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頂尖金融學院(Finance)排名榜 |
送交者: 冰火, 2003年09月19日17:56:3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其實早就想發個帖子了,由於本人很懶,就一直沒有動手。但覺得現在大家對finance申 請的了解的確有很多偏差,於是覺得有寫點東西的必要了。 現在把這些信息寫出來也許並不是最佳的時機,但鑑於還有很多人仍在等offer,這些話 希望能有一點點幫助。另外,如果現在不寫,說不定忙起來也就再沒心情寫下去了。在提 供這些信息的時候我會儘量客觀,所有的信息僅限於finance這一個領域,與b-school其 他專業或者econ無關。 先說說finance PhD畢業之後的前景。如果你在美國,finance PhD畢業之後要麼b-school作professor,要麼去industry。前一種出路的好處是生活相對而言會比較穩定,而且有假期,收入也還不錯(按照去年的標準,top b-school finance的起薪在16萬左右,有朋友拿到18萬以上;一般的finance系能給到14萬左右)。但也有壞處,其中一點就是前六年要拼死拼活的爭取拿tenure,從這個意義上講,其生活和讀PhD的時候沒什麼差別。再就是現在finance professor越來越不好作,今年的job market更是差得可以。後一種出路,去industry,也許會有很好的發展機會,但不確定性很強。一般在industry的前若干年也是會很累的,但不同的是工作幹完了也就沒有事了,換句話說,是給別人幹活,這與在academia里給自己幹活是很不一樣的。 top15 finance departments的一些總體情況: Chicago:中國人在這裡不是很多。所知道的是北大95的一個哥們現在在那裡。Chicago的 特點是系大,而且各個方向上都有頂尖牛人,而且少壯派實力強。(比如說國內現在很流 行的那一本Asset Pricing的作者John Cochrane就是其一。順便說一下,此人是Fama的女 婿。)加上其經濟系的背景,以及多年來經濟方面良好的學術傳統和環境,所以一直是很 多人首選。Chicago原來是要考兩個comps考試的,一個是第一年末,和econ的人一起;另 一個是第二年,自己系的。但現在變成一個也不考了,改成第二年要交一個paper。Chica go的這個program是有名的tough的,有一個Columbia的professor講,他自從畢業就從來 沒敢回Chicago去做一個formal presentation。Chicago的學生沒有辦公室,如果你不去 找professor的話也就沒人找你。 Sloan (MIT):這些年中國學生也不多。MIT的finance並不是很大,但是精英雲集。此系的 第一門核心課由Steve Ross來講。系裡牛人甚眾,就不列舉了,但值得一提的是Sloan的 幾個中國教授。一個是王江,應該可以說是中國人里在finance界做的最好的人了。另一 個是潘軍,assistant professor,當時去MIT的時候還很轟動,但主要原因是當年MIT招了 3個female professors。另外有一個Andrew Lo,我至今沒搞清他的中文名,是個台灣人 ,現在負責系裡的research(當然,在外面也有自己的hedge fund)。此人與Campbell和Mackinlay合著的那本The Econometrics in Financial Markets幾乎所有finance PhD人手一本。但MIT這兩年的placement並不很好(我指的是academia placement,下同 )。去年畢業的兩個Ross的學生,一個做的還不錯,卻是一個bad presenter;另一個韓 國人,感覺非常一般,而且弄了一個典型的韓國蘑菇頭,被認為糟糕已極。 Stanford:特點是系小,但是很精。主要着重在asset pricing方面,系主任Duffie應該是 在asset pricing上頂級的人物,尤其在continuous time方面,所著dynamic asset pricing theory幾乎是這個方向上的通用教材。另外Singleton等人的affine yield term structure model也以成為該系的標誌之一。這些年來,Stanford畢業的人多數的committee都是由Duffie, Singleton & Sargent組成,而且placement普遍不錯。但去年Sargent被NYU挖走之後不知道會怎樣。Stanford的黃明是一個中國professor,北大畢業的,當年是物理的背景,據說做model的能力極強,一個例子是當初他在Chicago的時候,連Barberis這種人做model都要他來幫忙。