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價值的中國“一流”大學“評價” |
送交者: 佚名 2003年02月14日19:56:2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 沒有價值的中國“一流”大學“評價” 歲末年初,看到國內媒體上關於中國一流大學的頻繁報道(2003年《中國大學評價》,以及所謂15所中國一流大學出台)。據我所知,該報道也引起國外的注意。有的外國同行在閒談中問我這個事情。我對人家說自己知道的很少,什麼一流不一流!關於所謂中國“一流”大學的評價應該說沒有太大的價值。作為中國大學的一員,這裡我就所謂中國“一流”大學的評價發表點個人看法。 關於這個評價的報道一開始就強調,該評價是所謂“教育部系統的專業核心期刊《中國高等教育評估》雜誌和一級學報《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雜誌”做出的。我不知道,為什麼偏偏要突出“教育部”三個字?為什麼不堂堂正正地說自己是某大學或者某機構的研究組或者課題組就行了,非得要拉上個權威的中央政府機構來增加其權威性。除了對一些中學生及其家長有點商業廣告效應,這種做法適得其反,讓人反感!上面提到的兩本官方雜誌,偏重理工科,相信多數讀者並不知道。也許,正因為如此,才在把“教育部”三個字放到消息的前頭。我認為,這應該不能代表教育部的意見。由此扯上“教育部”更讓人覺得這個評價以及對這個評價的報道在拉大旗做虎皮,濫用國家政府機構的名義。 這個中國大學評價沒有對中國大學進行分類與定義就認定一些大學為所謂“一流”。這是不妥當的。中國的大學在黨政管理體制上一樣,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學科重點、區位、經費、學生來源等,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不同於其它中央部門所屬重點大學,前者一般以綜合性大學為主,後者的產業部門性很強。即使是教育部所屬的大學,也有以文理為主與以工科為主的大學。如此差別很大的大學怎麼進行類比,目前獲得的報道並沒有談。一般來說,比較要有可比性,否則,比較就是不科學的。比如,靠科學技術論文數量,那些以社會科學為主的大學要吃虧。應該是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指這些年來開始發展文科、社會科學的大學,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等)列為一類進行比較(因為它們與原來文理為主的如北大、南開等大學很不同,到現在都是以工科為主),而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為主的大學進行比較,以社會科學為主的大學,一些大學具有特殊性質的大學,如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還有些大學是外語、藝術類大學(可惜它們都與所謂“一流”無緣)。我覺得,我們的大學都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按部門、行業分類,除了在黨政體制、國家公立等上一樣外,存在着不小的差異,要比較出誰是“一流”、誰是第一,怕是不容易。 中國的大學存在着差異,但在相當程度上,這些差異是國家規定(投資、區位、政策傾斜)的差異,主要不是靠自然演變、發展過來的。比如,據說,除北大清華以一流大學為目標外,其它重點大學都以“高水平”大學為目標。為什麼把本來差別不大的各個重點大學分為“一流”與“高水平”呢?人為地使北大與清華好象更成為特權大學,而“高水平”大學在北大清華面前自信心不足,自覺無論如何也矮“一流”大學一截。這不利於中國大學之間的競爭與發展。 2003年《中國大學評價》提出的一流大學分類標準是非科學的。比如,中國目前是留學生輸出國,而非輸入國,在這個問題上,無法與西方國家大學相比較。中國要成為留學生輸入國也許是可能的。但是,考慮到中國出國留學生仍然將持續增長並高於來華留學的外國學生的增長速度,且來華留學的仍主要集中在中國文化、藝術、歷史、中醫、國際政治等特殊領域,而非普遍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技術科學等普遍領域,預期中國大學的外國留學生數量無論如何在其學生構成中的比重是個少數。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國家,隨着中國經濟發展,中國的大學應該以中國學生為主才對,也是自然的。生搬硬套地說,外國留學生要占中國大學多少比重才是什麼“一流”,不是讓人感到可笑嗎? 進入該評價的一流大學只以某些學科所謂“第一”為標準,那麼,如果這個標準成立的話,那麼,同理,如果這個學校有的學科不是第一,而是甚至很落後,是否也得該大學進入“末流”?中國的每個重要大學都是有其特色、特性的,其在國內外的名氣也是靠它們各自的特性來的。北大不同於清華,復旦不同於交通大學,南開不同於中山。各個大學之間不是不可以比較,但要設計科學的評價指標,以及說明為什麼要這麼比較,比較的目的何在(英國的大學評比是為了政府撥款)。科學的評價是公正的評價,至少,要讓大多數大學接受,特別是評價委員會的組成應為各方面所接受。比如英國每年要對政府撥款的大學進行評分、評估,但是,並不是按照那些不可比較的項目進行的,而是精心設計了一些可適用於所有大學的教學與研究指標。儘管如此,英國的大學評價也是存在問題的。人們判斷一所大學好壞,不能憑這種政府委員會的評價,儘管那個評價具有高度的權威性。 讓人接受不了的是,2003年《中國大學評價》提出的中國一流的標準:“在中國大學任意一個學科門中排名第一”,“必須是研究型大學”。這就更玄乎!什麼叫做“在中國大學任意一個學科門中排名第一”?我們只知道,一個學科,全國有那些大學設立,是研究為主還是教學為主,那些大學在這個學科是領先的,但是,誰能斷定誰是第一呢?如果一定要封某大學是經濟學第一,某大學是法學第一、哲學第一,這不是小兒遊戲嗎?何況,一些學科分類存在着問題,比如法學,在中國,許多與法學關係不大的學科都劃入法學,那是個行政管理標準,不是學科標準!而且,所謂第一,有的是靠規模奪得所謂第一。比較荒謬的是,這項評價以偏概全,比如,一個大學是所謂工學第一,但是其社會科學並不算領先,甚至遠比那些非“一流”的大學要弱,這樣的大學怎麼光憑工學就被排到了“一流”? 2003年《中國大學評價》很片面,明顯重工科(從上面那兩分雜誌的名字就可看出),輕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重北京與上海的院校,只提到武漢、南京、哈爾濱、西安、杭州、合肥等中東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個別重要大學,基本上輕全國各地的其它重要學校。而中國眾多的領先大學並沒有提到。這不是很不可靠的判斷嗎?相信那些沒有上榜的大學會對這個評價一笑置之。因為它們與這些榜上有名的大學其實只有數量而非質量的差別。比如,同樣在東北的吉林大學為什麼沒有與哈爾濱工業大學一樣成為“一流”?為什麼南開大學與天津大學兩所中國重要的大學居然被忽略?如果一定要把一些大學叫做中國一流,除人為製造差別,並具有招生等上的商業價值外,非常不公平。這些評價中的所謂“必須是研究型大學”更值得商榷。中國的研究型大學與西方的研究型大學有所不同。研究指的是應用型研究,還是科學研究,理論研究?從報道中我們不得而知。至於什麼叫研究型大學,該評價並沒有給出個定義。 簡短結語:中國大學評價是個複雜的工作,如何進行需要進一步研究。中國大學隨着國內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的進行而正發生着轉型,並沒有定型。我們現在不能輕言有的大學第一,有的大學一流,儘管一些大學總體與其一些學科確實在國內領先,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的聲譽。對中國大學座次排位是非常不科學的行為,幾乎是高中生與大學低年級同學的玩笑與遊戲。如果有的研究機構做這項工作,媒體居然也參與報道那些大學是所謂“中國第一”、“中國一流”,就是很不嚴肅的、誤導青年與家長的。因此,我的看法是,最近國內媒體廣泛報道的2003年中國一流大學評價結果存在很多問題,它頂多只是一家之言。 南方周末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