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的教育問題
黃曉星 waldorfchina@yahoo.com
無論是科學技術發達的西方社會,還是科學技術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政府仍然把教育視為實現國家目標的工具,大多數政府都信仰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並且有目的地對國民進行科學技術和技能教育,引導國民為政治、經濟、軍事等服務,保持國家的競爭力,或提高競爭力。利用政治和軍事手段可以控制一個外在的“和平環境”,但是在物質繁榮的“和平社會”里,人們的生活卻惶恐不安,內心仍然不能平靜。在宗教和文化衝突地區,任何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都未能解決衝突問題,這就是中東地區的和平非常渺茫的原因。
人們都相信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改善人類的生活,但是科學技術進步了,人類生活的質量卻並不見得提高,而且社會問題、環境問題、衛生問題和信仰問題層出不窮。如科學技術的進步幫助醫學解決了很多問題,但是也正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卻給人類帶來了很多新的、難以醫治的疾病。現代醫學技術可以延長人的壽命,但幫助不了人們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每當有新的科學發明或技術革新時,常常首先是應用於軍事,然後再用於商業,最後才應用到醫學和教育等領域。原子彈爆炸十幾年之後才有第一座核電站的出現,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已被美國軍方用了多年,最近幾年才被廣泛地應用於民用通訊。電腦以飛快的速度發展了三十幾年,在幾乎找不到市場的情況下,美國政府最近鼓勵每個學生都應擁有一台電腦。當然,政府提出這個雄偉的教育計劃跟幾家大電腦公司遊說國會有關。顯然,這是電腦商在開拓電腦新市場,而不是真正關心教育。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教育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而科技進步之後,教育卻是最後的受益者。在物質主義至上的思想指導下,政治和商業利益指導着社會發展,教育便成了國家和商業機器,教育只剩下職業訓練,既沒有“教”,也沒有“育”,於是社會文化生活被導向了惡性循環,使教育偏離了正常軌道,從而忽略了兒童的健康和快樂的權利。
商業社會對教育的深遠影響,開始於五十年代初期,當時美國一些社會學家就提出了一種新觀點。他們不僅視教育為一種消費,而且視其為一種有益於經濟發展的投資。這個觀點在往後的幾十年間廣泛流行(五十年後的今天,發展中國家正在步其後塵),跟隨這個觀點,很快地出現了“教育經濟學”。他們認為大學是知識的主要“生產者”,中小學是知識的“分配者”。類似的觀點是把學校當成“生產者”,每年學校畢業生的人數即是“產品數量”,而他們的成績單和畢業文憑就像貼在產品上的“價格標籤”。於是,人們試着按工業計劃和生產模式進行“教育生產”。看看“教育企業”的發展情況吧!由於機器取代了人的工作,工廠的人數減少,辦公室的人數不斷地增加。在那些教育由中央政府統一籌劃的國家中,負責制定教育計劃、方針和政策等非生產性行政機構不斷地增加,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人事機構,這種龐大的人事組織和行政管理根本無法以其所謂的“理性生產”來運作。因為學校和教師的大量資源和工作都是消耗在沒完沒了的記錄、統計、評估、考核比賽和考試等與教學並無多大關係的文字工作上,造成了生產成本高而產品的質量低。在數十年的學校教育批量生產之後,人們發現大約半數的美國小學生,沒有學到足夠的字詞,甚至連一張公共汽車時刻表都看不懂。
在六、七十年代,美國出產了大批“教育產品”——大學畢業生。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工業化”教育有利於美國的經濟發展,但是,美國社會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那時,美國社會道德開始全面崩潰,出現大規模反政府、反傳統現象,社會離婚率急升,毒品泛濫,性解放,性自由,同性戀,嬉皮士盛行等等,造成家庭和社會結構極大的破壞,以致於至今仍在努力地治療這個傷痕。