也許是因為Stanford研究領域的偏重asset pricing吧,這麼多年以來它招的中國人幾乎全都有物理背景(黃明,潘軍,劉軍,戴強。。。),我所見到的物 理背景最弱的是去年畢業的那個王能,他當初在Caltech拿了一個chemical physics/physical chemistry的master。另外沒聽說過Stanford從中國大陸直接招過人。 Stern (NYU):老牌強系,Stern很大一部分的聲譽靠finance來支持。這是全美最大的finance department,全職的professor有四十多人,在各個方向上都有代表性的人物,研究範圍一應俱全,幾乎涵蓋finance研究的所有領域。中國的professor有戴強和梅劍平。Stern 現在處於一個上升期,據說去年placement是最好的(among all major finance departments)。另外處於紐約也是其天然的一個優勢。當初Stern的樓是在Wall Street 裡面的,鄰居是American Stock Exchange,和整個NYU並不在一起,只是90年代才搬到現 在的位置。Stern系裡的氣氛很好,一個Chicago畢業的professor說自己畢業剛到Stern的 時候就有感於此。由於系大,所以Stern每年招的學生相對也多,這兩年每年都有6、7個 。招生的時候並不是如Stanford那樣強調理科背景(當然並不是忽視),而着重在背景是 否紮實,是否有潛力上。往年Stern的PhD都是要經過面試的,但這兩年沒有。 Wharton (UPenn):Wharton的名字是再響亮不過了,做為全美最早的b-school,其名聲一 直是among the top。但這兩年感覺它的在走下坡路,隨着老一批牛人如Sandy Grossman 等人連續退休(Grossman 是全力去搞他的hedge fund去了),Wharton有點到了青黃不接 的時候。但據稱其junior professors都做的不錯而且很有潛力,所以相信它有一天會反彈。Wharton的comps考試是不fail人的,所以學生的壓力並不大,這可能也是最近placem ent不好的一個原因。 Wharton的finance系也很大,而且每年發出的offer特別多,前前 後後大概會有十一二個,但由於很多人會被其他top schools搶去(去年至少有一個韓國 人去了Stanford,兩個中國人去了Stern),最終enroll的平均在5個人左右,所以如果有 朋友在它的waiting list上,其實是非常有戲的。中國的professor有夏一紅,UCLA Micheal Brennan的學生。 Anderson(UCLA):Anderson的finance一直都是享有盛譽的,其牛人如Mike Brennan, Eduardo Schwartz及Richard Roll等都是在finance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似乎都擔任過AFA的president,前兩人幾年前去過北大。)UCLA好像這兩年結果出的比較晚,今年到現在還沒有定。去年招了三個學生,有一個是中國人,其餘兩個是美國人。(很令人驚訝,竟然有如此高的美國人比例。)Brennan和Schwartz基本就算是退休了,六月在羅馬還會正式為Brennan舉行一個退休儀式,以表彰其對finance領域幾十年來傑出的貢獻 ,眾多牛人都會出席。中國的professor有劉軍,現在好像負責招生的工作,原來北大畢 業的,Stanford的PhD。今年的一個畢業生Ashley Wang原來是北大的,Longstaff的學生 ,估計會去UCI。 Yale:許多人都對Yale有所誤解,認為其水平不高。實際的情況是,Yale的finance research一直among the tops。在fix income裡面極有名氣的CIR model中的Ingersoll和 Ross都常年在這裡,只是Ross幾年前被Sloan挖去了。另外Ingersoll的the theory of financial decision making原來一直被作為標準的finance教材,直到現在也是一本必不 可少的參考書目。Yale的中國PhD一直很多,今年的第一批offer已經給出,至少有一個是 中國人。中國的professor有陳志武,很強,both in academia and industry,也在搞hedge fund。原來在Yale的還有一個中國professor何華,MIT拿的PhD,做asset pricing的,主要是derivatives,當初在Salomon Brothers做到md,回到academia呆了兩年,又被Lehman Brothers請到日本去當research group(can't remember the name exactly)的頭去了。 Haas(UCBerkeley):Berkeley的finance professor不多,但名聲都很好,在asset pricing方面似乎更有名氣。