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現行學術體制與非典型腐敗
送交者: 易中天 2003年06月19日18:47:4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顧海兵先生《國家社科基金:應由資助項目轉為獎勵成果》(原載《學術界》2003年第1期)和鄭也夫先生《以借貸和獎勵取代資助》(原載《中華讀書報》2003-04-09)的觀點,我七分贊成,另有兩點補充,一條反對。第一點要補充的是,有問題的不光是國家社科基金,而是整個現行學術體制(據我所知顧海兵先生也有相同觀點)。第二,正是這種體制,不但造成了學術界的腐敗,還造成了大面積的“非典型腐敗”。因此,“以借貸和獎勵取代資助”的辦法治標不治本。根本的辦法是改革現行學術體制,而現在能做的,則是立即暫停一切學術資助和學術評審,以俟將來。

  不能說鄭也夫先生設計的方案不好。說實在的,那真是用心良苦,連許多細節都考慮得很周全,而且極具可操作性。其實我也曾有過類似的想法,只不過沒有鄭先生想得那麼細。但鄭先生想得再細,也仍然有一個關口繞不過去,那就是借貸也好,獎勵也罷,最後還是要通過評審。鄭先生說,在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的評審中,資金的“大頭”往往會被各地的學術帶頭人在“平衡各地面”和相互幫襯中瓜分了,那麼請問,獎勵的名額難道就不會被這樣瓜分?立項資助靠不住,“以獎勵代資助”就那麼靠得住嗎?

  所以我說有問題的不光是國家社科基金。在現行學術體制中,只要牽涉到評審,比如評獎、評職稱、評博導、評博士點、評重點學科,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以行政代學術”。倒不是說擔任評委的一定就是“學官”(院長、系主任),儘管各類學術評審委員會中“學官”不少。但問題並不在於此,而在於,一個人,無論是否有行政職務,只要擔任了評委,就可以視為“學官”,有了“學官”的意味。因為他代表的是官方,行使的是官方賦予的“生殺予奪”之權。於是,學術評審就變成了一種行政權力。我們知道,腐敗無非是權力的贖買。只要存在着權力關係,而且這種權力是可以贖買的,那就存在着腐敗的可能。當然,由於學術界素有清高廉潔的傳統,也由於讀書人一般比較膽小,還由於學科建設不像經濟建設那樣利潤豐厚,學術腐敗好歹還不算駭人聽聞。但各類學術評審中普遍存在着“非典型腐敗”,卻是不爭的事實。

  所謂“非典型腐敗”,就是那些看起來不像是腐敗,或不被認為是腐敗的腐敗。比如請客吃飯,送一點不太過分的禮品或數額不大的禮金,甚至只不過是寫信、打電話說情。寫信、打電話說情當然不好說是腐敗,但造成的後果卻未必就不嚴重。當然,各類評審制度中都會有嚴禁說情的規定,同時還會規定一經查出就要如何如何。然而實際上這些規定都不過一紙空文,因為你永遠查不出,而且也防不勝防。作為一個潔身自好的評委,你可以不吃請,不收禮,但總不能不接電話。如果打電話的是你的老朋友、老同學、老上級,甚至是以前於你有恩的人,你又該如之何呢?至少在我,是沒有辦法的,只好昧着學術良心去投“人情票”,以便對得起“知恩圖報”的那個“良心”。如果對方託付要關照的人和事還確實說得過去,那就謝天謝地了。所以有人說,以前是“英雄難過美人關”,現在則是“評委難過人情關”。如果那人情來自“美人”(面子特別大的人),恐怕就更加過不了。

  也許正是有鑑於此,現行學術制度採取了“量化”的辦法,並規定了“硬指標”。比如評博導要有國家級或省部級課題,或者要有國家級或省部級獎勵,同時還要有權威刊物論文多少篇,核心刊物論文多少篇。這些“硬指標”各校不一,但無一無之。我絲毫也不懷疑“立法者”的初衷是好的,但其結果卻恐怕是始料之所未及。學術腐敗和非典型腐敗不但沒有被根治,反倒更嚴重了。因為課題和獎勵的評委也好,刊物的主編和編輯也好,也是可以用“非典型腐敗”的辦法來搞掂的。事實上幾乎所有權威刊物和核心刊物的編輯都為“人情稿”所困,最後不得不網開一面,辟出若干版面來應付。一點不應付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不是中國人。能夠不以“人情稿”為主,就很不錯了。那麼好了。以前,一個學術水平很差的人,在評職稱評博導的時候可能還會自慚形穢。現在不怕了。手裡拿着這些“硬件”,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要職稱、要頭銜、要獎勵,你不給他他罵娘。再說你不同意也不行,人家“夠條件”麼!

  由此評出的,就是一大批“真的假教授”和“真的假博導”,我稱之為“非典型教授”、“非典型博導”,統稱“非典型學者”。記得鄭也夫先生在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的講座中也講過這個問題。因此我想請教鄭先生,如果讓這樣一些人來組成閣下設計的“成果審查委員會”,結果會怎麼樣呢?那還用問嗎?沒錯,從理論上講,“相馬不一定確證千里馬,賽馬一定會確證千里馬”。但如果裁判出了問題,是“非典型裁判”,事情恐怕就很難說。事實上現行學術體制的問題也正在於此,即它以“科學評估”的名義和方式,為一大批庸才提供了一個合法的進身之階,並將由此造成整個學術界的平庸。平庸不是腐敗,甚至連“非典型腐敗”也算不上,也許只能叫做“另類非典”,卻比“非典型肺炎”還要恐怖,因為它將扼殺整個學術界的生命活力。道理也很簡單。一個庸才,並不會因為當上了教授或者博導就不再是庸才,卻可以而且一定能當評委。這樣的人評出來的,也一定是平庸之作和平庸之才。道理不說大家也明白。最後,學術界就會只剩下庸才,沒有人才,更沒有天才。這就叫“人才淘汰律”。

  追根尋源,問題就在於“以行政代學術”,就在於學術評審變成了一種行政權力,因此治本之法,就是取消各類評審。如果一時半會還不能全部取消,那就先取消國家社科基金。既然“社科研究不像自然科學研究那樣需要大筆經費”,“沒有經費仍然可以從事研究”,甚至更好(比如可以“永遠聽憑我的興趣的指引”);既然“社會科學史上的重大理論成果幾乎都不是在資助下完成的”,而“國家社科基金資助了這麼多年來,沒聽說過有什麼重大突破”,那麼,何不乾脆取消?這樣做,至少有兩個好處。第一,可以省下錢來支援國家建設。我們國家還不富裕,有這筆錢,幹什麼不好,何必一定要用來資助文字垃圾?第二,社科研究變成無利可圖的事情以後,堅持下來的就是真學者了。這樣停他十年二十年,毋庸費心,真假自現,也就不怕“人才淘汰律”和“非典型腐敗”。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我也展望一下清華的未來
2002: 學術裁判:一種沒有監督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