工業化對教育的影響也是造成今天教育問題的重要原因。現代工業講究效率、成本和經濟效益,於是,教育想盡辦法開發兒童智力,培養神童,儘快使兒童成人化而投入社會。因此教育成了培養技術工匠的工廠,進行批量生產,並提前“出貨”。由於功課的壓力,或者電子產品、電腦、電影、電視和其他媒介等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造成很多兒童的基本生理功能和學習能力退化,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自控,甚至有社交困難和暴力傾向。然而,醫生並不把藥方與功課的壓力、情緒和心靈等因素聯繫在一起,而是讓學生回去吃一些藥和休息幾天,等身體上的病好一點了,再繼續這種惡性循環。社會面對博士生自殺和青少年開槍濫殺無辜等現象,教育界不但束手無策,而且把責任推給社會。這種社會現象不但警告我們,教育應該為兒童的身心健康負責,應該尊重兒童的人格和心理需求,而且還警告我們,教育不應只是注重培養所謂的“人才”和勞動大軍,而是應當對人關愛,照顧兒童身、心、靈和精神的健康。
現代科學技術越來越複雜,導致社會生活也漸趨複雜,具有物質價值的知識,也就在越來越快的社會發展速度中日新月異。例如電腦,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經常重新進修。因此,一般的教育課程和職業培訓,都趨向現實知識的傳授,學校最重要的任務已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傳授學生一種學習技術以便能夠趕上科學技術的變革步伐。由於跟得上技術發展步伐的教師極其缺乏,好的教師變成了昂貴的“生產要素”。人們認為可以通過整套的教材、錄像、電視和電腦等輔助工具來學習,老師的教學已沒必要,老師只需要做好安排、指導和監督工作。
學校就這樣在“低成本批量生產”的條件下膨脹起來,在我們這個電腦和信息時代,甚至有人把互聯網推到神壇上,企圖用電腦代替老師。電腦真的可以代替老師嗎?美國兒童保護聯盟(網址:www.allianceforchildhood.net)最近作了一個大規模調查,把調查報告公布在2000年9月的《美國新聞(US NEWS)》上,標題為《為什麼電腦當老師不稱職(Why computer as a teacher fell)》,另外一份標題為《審視電腦對童年的影響(A Critical look at Computer in childhood)》的報告刊登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媒體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 in Washington D C)》2000年9月第12期上。這兩份調查報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為報告經過了長時間的調查並收集了幾百個案例。兒童過度使用電腦產生問題的事實不得不讓美國政府和教育界慎重考慮教育的取向。在美國政府極力鼓吹力爭讓每一位學生的桌子上都有一台電腦,電腦和軟件產商正在偷笑的時候,這兩份報告並不那麼受歡迎。美國政府和教育界能否頂住商界的壓力改變教育方向,可以拭目以待。
德國最大報紙《Die Welt》在2000年11月3日和德國電視台《NDR》在2000年7月5日的節目,刊登和報道了一些關於電腦教育產生的問題。以下是報紙上的內容摘要:
德國學校還沒像美國和英國那樣都安裝了這麼多電腦,而至目前為止,德國只有20%學校聯網,只有20%的老師上過網。可是英國和美國的政府已經花了幾億美元,把全國學校都聯網了。那麼他們的教育效果怎麼樣呢?美國俄亥俄大學做了實驗,讓學生從紙介質上看文章和從電腦屏幕上看文章,比較哪一組學生問題回答得好,結果是在紙上看文章的學生問題回答得較好。在屏幕上看文章很容易忘記內容,原因是,學生有了很好玩的手段和技術(電腦)之後,他們對技術更感興趣而對內容並沒多大的注意。
根據德國Freiburg大學的研究,經常看電視的小孩,語文成績比較差,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缺少人與人之間直接的交流。所以,現代孩子更需要學習的是與人交流和做事的能力;也就是引導和支持一個人做事的感覺和為了完成一件事需要的意志。感覺和意志都不是靠外界的刺激來實現,而是靠在自己的親身體驗中(包括快樂和痛苦的體驗),從內心發展出來的。
