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不讓學術腐敗風蔓延 |
送交者: 小玫 小寒 2003年03月18日18:36:3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越來越多的人們注意到了一個現象:在知識界蔓延的腐敗,成為了近年“兩會”關注的一大焦點。中國反腐的矛頭,正在從政治和經濟領域,轉向以“人類靈魂工程師”自詡的中國知識精英的身上。 象牙塔里腐敗叢生 從北大教授剽竊,到中科院行賄醜聞;從文憑上的權錢交易,到學術成果的偽造……這些在上個世紀80年代還鮮有所聞的“陰暗現象”,到了90年代以後卻不可抑止地泛濫開來。 情況顯然不容樂觀。中國第一家學術批評網站的創辦人——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楊玉聖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有的大學甚至被稱為“抄襲大本營”、“複印大本營”,有國人抄國人的,也有國人抄“洋人”的;有學生抄老師的,還有老師抄學生的,有人曾根據已公開的材料整理出一個“黑名單”,整個中國的名牌大學幾乎都在這個名單之列。 顯然,在一批政壇高官和經濟界蛀蟲紛紛落馬之後,人們正把反腐的注意力轉移到一個新的階層上來:中國的知識精英。 而這個階層,很久以來,以其弱勢,一直自稱是中國腐敗的最大受害者;以其氣節,一直自詡為中國腐敗的最大抨擊者。 對於“士風”的喪失,一些人歸因於中國最大的一次社會轉型衝擊,它使得千百年的價值觀發生了扭曲,誠信,一夜間成為了過時的詞彙。全國政協委員於小文說:“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傳統價值觀念、道德意識受衝擊,出現了信仰危機、信仰無序的道德滑坡。” 知識精英的腐敗正可怕地預示着新的領域的腐敗。中國如果鐵心要把反腐向高層次推進,就必須十分警惕這種象牙塔里的腐敗,這種一眼看上去“無權無勢無錢的腐敗”。 最可怕最危險的腐敗 知識精英的腐敗之所以可怕,首先在於它如今已是如此的泛濫,更在於我們不會忘記已故的民俗學泰斗鍾敬文先生留下的這樣一句話:“知識分子應該是社會的良心,是社會的中流砥柱。” 知書達理,清高廉潔,士風浩蕩,千百年來便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標準寫照。他們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向權貴低頭。在這個幾千年前就講究“仁、義、禮、智、信”的國度,知識分子一直是整個民族行為規範的表率,他們的知識掌握、文化涵養、教育水平處在中國各階層中的最高水平。 顯然,如今的學術腐敗,正在向中華文明幾千年的傳統價值提出最嚴峻的一次挑戰。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學術界是一塊淨土,一座象牙塔,是中國人最後的道德底線,但是,它如今卻遭到侵蝕,不能不讓人心顫。 與政治和經濟精英不同,知識分子往往被視為“手中無權,身上無錢”。人們說,抄一本書,能掙多少錢?相較於有的人一揮霍一貪污便是上億元,這又算什麼?但是,不要忘記,知識精英掌握着一項最重要的權力——傳播人類文明的火種。可以想像,這副身軀一旦百孔千瘡起來,那才是從根子上爛掉了,一個民族將沒有復興的希望。 在一個文化教育還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裡,知識精英起着為人師長、率先垂範的作用,是億萬人民的楷模。在中國近代史上,他們的身體力行,深刻地影響着大眾。中國的革命,都是由知識分子帶領着而發起的,銀行家和廠長們永遠不能完成這樣的使命。 如今,知識精英正在向這個社會的各個領域發起衝擊,登堂入室,甚至入主政壇。但他們的高學歷顯然並不與道德修養成正比。因此,他們一旦腐敗起來,這恐怕是中國最危險的腐敗了。 清貧窮困“逼良為娼”? 但更可怕的還是,對於教授和專家的腐敗,竟然還常有人用“讀書人竊書不算偷”一類理由替他們開脫。 的確,相對於政治、經濟領域對腐敗者的嚴懲,搞學術腐敗的人,卻更多地消遙法外。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銘銘“剽竊事件”發生後,便有許多人為其辯護,稱他是目前中國學界對學術水平、學術能力衡量體制的受害者。 還有人認為,學術界太清貧,研究經費少,才把一些人“逼良為娼”。 在這種情況下,象牙塔里的腐敗者越來越肆無忌憚。北京大學教授陳啟偉感嘆,過去抄襲者大多數還有愧疚之心,本來人數就少,一經揭露,則在學界聲名狼藉。現在抄襲剽竊者的猖獗張狂之勢令人驚心,許多大學的研究生做論文,有一半以上是抄來的,有的人東窗事發,人贓皆獲,卻百般辯解,毫無愧色。反正,一切都是“體制不完善”的結果。 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看法。實際上,封建專制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尚能講究“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曲”,為了氣節而捨身成仁的事例在歷史上數不勝數。即便在文革那樣的惡劣條件下,不少中國知識分子的表現仍堪稱楷模。顯然,如今,生活在無論是學術環境還是生活環境都比從前優越得多的境況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在做人的基本原則上,卻難以望前人項背了。 對於抄襲一類的做法是否應算作腐敗?或者,它因為缺少顯著的權錢交易特徵,而僅僅是“學術浮躁”? 對此,輿論其實早有定論:“學術腐敗”指的便是學術研究者進行的剽竊抄襲、弄虛作假、偷天換日、移花接木的活動,目的就是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腐敗現象的具體表現,就是學術評獎中的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評博導的拿別人發表的文章,換上自己的大名;把弟子寫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大名;買賣論文;把別人的研究成果竊為己有等等。 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楊玉聖副教授說,雖然學者也要和普通人一樣吃喝拉撒,也有七情六慾,但是既然身為學者,就理應在道德操守上率先垂範,否則,只能為“學術腐敗”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遁詞與掩護。 知識精英已跌落到誠信底線 一些人認為,中國的知識精英已站到了誠信的底線。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謝遐齡說,在學術界,抄襲、剽竊、偽造成果時有所聞。這根本上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君子愛才,取之有道,但是,當前對知識產權的不尊重,說明部分知識分子的道德積弊已久,他們已成為不了社會的楷模。” 中國工程院院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胡亞美說:做人和做學問,毫無疑問做人在先,人做不好,學問做得再好又有什麼用? 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指出,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任何領域,都存在着“假冒偽劣”,但這不應當成為中國學界自我開脫的理由。“知書達理,清高廉潔,其人格與操守應當成為整個社會的楷模。學術界應該是道德的最後底線。” 知識精英的腐敗已引起高度的關注。不少高校發起了道德自律行動,不少科學家聯名表示拒絕學術欺詐,還有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要完善法律制度,從根本上扼制學術腐敗。 知識精英稟承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一點,甚至已被寫入中共十六大報告。 13億中國人民,請警惕知識界的腐敗吧。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