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該“研究研究”了 |
送交者: 張今 2003年08月02日04:05:5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研究生不如雙學士,雙學士不如本科生。”在高學歷盛行的年代,民間流傳着這樣的說法。研究生學歷正在經歷着“集體貶值”。這種境況讓從事研究生教育的專家和躍躍欲試的考研學子感到茫然—— 非典的硝煙已經散去。儘管京城酷暑難耐,考研隊伍與往年相比依然只增不減。在北京有名的啟航、導航等考研培訓班裡,容納幾千人的大教室座無虛席……今年的火熱預示 今年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最大的一年,用人單位更加注重的是實用能力,高學歷人才的就業壓力已清晰地顯現出來。北京一家IT企業主管這樣對記者說:“研究生的‘能力’在下降,高學歷人才的‘消費虛熱’開始降溫。許多碩士沒有完全體現出與學士層次上的差異。”大學生為了就業而讀研,市場卻說文憑不能代表能力。更讓人疑惑的是,學習質量下滑,就業行情下跌,如今研究生為何開始不值錢了?研究生教育到底存在哪些問題? 入學考試有漏洞 應試痕跡明顯的入學考試,直接導致了研究生隊伍質量的下滑。學生準備考研就是死記硬背,更有甚者,許多二三流大學為了使學生考上重點,本科生在二年級開始就分科,只學所報專業要考的科目。許多學校還派老師針對重點高校歷年的考題進行研究,推敲各高校的參考書目,分析每個老師的出題特色,將答題點一一列出,讓同學死記硬背。這些學校的學生往往能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取得相當高的分數,但由於知識面狹隘,在研究生階段,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研究能力差,缺乏應用能力和創新水平等弱點都表現了出來。 針對這一弊端,許多高校已經陸續採取了相應的改革措施。近日,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對2004年研究生入學考試進行了改革。除政治、外語統考以外,將以往的兩門專業課考試,改為專業課和綜合課的考試,並加大了面試的分值,以確保招生質量。 盲目擴招釀苦果 據了解,1980年至1998年,高校在校研究生數量增長了8倍。清華、北大等學校的研究生人數已占到學生總數的一半。預計到2005年,在校研究生將突破100萬。連續幾年超過30%的擴招,致使教學設施、師資、科研設備等都跟不上需求,現行的研究生培養制度已經無法適應社會亟須大量研究生學位的現實。研究生擴招直接導致了導師數量的減少,以前,一位導師指導2-3名研究生,擴招後,一位導師要指導20-30名研究生。中國人民大學顧教授認為,現在很多研究生幾乎處於“放羊”狀態,“師生之間一兩個星期見一面,有的甚至半年才能上一次課。有些導師忙於自己賺外快、做學問,無暇顧及研究生的學習情況,更有甚者,導師學生‘老死不相往來’,缺乏必要的交流。”導師少的另一結果是“趕鴨子上架”,有些教師缺乏帶研究生的經驗,甚至不具備帶研究生的資格。“矮子裡拔將軍,越拔越矮。”甚至出現學生出題,將導師難住的情形。長此以往,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應用能力能不下降嗎? 教學體制要改革 清華大學精細化工專業一位研究生,在應聘山東一家化工集團研發中心主任的職位時,押下價碼:年薪20萬元,2%的股權。“20萬元是清華價,不是我個人隨口說的。”在參觀完生產線問及他一些技術問題後,總裁請他走人———不值那麼多。“如果他真有真才實學,或者特殊的專業才能,年薪50萬元也不為過。可他沒有單槍匹馬地接過一項課題,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我們怎能放心把核心部門研發中心交給一個不懂市場的秀才兵?一些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動不動就拿股權說事,2%的股權,他知道我們公司的註冊資金是多少嗎?是兩億元!”說這話時,總裁顯得很激動。 如今,許多人抱着單純的就業目的考研,缺乏實幹精神,很少有人下功夫鑽研學問,學術功底薄弱,學風淺近浮躁。“現在的研究生普遍比較注重實際,多數是哪兒錢多去哪兒。這些年來為什麼各學科難以出現出類拔萃的人才?缺乏志向和興趣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著名學者任繼愈先生不無擔憂地說。 研究生教育體制中存在的問題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到底要培養怎樣的人才,怎樣去培養人才?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有真才實學的高素質隊伍,研究生教育體制亟待改革。有關人士認為,提高研究生的質量,關鍵在於完善師資。高校應該把重點放在培養高水平導師隊伍上。最近,北京大學的人事制度改革,邁出了全國高校師資整頓的第一步,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此外,整頓學術風氣,規範研究生論文答辯制度,實行“寬進嚴出,末位淘汰”,也是改革研究生教育體制的重要途徑。 隨着就業觀念的調整和市場人才需求的增強,研究生教育必須接受市場競爭的選擇,調整人才培養機制,只有遵循市場規律,才能從根本上調整研究生教育與就業市場需要的矛盾。“擠掉研究生教育的水分”,研究生文憑的市場價值仍然很大。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