兒童體驗和創造這個世界需要自然材料和人文環境,可惜,現代社會給孩子提供太多的電腦虛擬環境。所有機械性的聲音及影像,如錄影帶、錄音帶、電視、電腦、電子遊戲和電子樂器都會造成兒童被動地和機械性的反應。讓兒童過早接觸電腦,不但會奪走兒童學習基本技巧的機會,令兒童懶惰、遲鈍,而且還會使兒童在幼兒期失去與人們接觸和了解人的機會;更不用說電視、電腦及其內容對孩子的視力、神經、肌肉和思維的影響。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可以歸納為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機會,以致在含意最深的“人”的教育中,失去了教育的根本意義。
現代農業也在按照工業化的生產模式進行生產,現代農業不但改變了數千年來人們在土地上耕種的方式,而且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人們對自己賴於生存的環境變得陌生起來,現代農業使得孩子缺乏對自然的了解,實際上是把人與自然環境隔離開來,這種跟自然隔離的狀況的生活也是現代教育出現危機的原因之一。
我們所得到關於植物生長的知識是,植物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和土壤,土壤里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植物通過根吸收它們生長所需要的營養成分。因此,要莊稼長得快和壯,就給它們直接施放化肥。但是,雜草也得益,害蟲更喜歡吃,不用擔心,有除草劑和殺蟲劑對付。表面上看起來健壯的農作物,很可能夾帶着各種化肥和農藥的毒素。不時從媒體中聽到食物中毒的消息,其主要原因就是來自於殘留在農作物里的除草劑、殺蟲劑和化工肥料的毒素。現代農業濫用化工肥料、生長和催生激素,就是想儘快縮短生產周期,然後投放市場。農業只管生產,卻不顧土壤的貧化和食品的質量,更不顧慮人的健康,使得人們對食品安全失去了信心。如英國的瘋牛病,台灣的豬口蹄病,香港的雞瘟等都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疾病。
現行教育和現代農業如出一轍,要培養孩子成為怎樣的人才,政府、公司、學校和家長很早就有了方向,接着就像給農作物施肥那樣直接給孩子灌輸各種各樣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大部分人認為人的大腦就像植物的根吸收土壤里的營養那樣,可以通過不斷地刺激大腦皮層吸收知識。作為土壤的學校,其營養成分不能滿足“長得快而壯”的要求,於是,就請家教和利用假期加班加點“施肥”。被“施肥”的學生常常出現頭痛、背酸、近視眼、偏食和脾氣古怪等疾病。不用擔心,有像殺蟲劑和除草劑那樣功效的醫生和藥物來對付,但是未免也有“藥物殘留”現象,因此而產生了層出不窮的兒童和青少年問題。
現行的教育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
首先,從教育的主體來看,現行教育非常注重物質主義,或純知識、技術、職業等以服務社會經濟和政治為目的,在人的精神生活,人性和社會文明的發展方向、目標都不明確。
第二,考核教師工作的方法不當,一般的考核只注重成果,而不在乎教學的過程,教育的過程變成了追求成果的手段,甚至把成果當作金錢和利益的指標,於是一切教育活動都是跟着成果轉,教育也簡化為產出成果的準備工作。換一句話說,教育工作是以教師的切身利益為目標,這樣一來,教育毫無意義可言了。
第三,學校的管理出現了問題,學校的行政結構和運轉方式,非常接近公司或政府行政,在學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成純粹的商業關係,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得用金錢和利益的手段來刺激教師的積極性,並普遍認為這是最有效和惟一的方法,結果,一些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僅僅是為了追逐物質和利益,而遠離了教育工作的意義。由於學校的運行和管理體制不當,嚴重導致不平等現象,行政人員是主人,教師是僕人,學生和家長變成了缺乏利益保護的消費者。
