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形象大使”楊瀾一句謊言夠不夠?
送交者: bjubbs 2002年01月17日18:46:4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形象大使”楊瀾一句謊言夠不夠?

直言了

“信任的崩潰,一句謊言就夠了。”這話,是“形象大使”楊瀾2001年元旦在 《文匯報》發表的文章里說的。用這句話看最近滿網風雨的楊瀾“編造在美經 歷”,我不得不說,對這位“形象大使”的信任開始崩潰,媒體信用也再次面臨 挑戰。

關於楊瀾的在美經歷,她自己的介紹和報刊媒體報道有這樣的說明:

楊瀾“1994年至1996年楊瀾赴美國留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傳媒專業就讀並 獲碩士學位。在此期間,她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製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製作 導演了紀錄片《2000年那一班》,在哥倫比亞電視網黃金檔向全美播出,創下了 亞洲主持人進入美國主流媒體之先河,並獲評論界好評。”

報道還有一說:“自歐美完成學業後,吳征先在美國開設博納投資公司,商務涉 及高科技、媒體、資訊及投資。後與美國華納唱片公司合資中國電視企業。吳征 與楊瀾的第一次成功的合作應該算是《二千年那一班》的製作。這部片子是以獨 立製作人的名義與哥倫比亞電視台合作的,反映美國華人社會的變化。此片的大 受好評使楊瀾具有了國際知名度,其中吳征功不可沒。”

這樣的說法,已經有數年之久,幾乎遍布全國各種報刊媒體。最近,看到楊瀾 “編造在美經歷”鬧得滿網風雨,我不知道誰是誰非,便給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 司發了一封電子郵件,請他們對上面的說法核實。從該公司的回覆可以明顯看到, 楊瀾在美經歷的描述大部分不屬實、有些地方說是謊言也不過分。哥倫比亞廣播 公司《2000年那一班》節目製片人的回答核實說:

·楊瀾參與的內容,不是在美國的“反映美國華人社會的變化”,而是在中國的 上海市的中學生活; ·楊瀾參與的是整個節目一個小片段,為12分鐘左右,並非整個節目; ·楊瀾僅僅是她參與的12分鐘的一個合夥製片人,並非是整個節目的合夥製片人; ·楊瀾的工作是鏡頭前報道、是被導演的,並不是“導演”、也不是主播或主持 人。

至於“創下了亞洲主持人進入美國主流媒體之先河,並獲評論界好評”和“此片 的大受好評使楊瀾具有了國際知名度”,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該節目製片人表示並 不知道這些評價【方舟子按:信中沒有這個表示,而只是說“我不知道她得到了 什麼學位”】,知道的是楊瀾是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學生。此外,楊瀾提供的制 片人姓名是“莫利斯·莫米德”,而哥倫比亞電廣播公司說明,該節目的製片人 是琳達·梅森(Linda Mason)。

關於楊瀾自我介紹的美國經歷,報刊媒體做了多年報道,人云亦云和以訛傳訛, 吹捧吹上了天。核實是新聞工作的基本功和基本要求。這許多年,為什麼就不能 有一家報刊媒體做一個簡單的核實來保證新聞報道起碼的公正和準確呢?

楊瀾是許多人心目中成功的偶像,可實際上有不誠實行為、甚至有謊言嫌疑。我 不想藉此核實去搞什麼打假,更不想去當什麼打假英雄。打假是執法部門的事情。 我公布自己的核實,無非是用事實說明:我這樣一個普通個人用普通電子郵件就 能做到的核實,那些有充分資源和人力的報刊媒體就做不到嗎?報刊媒體寧可犧 牲自己的信用,也不肯做一個簡單核實,這是很奇怪的。

楊瀾是媒體圈的明星、是媒體吹捧起來的,面對事實,媒體自己該怎麼辦?媒體 信用對社會信用的影響非常大,而且,許多媒體是官方管理的,自然對政府信用 的影響也非常大。用楊瀾自己的話“信任的崩潰,一句謊言就夠了”來說,要報 刊媒體講究和加強自身的信用管理,要報刊媒體養成核實、核實再核實的工作習 慣,一句謊言的教訓夠不夠?

參考一: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節目製片人琳達·梅森回覆核實請求的信件原文。

發件: "Mason, Linda" 主題: Yang Lan 日期: Fri, 7 Dec 2001 14:57 Lyne Pitts forwarded your e-mail with questions about Yang Lan to me, since I was xxxxutive producer of the two-hour 48 Hours special that dealt with high schools and learning and teaching techniques in America. One segment of about 12 minutes or so in this hour, dealt with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Shanghai and the methods used to teach them and what the students thought about highschool in Shanghai. Yang Lan was the 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 for this segment, as well as the producer of this segment. Her contribution was her ability to portray the mainstream of high school life in Shanghai. I have no knowledge as to what degree she earned, although I do know she was a student at Columbia University. Hope this helps you.

