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教育: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送交者: 王玉亮 2003年06月21日14:19:0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中國教育在20多年前以“恢復高考”為標誌,成為文革之後與“大包幹”同步開始、最先進入變革的領域,但是到目前卻成為最滯後的領域之一。在這過程中,不可謂改革招數不多、也不可謂措施變化不多、更不可謂政策反覆不多。可是不管如何,中國教育在今日,無論怎幺改都既無法解決自己的困境、也難以應對國民的不滿。

問題在哪裡?

其實,所謂“首先變革”的教育領域既然當年強調過“全面恢復17年”,那幺其所做的,也似乎可以用一句文革套話來形容,就是“17年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全面復辟”。如果讓“外行”的老百姓來看近年的教育改革,不過是把“科教興國”的戰略落實成拼湊名牌大學的“教育泡沫化”、變成“亂收費”的“教育產業化”……。總之,教育界似乎並沒有像“內行”那樣,能夠不斷拿出值得誇耀的東西。

為什幺近十年以來老是在談論應試教育的弊端和素質教育的改進,但至今仍是一考定終身?為什幺近十年以來老是在談論教育亂收費,到如今已成為國民投訴的第一問題、這兩年來這個話題進而已經上升到了“教育黑洞”的水平?

政府政策的不公平,造成了行業行為的不公平;在中國,高價教育是和高分教育聯繫在一起的,比如初中升高中,官方對學校計劃外擴招的明碼標價就是普通中學1分1萬、區重點1分2萬、市重點1分3萬、寄宿制市重點高中1分4萬;中國的高儲蓄率是和教育的高度不公平聯繫在一起的,據有關研究,中國10萬億居民儲蓄中占第二位的目的和支出方向,就是為下一代的教育儲蓄,教育亂收費導致對教育不穩定的預期,直接造成了即期消費的萎縮,影響了國家擴大內需的發展戰略……

當進城的民工為解決子女教育問題而自籌資金創辦的民工子弟學校被取締,我們不禁要問:這些進城的民工為城市發展和GDP的增加貢獻了他們的血汗,政府在稅收中有他們的貢獻,可為什幺不能公平地給他們提供起碼的教育服務?

當工薪階層的父母從自己養老的積蓄中拿出幾萬元換來一個好學校的入學機會時,我們不禁要問:沒有發票、沒有質量的承諾、重點學校的最好資源仍舊集中在每個年級的百分之十幾尖子身上時,這種既不像市場、又不像計劃、幾乎是黑箱的操作給教育黑洞提供了多少權利不對稱和信息不對稱的基礎?

當外國教育機構紛紛進入中國市場招引與分數線相差一二分的落榜生;當我們的政府一方面卡住了文憑認證和合資辦學的限制,一方面又聽任學歷教育、甚至義務教育的生源出國留學,大量可以進入中國教育領域的外匯因此外流,我們不禁要問:為什幺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卻又不想放開在技能、職業和部分學歷教育中的外資、民間資金進入?在中國土地上的外資學校、私立學校並非如政府所擔心的那樣都是唯錢是舉,在中國的近現代歷史上,大多數學術精英和知識精英不就是出自於教會學校和私立學校嗎?

當改革開放以來教育落後就是資金投入不夠的觀念普遍被接受時、當部分民辦學校出現捲款失蹤和誤人子弟的行為、當教育的產業化引起廣泛爭論時,我們不禁要問:中國教育真的只是缺乏資金投入嗎?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體制本身有沒有問題?政府的管理有沒有問題?政府的資金投向有沒有問題?

如此等等……

任何國家、民族的教育,首要的目的就是傳承文化、教化後代健全開闊的心智、培育下一代具有更強的創新能力。可是,我們目前的教育傳承的是數理化、教化後代的是偏頗偏執偏狹的心智、培育的是死記硬背的能力。

從這個意義上講,也許應該把目前作為"教育改革"方向而大力提倡的所謂"3+1"考試內容顛倒一下,同時同步把目前中小學教育的課程設置顛倒一下,即把語文、外語、史地和其他輔課(或者稱為"素質教育"課)作為主課、作為主要考核內容;把數理化等目前的主課變為輔課、作為輔助考試內容。

數理化只是工具型課程,尤其以中國目前的授課教學方式而言更是如此;語言、歷史、地理、思維方式、處世方式、組織能力、心理健康……這些所謂的素質教育的內容才是一個人受用終身的知識。

中國幾千年以來,始終要求教育"進乎技"而傳授"道";優良的傳統始終是教育、教化和培養下一代健康心智;中國的民族傳統中的優秀積澱就是"有教無類"。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儘管社會的不平等比比皆是,但在教育領域裡,政府只用最實用的標準選拔,家族和父母只用最原始的方式保證、學子只用最簡單的形式努力,就多少做到了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的功效。

但是,反觀中國現代教育,恰恰拋棄了傳統中最優秀的東西,在貌似公平的幌子下,產生了最大的不公平。

在文革中,有權力創造的教育不公平;

在目前愈演愈烈的是財力創造的教育不公平;

