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中國學術界“十怪”
送交者: 白 雲 2003年09月11日18:38:2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1.無官不成學會、學會輕學變了味。

各種學會本來是學術界人士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地方,學會的所有職務都由在本學科有較高造詣的學者擔任。但是現在的許多學會(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類,包括國家級和省級學會)的主要職務都由一些官員(或官學結合型的官員)擔任,似乎沒有官員學會就不能存在似的。至於學會裡的其他領袖,也大多數由類似行政化的推選方式產生,根本不是根據學術造詣推選產生。學會似乎變成了政府的另類管理機構。這樣做雖然加強了國家(政府)對學會的管理,但實際上這是政府變相干預學術的行為,似有不信任學者和遏制學術自由之嫌。

與上述現象相聯繫的是,學會變成了交誼俱樂部。綜觀世界各國的各類學會,其作用無非有兩:其一,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學術會議,進行學術研討和學術交流;其二,建立學術園地,舉辦學術刊物,供學者們發表和交流學術成果。具體管理實行會員制。但是中國的大多數學會(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類)似乎沒有發揮這些方面的作用。許多學會每年都要舉行學術會議,但是實際上大多是類似聚會,根本沒有進行實際意義上的學術交流。有的甚至把學術會議變相變成旅遊,學會似乎成了旅遊俱樂部。

所以,筆者認為,中國的學會(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類)應該迅速扭轉這種局面,充分借鑑國外先進的學會組織和管理的做法,為中國的學術繁榮作出應有的貢獻。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類學會,目前要做的首要工作是,結合學風建設,舉辦以真正實行匿名審稿制度為核心的完全由學會主宰的名副其實的學術刊物。

2.沽名釣譽、浮而不實。

一是大學升格熱。眼下全國各地都出現了中轉升格為大專、大專升格為大學、學院升格為大學的大學升格熱,目標要培養高素質的高級專門人才。且不說這些學校是否具備升格的條件,試想如果全國上千所學校都致力於培養高素質的高級專門人才,符合社會需求結構嗎?

二是學院熱。近幾年原來的一些單科性學校大都改為大學,比如財經類和政法類等。本來這些學校的設置科目就比較單一,為了顯示大學的品位,再紛紛下設許多學院,結果是學院成為系的簡單名稱更換,個別的還出現一個系派生出多個學院的現象。以財經和管理類為例,原來大多叫經濟學院,後來管理學設置成單獨學科後,許多學校紛紛將管理學從經濟學院中分離出來設立管理學院,現在又掀起設立單獨的公共管理學院熱。對於學科比較全的個別學校這樣做可以理解,但是多數學校未必要這麼做。因為這樣設立,既不利於教學科研,也會增加教學與管理成本。比如有些經濟和管理類的共同科目,各個學院都要配備教師,結果是師資分散,教學研討和交流活動也不能夠有效開展。如果只是一個學院,設立一個這樣的教研組,既會減少教師人數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特別是一些小學校,本來教育經費就不足,幹嗎還要幹這樣徒勞無益的事呢?

三是研究型大學熱。現在稍微有點資歷的學校都把建設成研究型大學作為追求的目標,這可能嗎?其實,就中國現階段的國情,建20所左右的研究型大學已經足矣!其他的應該建設成研究和教學並重型(50所左右)、教學為主兼有研究型(100所左右)、教學型和職業教育型的大學,其中教學型和職業教育型的大學應占多數。

四是院士(或特聘教授)熱。不知是何時颳起的風,許多高校(地方)不惜重金聘請院士(或特聘教授)。好象院士(或特聘教授)越多學校越風光。其實,這有點裝門面之嫌。一個學校的好壞關健在於整體教師素質和學風,而某些學校教師的待遇低下,學風也非常不好,以致許多有才華的年輕人都遠走高飛。這樣的學校縱然聘請幾個院士(或特聘教授)又能怎樣呢?與其花重金聘院士(或特聘教授),還不如把這些錢用來改善整體教師的待遇和教學設施,這樣作用可能更大、更現實。

3.學術隸屬於權術。

其表現之一是學術官僚化。學術官僚化主要指學校管理和學術管理官僚化,學校儼然是一個行政機構。結果造成官銜大於學銜,學術聲望附屬官位,人人都爭相當官的怪現象。比如,有的人原先學術平平,當了官後學術名聲大增;各種優秀學術成果評比每每由具有官銜的人負責把關,等等。在這裡,學術權威已經蕩然無存。長期以往,學術水平和學術風氣當然會每況愈下。這是造成當前學術腐敗的根源之一。

學術官僚化的另一個後果是那些學術尖子必然要當官,也就是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本身並沒有錯誤,問題是讓那些學術尖子干一些與學術本身無關的並不一定非要他們做的行政事務,必然會影響他們的學術研究。有一些學術上本來不錯的學者當上官後,再也無心作學問。幾乎全部的研究都由學生去做,自己當後台老板,這樣下去能不江郎才盡嗎?