幸運的是教育改革正在席捲着全世界,西方工業化國家正在踏踏實實地進行教育改革,不少國家的政府已經把教育部門從政府行政中獨立出來,政府只管對教育部門提出的教育預算做出是否同意的評估,而不直接控制教育行政。尤其是學術方面教育部門擁有高度的自治,這樣給教育和文化發展提供了寬鬆的環境,讓教育自由地實踐不同的教育理念,讓教育實現多元化。各中小學校(包括公立和私立學校)都有自由發展的權力,在辦學模式、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上獨立自由,同時公立和私立學校都能平等地獲得政府的支持。政府和教育部門都非常尊重人們的意願,改革現行教育中不合時、不合理的部分,教育部門不再是“管”教育,而是監督教育。真正的教育之道應當是在不斷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實踐之中,而不是由教育部門建立一種理想的教育模式,把學校當做行政部門來灌輸這種教育思想和模式,真可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全球的社會文化和藝術生活已經在走向多元化了,教育更應當成為走向多元化的先鋒。教育的多元化不僅僅是只局限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上,更重要的是實踐各種先進的教育理論、教育流派、教育模式和教育管理的學校應同時存在。任何好的教育都應能在學校和家庭生活中展現一種新的文化現象,融入社會文化生活後能長遠地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並能給社會的變革帶來力量。
2.人智學和華德福教育的世界性運動
華德福教育在全球性的教育改革運動中,為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走向起到了楷模的作用,因為華德福教育的理念倡導的是長遠地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問題,通過教育發展人性積極的一面,對自我發展和生活同胞負責,以達到從根本上治療社會問題。華德福教育理念和實踐已成為文明社會文化和藝術生活的象徵。
華德福教育經歷了八十多年的發展,並還處在迅速發展之中,其主要原因是華德福教育是人智學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而人智學又是人們追求精神生活的途徑,並能在日常生活中實現,於是學習和研究魯道夫·史代納的人智學,逐漸成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1.世界性的教育問題
無論是科學技術發達的西方社會,還是科學技術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政府仍然把教育視為實現國家目標的工具,大多數政府都信仰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並且有目的地對國民進行科學技術和技能教育,引導國民為政治、經濟、軍事等服務,保持國家的競爭力,或提高競爭力。利用政治和軍事手段可以控制一個外在的“和平環境”,但是在物質繁榮的“和平社會”里,人們的生活卻惶恐不安,內心仍然不能平靜。在宗教和文化衝突地區,任何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都未能解決衝突問題,這就是中東地區的和平非常渺茫的原因。
人們都相信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改善人類的生活,但是科學技術進步了,人類生活的質量卻並不見得提高,而且社會問題、環境問題、衛生問題和信仰問題層出不窮。如科學技術的進步幫助醫學解決了很多問題,但是也正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卻給人類帶來了很多新的、難以醫治的疾病。現代醫學技術可以延長人的壽命,但幫助不了人們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每當有新的科學發明或技術革新時,常常首先是應用於軍事,然後再用於商業,最後才應用到醫學和教育等領域。原子彈爆炸十幾年之後才有第一座核電站的出現,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已被美國軍方用了多年,最近幾年才被廣泛地應用於民用通訊。電腦以飛快的速度發展了三十幾年,在幾乎找不到市場的情況下,美國政府最近鼓勵每個學生都應擁有一台電腦。當然,政府提出這個雄偉的教育計劃跟幾家大電腦公司遊說國會有關。顯然,這是電腦商在開拓電腦新市場,而不是真正關心教育。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教育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而科技進步之後,教育卻是最後的受益者。在物質主義至上的思想指導下,政治和商業利益指導着社會發展,教育便成了國家和商業機器,教育只剩下職業訓練,既沒有“教”,也沒有“育”,於是社會文化生活被導向了惡性循環,使教育偏離了正常軌道,從而忽略了兒童的健康和快樂的權利。