Mark Rubinstein當初和Cox等人的binomial tree model現在 仍在industry被廣泛的用於option pricing,是一個理論指導實踐的典範,他的那本optionsmarkets與Hull的那本齊名,在derivatives方面是權威的書目(尤其是在industry及advanced mba level上,包括financial engineering)。Berkeley的另一個優勢來源於它的著名的econ department,這麼好的資源不用豈不浪費?Berkeley finance的placement還可以,今年在job market上的有一個人不錯,但不知道最終去那裡了。 Columbia:Columbia finance的中國人甚多,而且每年都有。但是Columbia有一個特點: 不喜歡要轉校的學生,換句話說,他們喜歡背景比較純的。這不是空穴來風,是Columbia 的一個professor自己說的,這裡就不說明是誰了吧。2000的時候,Columbia從北大統計 系招了一個本科女孩,似乎對於非finance和econ專業而想直接從國內來學finance的人是 一種鼓舞。但需要說明的是,那個女孩在ccer拿了一個雙學位。Columbia去年畢業了一個 叫張小燕的(北大經院的),去了Cornell的Johnson,做的相當不錯,畢業之前在JFE發了 一篇paper(coauther with Hodrick?)。今年又有一個中國人畢業(Xing,北大經院的),好像也不錯,去Rice。 Kellogg(Northwestern):kellogg一直是美國商學院中的佼佼者,本人對其感覺一直很好 ,但說實話,對那裡finance的具體情況了解不多,只見過有Jagannathan,就是弄出HJ bound的那位。kellogg各個系的placement一般都很好,但finance這兩年不如以往,但鑒 於整個job market形勢不樂觀,也就不一定能說明什麼了。 Harvard:HBS是沒有一個PhD program是finance的,但是有business economics,如果你 選的方向是financial economics,其實和其他學校的finance是沒有區別的。BE好像沒有 中國人在裡面,也沒有中國professor。BE的placement真是好啊,幾乎年年都有人去top schools。看一下BE這些年畢業人的CV,你會發現很多人之前都是在harvard或是其他如mi t等“傳統牛校”處拿的學位,不知道是不是一個傳統。HBS的PhD條件之優厚是沒的說了 。免去學費之後每年有兩萬七八的獎學金,剛入學的時候每人還發一laptop。另外,雖說 “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乃大師之謂”,但像HBS那樣的校園環境確實會讓你感到有優越 感。我覺得BE的吸引力不見得比那top5差,從某種程度上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Fuqua(Duke):Duke被稱作南方的Harvard,系裡有microstructure上的大牛Pete Kyle, 他的那篇著名的continuous auction是finance PhD必讀的paper之一,而且據說每有新一 界學生推他的結果時都會有不同的結果;但不管怎麼說,作為一篇seminal paper,確實 寫的很棒。系裡有一個David Hsieh(即“謝”)是香港人,MIT畢業,做asset pricing ,當年在Chicago,後來被Duke挖去。去年有一個中國人,感覺名字應該叫彭玲(沒見過 中文),不知道最後去的哪裡。今年Duke的offer已經給出了,但沒給國內直接申請的,w aiting list上排名靠前的好像也是從美國申請的,其他情況不詳。 Simon(Rochester):Rochester是JFE的老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它在finance界的地 位。Simon的學生待遇很好,而且氣氛不錯,好像這個program也不是很tough。去年Stanf ord的王能和Wharton的張路都去了那裡做assistant professor。Simon的申請費很貴,但 好像GRE/GMAT達到一定分數是可以免掉的,不知道這兩年是不是仍舊如此。 Johnson(Cornell):Cornell的finance挺小的,但是去年一下子招了至少3個assistant professors。Cornell的O'Hara是現任的AFA president,老太太感覺挺有風度的。O'Hara是microstructure上的頂級人物,有一本market microstructure theory,挺薄的,不到300頁,但寫的特好。中國的professor有一個李海濤,yale的PhD。 Michigan:這個學校我是真的不熟悉,只知道finance系內印度人甚眾。之所以把它挑進 來而非OSU Fisher是因為其商學院總體水平高一些,名聲更盛。