但現在習以為常、無可奈何、根深蒂固又後患無窮的是,用分數創造的不公平……

國家用全體國民繳納的稅收所支持的公辦教育系統,其中包括義務教育和學歷教育的一部分,必須無條件地滿足全體國民下一代的教育需要,既不應該因父母權利的大小和社會地位的高低而把一大部分人排除在外,也不能因為家庭財力的貧富而讓一小部分人占有更多的教育財富,更不應該用狹隘的分數和所謂的精英教育方式,以全國重點、市重點、區重點和普通學校的不公平分類,讓少數學子獨享或者多享了屬於全體學子共享的公共教育資源。

這問題討論到這裡,一個無法迴避的命題就是,中國教育必須顛覆現有的評價體系。

同時,必須認真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教育必須剝離不屬於它的功能、回歸教育本身特質。在現實中,教育可分為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在理論上,教育有文化傳承和心智教化這樣絕對不該市場化的作用,同時又有社會所需要的功能性的、職業性的、技巧性的培訓和服務等可以半市場化作用。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歸納就是:教育第一位是“傳道”、第二位是“授業”。

那幺中國的教育誤區問題在哪裡呢?其實,中國現代教育錯把手段當目的,已經把本應屬於社會和市場的評價體系及功能不切實際地攬在了自己身上。中國教育幾十年來逐漸本末倒置地丟棄了“傳道”的首要功能,而越來越把為就業而“授業”放到了第一位。

在現行的環境裡,不管在外表形式上和內在實質上看,以下的問題始終存在,而且怎幺改革也揮之不去:一個學生,是否合乎小學入學標準,這事幼兒園在操心;一個小學生是否合乎初中入學標準,這事小學在擔心;一個初中生是否能夠進入高中,這事初級中學在煩心;一個高中生能否考上大學,這事高中承擔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心;一個大學生是否符合社會就業的標準,這事大學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要擔着心……

教育要決定一個學生是否能夠達到公務員的標準、決定一個學生是否達到一個數學家、經濟學家、會計師、律師、職員、文員、教師……等等的社會角色的標準。你有一張初中文憑,就可以打一份比文盲省力的工;你有一張高中文憑,就可能做技術藍領;你有一張大學文憑,就可以成為白領、坐進辦公室;你有一張碩士文憑,就可以做經理、成為高級白領;你有一張博士文憑、或者是留洋博士文憑,那你在中國就可以通行無阻,高工資、高地位、出人頭地、成為令人羨慕的金領……社會唯一認可教育的評價結果,這是教育的萬幸也是教育的不幸。

讓教育來選拔社會功能性人才的結果,只能使教育採取最簡單、貌似最公平的方式,就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而要達到這個表面上的平等,分數背後的一切就簡化成為題海戰術、死記硬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高分低能……文化傳承、心智教化,創新能力這個教育的本義,統統變成了輔課、變成了3+1裡邊的輔助評價標準、變成可有可無的擺設……

現代社會已經到了任何基礎教育都無法滿足社會和市場需求的功能性、技能性和工具型知識積累的要求了,所以才有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教育應該、也可以脫下社會評價功能的外衣,這一切管我什幺事?我拿政府的俸祿,只提供民族文化傳承、個人心智教化和創新能力培育的服務,教會下一代知道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思維方式,教會他們放眼全球、心懷世界,教會他們寬容、平和、謙虛、高雅,教會他們如何思考、如何學習、如何更新知識、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拓展人生領域、如何綜合運用已有知識進行新的創造,教會他們健全心理、健康精神、不偏頗、不偏執、不偏狹……總之一句老話,就是教他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因為人的個性的千差萬別,所以在這種教育體系中只有自圓其說、而絕對沒有統一的答案和分數標準。至於其他,有社會需求就會有社會機構提供功能性的、職業性的、技巧性的培訓和服務。同時,知道了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的下一代,他們會知道如何、到哪裡、怎幺樣尋求充實和提高自己應對社會需求的技能技巧。

如果說建議,應當建議中國全體國民在今日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為什幺讓人心痛,讓全體國民認真討論一下我們到底需要給我們的下一代提供什幺樣的教育,甚至可以建議大家重新讀一下我們社會仍舊推崇的毛澤東思想中有關教育革命的論述、看看其中是否有合理的內容!

就現狀來講,政府應該從教育中功能性的、職業性的、技巧性的培訓和服務領域退出來,使這部分教育半市場化,制定政策以間接投資的方式、按照財團法人的形式、非功利性地引進外資、外智和民間資本,承認各種合法方式得到的各國合法文憑,變出國留學為“本土留學”;同時政府應該按照文化傳承和心智教化的目標重新構造我們的公辦教育體系,好好使用國民提供的稅收來面對所有應受教育年齡段內的學生提供周到的服務,使之徹底脫離社會功利和功能性評價體系,只按照教育既定的目標培養學生。

這樣才能真正解決我們的教育困境,也是我們這些人在幾十年彎路走過以後,好歹可以給後代積下的一點功德!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奧本海默與他的原子情結
2002: 田長霖談如何創新重組研究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