商業社會對教育的深遠影響,開始於五十年代初期,當時美國一些社會學家就提出了一種新觀點。他們不僅視教育為一種消費,而且視其為一種有益於經濟發展的投資。這個觀點在往後的幾十年間廣泛流行(五十年後的今天,發展中國家正在步其後塵),跟隨這個觀點,很快地出現了“教育經濟學”。他們認為大學是知識的主要“生產者”,中小學是知識的“分配者”。類似的觀點是把學校當成“生產者”,每年學校畢業生的人數即是“產品數量”,而他們的成績單和畢業文憑就像貼在產品上的“價格標籤”。於是,人們試着按工業計劃和生產模式進行“教育生產”。看看“教育企業”的發展情況吧!由於機器取代了人的工作,工廠的人數減少,辦公室的人數不斷地增加。在那些教育由中央政府統一籌劃的國家中,負責制定教育計劃、方針和政策等非生產性行政機構不斷地增加,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人事機構,這種龐大的人事組織和行政管理根本無法以其所謂的“理性生產”來運作。因為學校和教師的大量資源和工作都是消耗在沒完沒了的記錄、統計、評估、考核比賽和考試等與教學並無多大關係的文字工作上,造成了生產成本高而產品的質量低。在數十年的學校教育批量生產之後,人們發現大約半數的美國小學生,沒有學到足夠的字詞,甚至連一張公共汽車時刻表都看不懂。
在六、七十年代,美國出產了大批“教育產品”——大學畢業生。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工業化”教育有利於美國的經濟發展,但是,美國社會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那時,美國社會道德開始全面崩潰,出現大規模反政府、反傳統現象,社會離婚率急升,毒品泛濫,性解放,性自由,同性戀,嬉皮士盛行等等,造成家庭和社會結構極大的破壞,以致於至今仍在努力地治療這個傷痕。
工業化對教育的影響也是造成今天教育問題的重要原因。現代工業講究效率、成本和經濟效益,於是,教育想盡辦法開發兒童智力,培養神童,儘快使兒童成人化而投入社會。因此教育成了培養技術工匠的工廠,進行批量生產,並提前“出貨”。由於功課的壓力,或者電子產品、電腦、電影、電視和其他媒介等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造成很多兒童的基本生理功能和學習能力退化,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自控,甚至有社交困難和暴力傾向。然而,醫生並不把藥方與功課的壓力、情緒和心靈等因素聯繫在一起,而是讓學生回去吃一些藥和休息幾天,等身體上的病好一點了,再繼續這種惡性循環。社會面對博士生自殺和青少年開槍濫殺無辜等現象,教育界不但束手無策,而且把責任推給社會。這種社會現象不但警告我們,教育應該為兒童的身心健康負責,應該尊重兒童的人格和心理需求,而且還警告我們,教育不應只是注重培養所謂的“人才”和勞動大軍,而是應當對人關愛,照顧兒童身、心、靈和精神的健康。
現代科學技術越來越複雜,導致社會生活也漸趨複雜,具有物質價值的知識,也就在越來越快的社會發展速度中日新月異。例如電腦,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經常重新進修。因此,一般的教育課程和職業培訓,都趨向現實知識的傳授,學校最重要的任務已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傳授學生一種學習技術以便能夠趕上科學技術的變革步伐。由於跟得上技術發展步伐的教師極其缺乏,好的教師變成了昂貴的“生產要素”。人們認為可以通過整套的教材、錄像、電視和電腦等輔助工具來學習,老師的教學已沒必要,老師只需要做好安排、指導和監督工作。