學術隸屬於權術的另一表現是權術支配各種學術活動。以一年一度的國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選來說,其中的貓膩盡人皆知。有一位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選的教授回去後別人問她評選情況,她哀嘆道:“你都看不下去,表面上實行匿名評選,可私下裡早就通過氣。這還不說,如果評選結果還不符合那些頭面人物的意願,還要求再議,直到他們滿意為止。所有的基金項目幾乎就給那些有權有勢的單位瓜分了。簡直是我即真理,哪有什麼公平公正可言!” 。對於各種重點學科的評選和國家的各種資助活動,無不充滿權術的味道。

有趣的是,國家每年評選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的本意是鼓勵和鞭策博士生及其導師們將博士論文做好,藉此提高博士論文水平,同時促使在學生階段就形成一個良好的學風。所以,評選的意義在於評選過程的公平公正,在於消除學風浮躁和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學風。然而,這項評選才進行幾年就變成了“分贓會”,某些有權有勢的頭面人物總是竭力利用各種手段以自己的意志來左右評選過程。且不說評選後知情人士的各種微詞,僅從評選結果看就明顯地反映出一些非學術因素的跡象。這樣的評選結果不但違背了評選的本意,而且助長了學術腐敗現象。

我曾無意中看到過已經公布的幾年評選結果,總懷疑評選中帶有一些非學術因素。後來閱讀了幾篇所謂優秀博士論文後,證明自己的感覺不無道理。實際上,在通訊評審過程中就有不公平的現象。試想,一篇國內最著名學校的博士論文和名不經傳學校的博士論文給評閱者的第一感覺能一樣嗎?如果評選結果前者不如後者,那可以肯定前者確實不是太好。如果終審決定中再加上某些有權有勢的頭面人物的意志,這種評審還有什麼意義呢?最近傳言,評選委員會(確切地說評選委員會中個別頭面人物)竟然有利用各種藉口將通訊評審中名次排後的確定為優秀論文的現象,還美其名曰評選結果基本合理。如果真是這樣,應該天打雷劈!

由此我想到前一段時間媒體抨擊學術腐敗問題。上述種種現象能不導致學術腐敗嗎?最可怕的是,導致學術腐敗的往往是那些在各種場合批評學術腐敗的有權有勢的以馬克思主義學者自居的假學道們,這正是中國學術腐敗的根源。

在學生時代,我十分不明白為什麼許多老師不認真鑽研學問而是混日子。現在我才明白,這種現象存在的合理性。試想,在一個學術隸屬於權術的社會裡,如果無權無勢,只是埋頭做學問,哪又有什麼意義呢?

4.職稱評聘封閉化、終身制。

現在多數學校已經實行職稱聘任制,但是只是流於形式,因為一方面職稱聘任只是限於本單位的人,聘來聘去還是那幾個人,這樣就失去了聘任的實際意義;另一方面,雖說聘任有年限和解聘的可能,但實際上基本上是一干一輩子。這樣做的後果是,學術不可能出現飛躍發展。國家已經重點資助若干所大學,但實際上目前看來效果遠不如預料的好。原因何在?關鍵在於職稱評聘的封閉化、終身制,因而限制了人才資源流動和優化整合。無奈有人說道,“人還是那些人,校還是那個校,縱然多拔款,學術長多少?”。

5.學術管理數量化。

這是中國學術界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學術管理數量化本身並非有什麼不妥,問題是不能夠簡單數量化,非得規定每人每年要發表幾篇文章,甚至要在哪些刊物上發表。職稱評定時也只看數量多少。弄得大家都在忙於應付任務和評職稱,無心真正做點學問。其實,評價學者的學術水平最好是看他(她)作的什麼,他(她)的成果質量。幾年之內哪怕他(她)就做一點點東西,但是學術價值很高也可以晉升。當然,做的又多又好那最好。

6.少即是精。

與重視數量相反,現在學術界又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學術成果多的人總是被懷疑是粗製濫造、學風浮誇者。尤其是一些不學無術的人,自己不鑽研學問總喜歡挑別人的毛病,學風浮誇便成為他們攻擊別人的最好藉口。似乎文章寫的少,文章就精。事實上,我在檢索文獻資料時發現,國外稍微有點資歷的學者,其名下都有一大串文章。當然,其中有些是工作論文(working paper)。我看到一份國外研究報告,說近幾年發展中國家的科研投入增加不少,但是發表的學術成果卻沒有成比例增長,報告特別強調了中國。所以,繁榮學術既要遏制只追求數量的惡習,又要防止少即是精的怪論,作到數量和質量並舉、兩者同步提高。不能片面地強調一方,而忽視另一方。

