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個性的教育 |
送交者: 閒人 2003年06月20日21:07:4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讀書周報 ■盧家明 早在18世紀,德國偉大的詩人席勒對西方近代工業化教育提出了尖銳批評的同時,還為醫治工業文明痼疾開出了良方——通過藝術教育、審美教育來美化和淨化學生的心靈,“恢復被教養破壞了的我們的自然(本性)的這種完整性”,還學生以完整的人性,從而達到人性的自由。的確,近代西方工業文明模式下的教育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於現當代教育、世界各地的教育都籠罩在其陰影之下。學校的科學課程擠占着人文和藝術課程應占的分量,而不恰當的教育理念又導致了人們把人文和藝術課程當作專業技能來教授,教育偏離了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質,受教育者在利益驅動下展開了競爭,競爭扭曲了人性,人難以得到全面的發展。在這種教育制度下成長起來的人,會有健全的人格、是保持着人性的自由的嗎? 這難道就是我們所要的教育和教育成果嗎?我們的兒童需要的是什麼?我們的教育一直強調要通過德、智、體、美、勞五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可實際上總是把智育放在第一位而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其他,以至到了研究生階段依然在強調先要學會做人,再學會做學問。無怪乎上個世紀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討論會”把會議總結報告的題目定為“學會關心”,把“關心”作為人類迎接新世紀挑戰的首要教育對策。既然要學會做人,學會關心,那就需要教育。教育兒童的內容,便要真正從兒童出發,不僅僅是教授知識,還需要激發智慧,更需要培養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需要進行真善美的教育。 於是我對教育改革充滿了希望,腦海中經常浮現出一幅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學校美景:校園建在美麗的農莊裡;教室布置得充滿了藝術的氣息。學校的教學大綱是個性化的;學校實行高度自治,校外沒有行政管理部門,校內沒有校長、班主任,教師們自己管理學校。一個教師帶一個20-30個學生的班級,一帶就是八年,並且要教授多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於教學內容經常要思考的問題是什麼是具有挑戰性的和什麼是最適合孩子們的。在教學實踐中,在發現錯誤並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在這裡,沒有教科書,學生的教科書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動手做的;這裡也沒有考試,更沒有排名,藝術教育和教育的藝術化貫穿始終,張揚到極致。學生們還需要去農莊勞動,種植綠色食物,農莊中經常出現他們忙碌的身影。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成長,不僅學習和掌握知識(不用分數來禁錮自己的頭腦),而且要掌握智慧,培養執著地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態度;在這裡,每天早晨,孩子們優美嘹亮的歌聲,充滿了對生命的敬畏和熱情……一切是那麼和諧。 也許有人會問,哪有這樣的學校?這莫非是桃花源里的學校?不,這是華德福學校,是實實在在出現在教育實踐領域的真實的情景,現在已由一位留美學者黃曉星著述的《邁向個性的教育》(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書介紹來中國內地,另有一位德國的青年盧安克則正在廣西開展實踐。華德福學校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已經遍布於世界五大洲的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獨特的社區文化,也成了文明的社會和文化生活的象徵。 華德福教育是20世紀初奧地利科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創立的教育思想。他認為教育應建立在對人的本質、人與宇宙關係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圍繞着人、社會和宇宙的和諧發展而進行,在教育過程中,把每一個人都作為一個獨立的精神統一體來看待。他說:“現代物質科學是化整為零的科學……只能給予人們局部的真理。人類的心靈深處是複雜多樣的,不能用物質科學中符合邏輯的概念來解釋人,只能通過藝術性的方法來領悟和從精神科學中去探索,有心靈精神的科學應該是尋求知識、藝術創造、信仰奉獻與內心的和諧。”於是他創立了融科學、藝術和信仰為一體的華德福教育,希望人類在這種和諧中全面平衡地發展。華德福學校教育正是牢固地建立在對人的深刻了解的基礎上,強調人的智力、藝術和道德平衡發展,藝術和自然科學同等重要,理論和實踐齊頭並進。教育的目的不是給孩子填塞知識,而是喚醒他們來自靈魂和內在的某些能力。通過藝術教育和藝術化的教育,讓學生在美的體驗中滋養心靈,強健體魄,豐富想像,敏感五官,培養智力,增強社會活動能力,並由此激發對生活的熱情,衍生出非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最終成為有獨立精神的會思考、能實踐的自由人。華德福藝術教育正是這樣極力展現人的本質的豐富性,張揚人的個性。 其實,人類這樣的教育理想古已有之,如愛彌爾的成長過程及其形象就是盧梭的教育理想的表達——使人類本性中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也許,有人會爭論說,這不是存在主義的教育觀嗎?畢竟社會的發展需要教育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華德福教育的根本宗旨恰恰是着眼於長遠地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問題,通過教育發展人性積極的一面,對自我發展和社會負責,以達到根本上解決物質層面所不能解決的深層社會問題。
《邁向個性的教育》一書所介紹的華德福教育是20世紀初奧地利科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創立的教育思想。他充分肯定教育是改造社會的力量,文明的社會秩序來自個人的精神。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根據這一思想所創立的學校已經遍布於世界五大洲不同文化背景和社會價值觀的國家。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