學校就這樣在“低成本批量生產”的條件下膨脹起來,在我們這個電腦和信息時代,甚至有人把互聯網推到神壇上,企圖用電腦代替老師。電腦真的可以代替老師嗎?美國兒童保護聯盟(網址:www.allianceforchildhood.net)最近作了一個大規模調查,把調查報告公布在2000年9月的《美國新聞(US NEWS)》上,標題為《為什麼電腦當老師不稱職(Why computer as a teacher fell)》,另外一份標題為《審視電腦對童年的影響(A Critical look at Computer in childhood)》的報告刊登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媒體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 in Washington D C)》2000年9月第12期上。這兩份調查報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為報告經過了長時間的調查並收集了幾百個案例。兒童過度使用電腦產生問題的事實不得不讓美國政府和教育界慎重考慮教育的取向。在美國政府極力鼓吹力爭讓每一位學生的桌子上都有一台電腦,電腦和軟件產商正在偷笑的時候,這兩份報告並不那麼受歡迎。美國政府和教育界能否頂住商界的壓力改變教育方向,可以拭目以待。
德國最大報紙《Die Welt》在2000年11月3日和德國電視台《NDR》在2000年7月5日的節目,刊登和報道了一些關於電腦教育產生的問題。以下是報紙上的內容摘要:
德國學校還沒像美國和英國那樣都安裝了這麼多電腦,而至目前為止,德國只有20%學校聯網,只有20%的老師上過網。可是英國和美國的政府已經花了幾億美元,把全國學校都聯網了。那麼他們的教育效果怎麼樣呢?美國俄亥俄大學做了實驗,讓學生從紙介質上看文章和從電腦屏幕上看文章,比較哪一組學生問題回答得好,結果是在紙上看文章的學生問題回答得較好。在屏幕上看文章很容易忘記內容,原因是,學生有了很好玩的手段和技術(電腦)之後,他們對技術更感興趣而對內容並沒多大的注意。
根據德國Freiburg大學的研究,經常看電視的小孩,語文成績比較差,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缺少人與人之間直接的交流。所以,現代孩子更需要學習的是與人交流和做事的能力;也就是引導和支持一個人做事的感覺和為了完成一件事需要的意志。感覺和意志都不是靠外界的刺激來實現,而是靠在自己的親身體驗中(包括快樂和痛苦的體驗),從內心發展出來的。
兒童體驗和創造這個世界需要自然材料和人文環境,可惜,現代社會給孩子提供太多的電腦虛擬環境。所有機械性的聲音及影像,如錄影帶、錄音帶、電視、電腦、電子遊戲和電子樂器都會造成兒童被動地和機械性的反應。讓兒童過早接觸電腦,不但會奪走兒童學習基本技巧的機會,令兒童懶惰、遲鈍,而且還會使兒童在幼兒期失去與人們接觸和了解人的機會;更不用說電視、電腦及其內容對孩子的視力、神經、肌肉和思維的影響。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可以歸納為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機會,以致在含意最深的“人”的教育中,失去了教育的根本意義。
現代農業也在按照工業化的生產模式進行生產,現代農業不但改變了數千年來人們在土地上耕種的方式,而且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人們對自己賴於生存的環境變得陌生起來,現代農業使得孩子缺乏對自然的了解,實際上是把人與自然環境隔離開來,這種跟自然隔離的狀況的生活也是現代教育出現危機的原因之一。
我們所得到關於植物生長的知識是,植物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和土壤,土壤里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植物通過根吸收它們生長所需要的營養成分。因此,要莊稼長得快和壯,就給它們直接施放化肥。但是,雜草也得益,害蟲更喜歡吃,不用擔心,有除草劑和殺蟲劑對付。表面上看起來健壯的農作物,很可能夾帶着各種化肥和農藥的毒素。不時從媒體中聽到食物中毒的消息,其主要原因就是來自於殘留在農作物里的除草劑、殺蟲劑和化工肥料的毒素。現代農業濫用化工肥料、生長和催生激素,就是想儘快縮短生產周期,然後投放市場。農業只管生產,卻不顧土壤的貧化和食品的質量,更不顧慮人的健康,使得人們對食品安全失去了信心。如英國的瘋牛病,台灣的豬口蹄病,香港的雞瘟等都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疾病。