中文譯文(直譯,僅供參考): 我是兩小時節目“48個鐘頭”的美國中學教學技術專題節目的製片人,萊茵·佩 茲把你的有關楊瀾的問題轉給了我。節目中,有12分鐘左右的片段,是關於上海 的中學生的,對他們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們對上海中學的看法。楊瀾是這個片段的 鏡頭前記者報道,也是這個片段的製片人。她的貢獻,是她對上海中學生活主流 的的描繪。我不知道她得到了什麼評價【方舟子按:原文意思應是“我不知道她 得到了什麼學位”】,然而,我知道,她曾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希望這些能 幫助你。 [說明]:“48個鐘頭”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新聞雜誌節目。 聯繫:。

參考二:筆者發給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請求核實的信件原文。

發件: 直言了 主題: Fact-Check, Class of 2000. 日期: Dec. 04, 2001. This is a fact check, regarding Class of 2000. According to People's Daily (a Chinese #1 government newspaper, 11-28-2001), your news program Class Of 2000 had a Chinese co-producer and co-director, Ms. Yang Lan, in 1996. Ms. Yang Lan (Yang, last name), as the newspaper indicated, was graduated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with a Master's Degree of International Media in 1996. Following her graduation in 1996, CBS hired/invited her to be an announcer of CBS news programs. Meanwhile, CBS had her as a co-producer and a co-director for the program Class Of 2000. And her work was highly valued as "getting into the main-stream of America's media industry." In order to write a commentary, I need to know if the above reported by the Chinese newspaper are true. I'd appreciate having your response ASAP. Thanks for your cooperation.

中文譯文(僅供參考): 這封信請求對《2000年那一班》節目做些核實。 據中國官方報紙人民日報2001年11月28日報道,你公司的《2000年那一班》節 目,1996年有名叫楊瀾女士作合夥製片人和導演。 報道稱,楊瀾(楊是姓)女士1996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國際傳媒碩士 學位。隨之畢業,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雇用或聘請她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節目 的播送工作,是《2000年那一班》節目的合夥製片人和導演。她的工作被高度評 價為“進入美國主流媒體”。 為了做出評論,我需要知道,中文報紙報道的以上內容是否屬實。 希望儘早得到你們的回覆。多謝合作。

參考三:楊瀾討論真誠與信任的文章。

http://www.whb.com.cn/trsweb/Detail.wct?SelectID=6697&RecID=3 《文匯報》2001-01-01 保持真誠與信任/作者:楊瀾/日期:2001.01.01 版次:9

  幾乎每個人都有一種莫名其妙,又不可救藥的偏執,那就是在翻開新年日曆 的時候,萌生許多的希望,以及痛改前非的衝動,仿佛由人類擅自刻畫過的時間 在新年鐘聲的前後真的有什麼不同。如果是新世紀的鐘聲呢?那就更不得了了, 我們簡直要因為經歷這一刻而脫胎換骨了。   我也不免俗,又因為深知自己的許多壞毛病已根深蒂固,所以竟然狂妄到要 替我們這個國家許個願望了。   我祈願,在二十一世紀,中國人能保持和重拾信任。   我們能夠信任誰?三十年前,在那場史無前例的“大革命”中,人與人之間 的相互仇恨與踐踏達到空前的程度,連夫妻枕邊的細語也能成為告密的內容;人 們被告知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民眾在等待我們的解救,到頭來卻發現人家已經用 上了洗衣機、電冰箱,出入還有小汽車。如今,一切都已變化。但仍時有令人擔 憂的現象出現:滿口大道理的廉政典型被查出是個貪污犯;工人即將下崗,廠長 竟還在用公款報銷嫖娼時的小費;納稅人的錢壘出的是豆腐渣工程,高價買來的 冬令補品是用舊鞋底熬成的;好不容易下決心做點小買賣,第一個坑了自己的竟 是老朋友,人稱“斬熟客”……我們還能信任誰?   我看沒什麼比信任危機更可怕了。它是社會的毒素,無聲無息卻充滿負面的 能量,足以銷蝕人的勇氣和友善,更會使一個國家、民族喪失最後的團隊精神。   信任的建立,需要真誠的日積月累;信任的崩潰,一句謊言就夠了。   在保持和重建信任的過程中,能不能首先要求中國的文化人保持真誠,能不 能要求我們的文字保持真誠?我們被認為是文明的傳承者,是風氣的先導者,是 自覺的反省者,也因為,當後人評述是非功過的時候,我們的文字是逃脫不掉的。   巴金先生已經老了,但他的精神鼓舞着我們:人,如果想誠實,還是做得到 的。   我希望這些誠實的文人在新世紀,為樹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放置一層基 石,讓人們依然尊重白紙黑字的力量。(《文匯報》2001-01-01)

  在下寫這些,是提醒吳征不要舊病復發,也提醒新浪的用戶和股東們 ,睜大眼。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