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考作文題目及評析 |
送交者: cyd 2003年06月07日16:56:4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牆淋壞了。他兒子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居家的一位老人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裡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是鄰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有沒有關係呢?是什麼樣的關係呢?請就“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範圍之內。試題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體自選。④題目自擬。⑤不少於800字。⑥不得抄襲。 似曾相識題又來 湖北夷陵中學語文學科帶頭人 曹書德 今年高考作文題給出的材料是盡人皆知的“智子疑鄰”故事。要求跟去年一樣,連續提了兩個問題,然後引出“話題”。“注意”也同往年一樣,“一限三自”(內容限話題以內,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所有這些,都應是考生“似曾相識”的。 可不同也是明顯的。 首先是話題的限制性超過了歷年的命題。 “感情親疏”不同於“感情衝動”“感情用事”“感情波動”等等泛感情的事情;“對事物的認知”即對客觀事物作出的認識判斷,它也不同於一般的理智、決定。如果考生所寫只是“感情與理智”“情感與判斷”等不涉及“親疏關係”導致“認知差異”內容的,就沒有吻合題意。“親疏”二字可以說是題眼。 其次,同往年相比,命題也給了一定的立意自由:考生既可以否定這種因“感情親疏”導致的思維模式,如現實中的任人惟親、以親疏關係判斷一切等等;也可以肯定“感情親疏”對認知的積極意義,如“情人眼裡出西施”、親近之情引導審美意識等等。文章的主題,比起往年比較單一的“誠信不可拋”、“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心靈選擇助人”有了更大的選擇範圍。 因此,我們可以說,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題是一“緊”一“松”:話題進一步“收緊”,而主題卻在“放鬆”。 但是,給話題添加這麼多的限制實在有些為難考生。又是“感情”又是“親疏”又是“認知”,而且還要把這幾者結合起來,相當一部分考生是很難駕馭的。話題限制多了,不說是讓人走死胡同,但肯定是個很窄的巷子。 高考作文一直把價值觀、道德觀放在突出的位置,立意壓倒一切的傾向帶來了許多弊端。今年的作文立意儘管不直奔道德觀,但哲理意味濃郁,考生對“情感親疏”和“事物認知”關係的認識水平高低將決定文章立意優劣,語言表達的地位仍未得到有效重視,這也許還是遺憾。 北京卷 無論在個人經歷中,還是在社會生活中,常常會出現令人難忘的轉折。對此,你一定會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請以“轉折”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喜與憂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特級教師 韓軍 “轉折”這個話題,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適合考生的話題:學生可以從自我人生的方方面面、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來廣泛地談“轉折”。 也就是說,考生們拿到這個話題時,是非常容易上手的,思維是非常容易展開的,思路是非常廣泛的。 容易展開思路,就容易點燃考生的寫作熱情。這是喜。但也有憂。 去年的北京高考作文話題是“規則”,今年是“轉折”。這兩個話題,大家一眼就看出,去年所針對的背景是韓國世界盃足球賽和中國加入WTO,而今年所針對的背景,則是黨中央領導集體由第三代向第四代“轉折”,或者非典危局肯定會過去,歷史會有新轉折、新轉機。 我的“憂”正在於此。去年和今年的話題內容大體都被我“猜中”了。我相信,同樣猜中的還大有人在。 如果,出題人出的題目比較容易讓人猜中,那麼考試的意義就不大了。 問題的關鍵是,作文題目為什麼容易被猜中呢?就是因為出題人太喜歡跟着熱點走,跟着社會政治、文化、經濟、體育方方面面的熱點跑。 跟着熱點跑其實也未嘗不可,因為“文章合為時而著”。但是我要說,跟着熱點跑,似應跟得遠一點,婉曲一點,不應太直白、太切近。 上海卷 “雜”的含義很多,有褒有貶。請聯繫生活或科學、文化、藝術等方面,以“雜”為話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體不限(不要寫成詩歌)。 一道體現開放精神和素質教育的作文題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特級教師 黃玉峰 這幾年,高考作文題雖然有了很大的開放度,題目越來越能反映考生的真實水平,但總體上說,還受着較大的限制。比如2002年《面向大海》《心靈的選擇》或局限於一種心態,或涉及道德範疇,指向性較強。而“雜”這個話題,比過去更開放,更少約束,更重思辨,更重文化底蘊,更能拉開差距,體現出考生的真實水平。 從內容上講,“雜”可以反映人的素質,它體現了學問的廣博。古人云:“博觀而約取”,這個“博”也就是雜。多少年來,我們的教育往往強調專。強調深,而忽視了“博”,忽視了“雜”,忽視了“多元”。其實,即使是科學研究,如今也講究“邊緣化”,也講一點雜。考生可以通過分析“雜”和“窄”的關係,對教育進行反思。 文章還可以寫“雜”和“專”的關係,“博”和“精”的關係。在兩者關係中,體現考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從形式上講,這個題目可以寫成記敘文,通過某件事,某個經歷,寫出“雜之美”;也可以寫成議論文,談談對“雜”的理解,闡述“雜之理”;更可以用夾敘夾議的形式,寫出“雜之趣”。 我認為,這個題目出得好,還在於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題目並不大,卻可以小見大。使每個人都有話可說。比起2000年上海卷“世博會”,2001年上海卷關於文化傳統的話題,都更能自由發揮。但發揮得如何,要看考生的學問根底,看他們的知識面、閱讀面,看他們對生活、對社會的關心和理解的程度。 “變”是作文題的生命線,近幾年來,上海的作文題不斷變化,使考生難以猜題押題,從而促使其在讀書、寫作、做人這些根本問題上下功夫。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道作文題就更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方向。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