並籌建旅美科學家與工 如果說陳謙要求的是“追求健康、舒適的生活”,那麼程宜蓀則是一種全球範圍內的體 彈指一揮二十年呼喚遊子歸 對於程宜蓀出國道路的選擇,記者在採訪中亦聽到不同的聲音。有同學認為,如果程宜蓀 我們不能簡單地評價出國與否孰優孰劣。在記者對77、78級的採訪中,有人認為出國後的 與記者在清華其他班級的採訪一個明顯的區別在於,化72班是出國定居比例最少的。在清 調查發現,在化72班出國定居的同學中,都在國外獲得了博士學位,而多數人後來所從事 祝京旭如今是渥太華大學的正教授(在海外,做到正教授的華人並不多),從事餾化床的 清華校友總會理事錢錫康告訴記者,77、78級的學生中出國的人特別多,當初國家支持他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