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中國英語教育中的問題
送交者: 邋遢道人 2003年05月06日18:45:4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英語教育問題始終是國家和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隨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英語教育問題顯得更加突出。有關英語教育問題的討論大多集中在英語“教學”層面上,討論英語教學的目標、方法和重點問題。本文從國民教育角度來討論我國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 我國英語教育的主要問題

英語教育屬於國民教育。把一個學科作為國民教育要考慮三個方面: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國民具備哪些方面的素質;需要多大比例的國民具備這些素質;組織資源實現教育目標的能力和方法。這三個方面是互相聯繫的。需要與實施教育的重點有偏差,不僅目的達不到,而且會形成浪費;經濟發展一時不需要那麼多人具備的素質,會使實施教育的能力不足;方法不得當,不僅目的達不到,而且投入產出效果差。我覺得我國英語教育這三個方面都存在嚴重問題。

首先,要求國民主要具備哪方面英語素質是含糊的。

把英語作為中國人需要掌握的語言,其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由於以英語為載體的文獻和語音資料是世界文化、科技方面水平最高、最多、最新的資料。不掌握這種語言,會使國民獲取先進文化和技術的能力降低;其二,由於英語是國際流行交流語言,要與外國人交往需要會英語。也就是要通過掌握英語,對世界最主要的信息流進行“獲取”和“交流”。在這兩個目的中,獲取比交流重要。能否順利聽懂和閱讀代表文化科技主體的語言嚴重影響國民素質。我國解放初期為什麼要進行大規模的掃盲?因為漢語書面語言是知識和信息的主要載體。少數民族的孩子為什麼要學漢語?因為漢語為載體的文獻和語音材料遠大於翻譯成民族文字的文獻和語音材料。如果僅從“保留民族特點”角度出發不要求少數民族孩子學漢語,實際會使少數民族處於不利地位。用非母語交流也重要,但相比獲取信息的意義小,原因是現階段非母語交流的事件少。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這個定義肯定是正確的。但學習一門外語的目的不一定只是為了“交流”,更重要的往往是為了“獲取”。如果僅為了能和外國人“說上兩句”進行這麼大規模的國民教育,顯然有些大炮打蚊子之嫌。

其次,我國現階段是否需要人人會英語。首先,有機會與外國人交流的人很少。其次,必須考慮一個人接受其他教育的程度與外語需求的關係。是否初中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需要直接閱讀英語原著?或者到本科才需要?根據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接受大專教育有4571萬人;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有14109萬人;接受過初中教育有42989萬人,總計61669萬人接受過或正在接受英語教育。6億多人中只有幾百萬人有與外國人交流的機會,而需要用英語獲取信息的比例也不會高。一點不考慮教育的必要性會占用過多教育資源。

第三,英語教育的方法肯定出了問題,因為投入產出的效果很差。我國英語教育的突出特點是,受教育的人數很多,但最終實際能夠應用英語的人很少。這一點很象建國初期對農村進行的大面積掃盲——接受掃盲的農民很多,但絕大部分都返回為文盲,只有少部分具備閱讀能力。即使做一個樂觀估計,我國目前仍然保留和可能保留完整英語能力的人也不超過1500萬人。就是說有6億多人,占總數97.5%的人已經或正在返回為“英語文盲”。按初、高中各3年,大專2年接受了英語教育,國家和個人總計共進行了25億人/年的英語教育。每個學生每年國家和個人為英語學習平均花費應該不少於100元人民幣,總計投入為2500億人民幣。而其中97.5%,總計2438億人民幣等於或接近扔掉了。這還不包括可用以學習其他學科的1.3萬多億學時的機會成本。

對於英語教育普及到哪個層面,討論起來很困難,因為個人很難把握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與英語需求的關係。但是,英語教育“返盲”的問題是明顯的,也是可以討論的。

二、 關於英語教育低效益的的原因

任何教育都有個完成階段。到了這個階段,專門的教育將停止,該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提高要依靠畢業生今後的社會實踐條件。如果社會環境不斷、大量地為他們提供了涉及教育內容的實踐條件,這些教育的成果就會鞏固和提高。相反,如果他們的環境不或基本不函蓋這些教育的內容,一般情況下他們會逐漸喪失教育給予他們的能力。

教育後的社會環境與教育結束的水平的相關關係可用一種稱為“桌面規則”的理論敘述。

1、 終止教育後受教育者所學知識技能不能在社會環境中自然、方便地實踐,教育成果會逐漸丟失。教育終止後其知識技能能夠自然、方便的在社會實踐中應用,教育成果保留並提高。(圖一)

2、 社會環境提供的實踐條件方便、充裕的學科,教育停止後知識技能不易喪失。反之則困難大。

所謂“方便、自然”的利用環境,一是指所學知識和技能可能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大量的應用;二是指不需要再進行專門的輔導和自學就能應用。

