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對規範場的貢獻被誇大了嗎? |
送交者: 嘉樹 2003年07月01日18:15:0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答qiuzheng先生: H. Weyl在1921年試圖把引力與電磁力統一起來,但未能成功,可是他建立了現代物理學中最重要的觀念:規範不變性和規範對稱性;此後,Fock、Weyl和Pauli發現量子電動力學是U(1)規範不變的。以上事實,恐怕沒有什麼爭議吧? 楊振寧和Mills的Yang-Mills場論關鍵在於非交換性,是1954年建立起來的。 隨後被用於基本粒子物理。正是由於楊作為科學大師的高超的預見性,才把這個並不事先被看好的理論提出來。如果按你所說,Pauli的腦子裡也有這個理論(“楊的工作在Pauli(and Dirac)的腦袋裡也有, 區別在於揚敢把它寫出來並發表了。當時那篇文章只是個數學上的練習,其物理是無道理的”),照你這麼說,那麼Pauli應該打他自個耳光子,而不是責難楊振寧。 那麼,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Pauli指責楊振寧的問題。其實就是在楊的理論中,為何會強制性地引出質量?楊振寧當時的確是根據規範不變性從數學上引出質量的,假如是零質量,恰好會導致與物理實驗違背的結果(會導致長程相互作用),這更不能接受。事實上,楊振寧和Mills的論文出發點是推廣電磁場和規範不變性的對應原理。當時他們的工作的確受到了冷遇,但是這不僅是數學直覺逼着他走到這一步,而且他不這麼做,就會陷入物理上更大的困頓。怎麼能說這只是一個數學上的練習呢?奉勸你看看原文再作評價: 楊先生和Mills提出這個理論的時候,是沒有多少喝彩;你可以事後諸葛亮地說這是一個數學練習;按照你這樣的道理,麥克斯韋的電磁學也該是數學上的練習,是不是也把麥克斯韋從電磁學裡一筆抹煞呢?! 關於“民族感情”的說法,我可以送還給你:“陳的貢獻也被咱中國人誇大,為啥在中國不提真正的大數學家A. Weil 的事?一些中國人喜歡關起們來自我欣賞自己,一代代的年青學子一而再的被誤導。來美國求學前一直以為咱中國人在學術界占了三分之一的江山。”-----這是你的原話。實際上,在中國,除了確實沒有在正規大學被正規受過高等教育的老師培訓過,一般的大學生都不會得出這個奇怪的結論。除非教你專業課的那些老師都是看報紙念物理的;除非你對中國學者的貢獻都是從新聞和報紙里得來,而不是從正規的教科書裡得來的------我和很多朋友在大學時代了解的就不是這個情況。當然,從你的話里,我也看出你是不依靠民族情感的。不過我同意一位網友的話,我在大學時代和他一樣,也從正規的課堂上學到這些基本的知識體系,並沒有感覺就是幾個中國人拿下規範物理和內蘊幾何的。而且我相信,中國一般的大學教師,只要是老老實實教書的,也不會靠報紙上的故事哄毛頭小兒。我所得來的見識恰好相反:中國人在現代科學上的貢獻的確太少、太珍貴了。 李先生為中國現代博士制度的完善化、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有口皆碑;楊先生多次在為中國的高等教育做各種企劃,也是人所共知的。兩位老人做的貢獻,後人自有評說。各位在美國的大學教書或者念書,我深知美國的風格是知無不言,在網絡上發發意見,本來無可厚非。我言下無意去阻攔什麼,反而長了很多見識。可是,我也看到一些看上去講道理,實際上暗地叫勁的文字。拿大師做靶子,似乎不必。如果嚼一些陳年爛穀子的軼事,拿作可資炫耀的學問,我更不以為然。拿兩個頂尖高手分出勝負,我也看不出這齣戲如何收場。 所以,拿楊、李作為爛嘴皮子的休閒,不妨做一件下作的事情:找一個被人瞧不起的練習來做做,而且發表它,20年後,要是你靠它一舉成名,我一定象崇敬大師一樣夜夜給您燒香;如果不幸無人理睬,就看看自己年輕時是如何不屑一顧於楊振寧1954年的那篇“其物理是毫無道理的”論文。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