7.選才學術居次位

。現在許多學校和研究機構選人進人的時候,一看年齡多大,超過規定歲數其他條件再好也不要;二看是哪個學校的,重點院校看不上一般院校的、部屬院校看不上省屬院校的,即便你是個天才如果只是省屬一般院校畢業的也沒戲,重點院校肯定不會要你;三看學位,博士是基本條件,博士後更受歡迎;四看英語,英語好優先;五看是“海龜(歸)”還是“土鱉(別)”,“海龜(歸)”優先;五看潛力,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鑑定潛力的,但是被選中的人都說潛力大。而把學術水平放在上述因素後面考慮。有的經濟和管理類院校更邪,不喜歡本專業畢業的,卻喜歡數學和理工專業畢業的,選人的首要標準就是至少要有數學和理工專業的學習經歷,其次是被選者的教育背景(指的是畢業學校),就是不認真研究被選者的學術成果。有一個好端端的原先國內一流的經濟學院現在已經江河日下,我擔心是否是被這樣不倫不類的標準給毀的。在我看來,學術機構選人首先是看他的學術水平(成果),也就是看他做了什麼,做的水平如何,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以年齡為例,假如有兩個人,一個50歲的人,學術水平很高,他干10年出了一些高水平的成果;而一個30歲的人干到60歲,幹了30年卻沒有什麼建樹,你要他年輕幹什麼呢。特別是現在事業單位的人的各種社會保障都社會化,包括住房、醫療和退休金等,干一年給他一年的薪水,退休了由社會保障系統負責,不會增加學校什麼負擔。幹嗎要死盯着年齡呢?這完全是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老思維。

8.萬般皆下品惟有外語高。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出現了外語熱,這是可喜的現象。但是,目前把外語推向極端實在有點令人擔憂。高校的學生們把相當多的時間都花在了外語(尤其是英語)上,為了過四六級手裡天天捧着外語書,專業課似乎成了副課。研究生被退學的或拿不到學位的,也大多數是因為外語不過關。各種職稱評定、晉升或出國進修,外語是必考科目。為了評職稱或出國進修,不鑽研學術天天泡在外語書裡的人不在少數。有所學校評定職稱對外語要求很嚴,每次考外語時規定一定的不通過比例。結果外語好壞成了人們晉升和炫耀的資本。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該校圖書館的外文刊物卻從來都沒有人看。不知道這樣的外語要求有什麼實際意義。事實上,外語只是工具,基本掌握了就可以了。一般通過四六級,除了聽說方面外,其他方面在多數場合都差不多夠用了。在正規學校讀完了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的,外語一般都沒有問題。評職稱考外語,在改革開放初期是應該的,因為那時各人的外語水平差別很大。現在大家外語水平都提高了,再考外語完全是多餘的。至於聽說方面,完全是語言環境問題,再考也不會提高到哪裡去。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學術界已經注意到了這一問題(考研改革即是一例)。但願能夠徹底改變“萬般皆下品惟有外語高”的問題。

9.近親繁殖。

現在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近親繁殖的現象太嚴重,已經到嚴重影響中國學術發展的程度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與學術官僚化、學術幫派、學術裙帶關係、學術腐敗和學術視野短淺不無關係。如不剷除這種現象,恐怕中國的學術很難大闊步前進。

10.學校好象大籮筐。

曾經有人說,“市場經濟是大籮筐,什麼東西都往裡裝”。事實上,目前的某些高等學校似乎也有大籮筐之嫌。具體表現有:一是為了獲取官員的支持和企業家的資助,不惜降低門檻讓官員、企業家撈取學位,學校成了官學、商學結合的俱樂部;二是為了某些目的(收取高學費和學校間的攀比)大招體育類(或其他類)特招生,招收體育類特招生是國家允許的,但是應該限量而且培養標準與其他學生相同,不論有什麼特長都不應該降低培養標準,有的學校現在辦了好多特招班,特招特招只有特別的才招,有這麼多特別的學生嗎,這樣學校不成了體育俱樂部了嗎;三是學校為了賺錢舉辦各種各樣的非正規教育,什麼職業培訓班、成人教育、學位課程班等,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學校里什麼人都有,學校成了大雜燴,這樣做能不擠占正規教育的資源嗎;等等。總之,現在的許多學校好象是個大籮筐、雜貨店,裡面什麼東西都有。長期以往,能不玷污學校這快聖地嗎?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從全真教的衰落看浙大的擴招和研究生培
2002: 聊聊朗道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