任何學科都受這個規則影響。比如算術,學完加、減、乘、除就結束教育,學生在生活中肯定有機會不斷應用這些知識。但是,如果只學了加法沒學減法就退學,計算能力肯定會下降。小學語文水平,由於經常會看報讀書,很少返回文盲。只認了七、八百字就退學,一般都成為文盲。掃盲運動所以失敗,因為當時要求是1500漢字。這個水平閱讀正規出版物有困難,自然回逐步下降(同時適合閱讀的讀物也少——不能不斷、大量的實踐)。

多數學科的“環境桌面”很低,因此終止教育比較容易。而英語的應用環境要求很高,結束教育階段如果不符合環境特點,很容易喪失教育成果。英語在我國不象印度等英聯邦國家是“官方語言”(印度也僅有20%人掌握英語)。我國現存的“英語環境”有兩種狀態。一是外企、外貿、外交等活動所產生的較完整的環境;一是英語書籍、報刊、廣播、電視產生的不完全環境。多數受過英語教育的人處在後一種環境中。即他們既很難遇見前一種環境,但都可以很自然、方便地接觸到英文報刊書籍和英語廣播電視。

我國英語教育中,初中1000多單詞,高中3000多單詞。顯然,初、高中生畢業後的水平離“方便、自然”的應用英語還有很大距離。非英語專業本科4級為4600單詞,達不到能夠順利閱讀普通水平的書籍報刊。實際上順利閱讀非學習參考類書刊要8000左右詞彙量,即使6級水平也有些困難。而且,最方便、大量可以接觸的聽力材料——英語廣播、電視,即使通過6級的學生絕大多數也不能利用。這種情況同解放初期的掃盲教育的情況很接近。因此,大多數學生英語能力迅速下降時必然的。

相反,如果達到這個水平,能夠順利閱讀英語書籍刊物,聽懂廣播電視,即使不從事英語教學或與外國人交流的工作,也會自然、不間斷地“接觸”英語。一周只聽一次內容廣泛的中央四台英語新聞,英語水平不僅不會下降,還會提高。

國內“英語環境”就象一個“桌面”,爬到這個桌面上,英語就很難“掉”下來。而低於這個桌面,一般都會下降,直至落到地面。這是所謂外語學習的“桌面規則” (教育界有個“沸點理論”,說我國英語教育是“溫吞水”。由於一直燒不開,因此效果差。這個比喻很難描述結束教育與環境的關係——因為水不繼續燒還會涼)。我國英語教育的目的和方法都顯然沒有注意到這個規則,出現問題是必然的。不注意這個規則在處理語文、數學、歷史等其他學科問題不大,但英語就一定出問題。我國除英語專業畢業和極少部分其他學科畢業,而後又自學英語上到桌面並使用英語獲取信息的學生(通常聽力極差)在這個桌面上。由此形成目前懂英語的人不懂專業,懂專業的人不懂英語的局面。

三、 解決英語教育問題的基本思路

假如確實存在所謂“桌面規則”,那麼出路顯然只有兩個:“抬高終止教育的標準”和“儘量降低桌面高度”。

下面我們從這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抬高標準有兩個意思,一是教學大綱的標準提高到到真正的桌面水平,要能順利閱讀普通英語資料,能聽懂英語廣播、電視(聽懂廣播電視者聽懂會話容易)。二是只要對某群人進行英語教育,就要受教育者達到最低桌面水平。不進行所謂“溫吞水”教育。

對於為什麼必須在英語教育結束階段達到“桌面水平”,前面已經討論。而“要學就學會”說着容易,實際會有很多問題。比如國家資源是否支持;究竟在多大層面上進行教育和放在什麼年齡段。但假如確實國家只能支撐或需要大專畢業具備用英語獲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也不是沒有辦法,無非做些學制和內容的調整。比如初、高中英語做選修課,高中減為兩年,部分教學內容移到初中。本、專科學制改為5年和3年。將英語教育集中在大專階段完成。

所謂降低桌面是指增加社會的英語環境成分和降低利用環境應用英語的門檻。這裡也有兩個方面。一是有關部門有意擴大大眾接觸英語的條件。比如增加英語報刊書籍數量,增加播放英語的電視和電台和節目。解放初期掃盲的失敗的一個原因是農民即使認了些字,可閱讀的東西也極為罕見。二是降低大眾接受英語的門檻。比如國家教育部門增加一些報刊、網站、電視、廣播,專門發表、播放與當天其他新聞同樣的內容,但水平是詞彙量四、五千左右人能順利閱讀的。有了這個“階梯”,不僅學習者容易儘早利用它們進行“實習”,也使畢業水平低的學生有個進步的“緩衝地”。

降低桌面使更多英語基礎較低的人有了一個逐步抬升英語的支撐點。降低了英語教育最終水平的要求。

降低桌面後,在兩個桌面之間的受教育者英語水平會逐步提高。

國家進行“降低桌面”工作並不難。而且這是投入最小,成效最大的方法。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給大學排名很有意義嗎?
2002: 浙江大學到底應該排第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