現行教育和現代農業如出一轍,要培養孩子成為怎樣的人才,政府、公司、學校和家長很早就有了方向,接着就像給農作物施肥那樣直接給孩子灌輸各種各樣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大部分人認為人的大腦就像植物的根吸收土壤里的營養那樣,可以通過不斷地刺激大腦皮層吸收知識。作為土壤的學校,其營養成分不能滿足“長得快而壯”的要求,於是,就請家教和利用假期加班加點“施肥”。被“施肥”的學生常常出現頭痛、背酸、近視眼、偏食和脾氣古怪等疾病。不用擔心,有像殺蟲劑和除草劑那樣功效的醫生和藥物來對付,但是未免也有“藥物殘留”現象,因此而產生了層出不窮的兒童和青少年問題。
現行的教育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
首先,從教育的主體來看,現行教育非常注重物質主義,或純知識、技術、職業等以服務社會經濟和政治為目的,在人的精神生活,人性和社會文明的發展方向、目標都不明確。
第二,考核教師工作的方法不當,一般的考核只注重成果,而不在乎教學的過程,教育的過程變成了追求成果的手段,甚至把成果當作金錢和利益的指標,於是一切教育活動都是跟着成果轉,教育也簡化為產出成果的準備工作。換一句話說,教育工作是以教師的切身利益為目標,這樣一來,教育毫無意義可言了。
第三,學校的管理出現了問題,學校的行政結構和運轉方式,非常接近公司或政府行政,在學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成純粹的商業關係,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得用金錢和利益的手段來刺激教師的積極性,並普遍認為這是最有效和惟一的方法,結果,一些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僅僅是為了追逐物質和利益,而遠離了教育工作的意義。由於學校的運行和管理體制不當,嚴重導致不平等現象,行政人員是主人,教師是僕人,學生和家長變成了缺乏利益保護的消費者。
幸運的是教育改革正在席捲着全世界,西方工業化國家正在踏踏實實地進行教育改革,不少國家的政府已經把教育部門從政府行政中獨立出來,政府只管對教育部門提出的教育預算做出是否同意的評估,而不直接控制教育行政。尤其是學術方面教育部門擁有高度的自治,這樣給教育和文化發展提供了寬鬆的環境,讓教育自由地實踐不同的教育理念,讓教育實現多元化。各中小學校(包括公立和私立學校)都有自由發展的權力,在辦學模式、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上獨立自由,同時公立和私立學校都能平等地獲得政府的支持。政府和教育部門都非常尊重人們的意願,改革現行教育中不合時、不合理的部分,教育部門不再是“管”教育,而是監督教育。真正的教育之道應當是在不斷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實踐之中,而不是由教育部門建立一種理想的教育模式,把學校當做行政部門來灌輸這種教育思想和模式,真可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全球的社會文化和藝術生活已經在走向多元化了,教育更應當成為走向多元化的先鋒。教育的多元化不僅僅是只局限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上,更重要的是實踐各種先進的教育理論、教育流派、教育模式和教育管理的學校應同時存在。任何好的教育都應能在學校和家庭生活中展現一種新的文化現象,融入社會文化生活後能長遠地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並能給社會的變革帶來力量。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在全球性的教育改革運動中,為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走向起到了楷模的作用,因為華德福教育的理念倡導的是長遠地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問題,通過教育發展人性積極的一面,對自我發展和生活同胞負責,以達到從根本上治療社會問題。華德福教育理念和實踐已成為文明社會文化和藝術生活的象徵。
華德福教育經歷了八十多年的發展,並還處在迅速發展之中,其主要原因是華德福教育是人智學(anthroposophy)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而人智學又是人們追求精神生活的途徑,並能在日常生活中實現,於是學習和研究魯道夫·史代納的人智學,逐漸成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