(但OSU對JF有很多年的 貢獻,似乎更合適。) 以上是我所感覺的top15 finance departments的一些總體情況,不當之處希望大家更正 和補充。top15順序是隨意的,不分先後。這裡的中文名字多數都是我“音譯”的,並且 只有professor或已經畢業PhD的名字,以免給在讀的PhD們增添麻煩。遺漏之處我會補充。 關於申請。 首先說說申請背景的問題。 大家普遍的印象是,finance系喜歡招數理背景好的申請者,這一點兒都沒錯,但不要把這一條強調得太過分。其實看重math/physics背景主要始於90年代。當時隨着asset pricing中的derivatives pricing的大行其道,有着堅實math/physics背景的人成為各b-school的寵兒。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期之前都應該算是finance的黃金時期,學術界上代表性的是幾位眾望所歸的金融經濟學家先後得到諾獎。modigliani獨享85年諾獎,markovitz,miller和sharpe分享了90年諾獎,merton和scholes得了97年的,如果black當年在世的話,也是當仁不讓的另一位得主。(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其他一些經濟學家如arrow,debreu,tobin及lucas等人也在financial economics中有開創性的貢獻,只不過不完全歸為此類而已。)業界的表徵是hedge funds的大量湧現以及新的financial instruments的出現和使用。由john meriwether領銜的salomon brothers arbitrage group更可以說是把finance phd及prof們帶到industry的先驅者之一。隨後wall street各大投行紛紛效仿,一大批phd們成為了trader。89年larry hilibrand的2300萬年終bonus是wall street all time legends之一,讓業界體會了“智慧的價值”。arbitrage group的這一“dream team”後來搞的LTCM更是傳奇,只不過是downside,正應了中國的老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個人認為LTCM的倒掉是這幾年沒有finance牛人得到諾獎的原因之一。 雖然可以說derivatives pricing的風潮已經基本過去,但其對於finance領域的影響仍在。對於申請phd的人來說,這一因素是不可不考慮的。最典型的例子是stanford。前文中已經提到,stanford的中國phd們,這麼多年來全都是有着深厚數理背景的人(今年又招了三個原來北大的牛人,兩數學一物理,一水兒的奧賽金牌,在美國的top univ.)。建議兩種人不要申請stanford:一是沒有數理背景的;二是從國內申請的。那些math/physics major的朋友們倒是可以認真考慮一下這裡。從某種程度上講,甚至不需要太多fin/econ的知識。(潘軍說她當初physics phd畢業之後的最初想法是去wall street工作,但發現好多東西不懂,於是就想“系統的學一下finance”,然後就...) 那些fin/econ背景的申請者們用不着擔心,其實上面說的是一個特例。總體上,各大finance系固然強調數理背景的重要性,但程度遠不及stanford那樣。而且,似乎有一個趨勢:有着紮實fin/econ背景的人更容易受到青睞。 很多人都在討論工作經驗對於申請的影響。對於大多數finance dept.來說,這不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相反的,背景較純,from school to school的申請者是很受歡迎的。究其原委:第一可能是培養phd的目標函數不同,強調的是academic research;第二可能是因為工作過的人精力容易分散,另外可塑行不強。 關於申請程序和材料。 各系對於申請材料的處理程序不完全一樣,但一般都是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phd office的審閱。一般的b-school都會設立一個phd office,掌管全院phd的各項事宜。phd office會進行第一遍也是最粗略的篩選,重要是看你的材料是否齊全,而且是否滿足一些最起碼的要求。第二個階段是把材料送交到系裡,由finance自己的prof審。每年finance的申請者都是最多的,根據學校不同,top schools一般在200-400人,近兩年有強烈的上升趨勢。而在申請者中大約有一半是中國人。你想想,這麼多人的材料,誰拿到手裡不煩哪?!所以這一階段會持續很長時間。有一些學校,如chicago,在prof看材料之前會讓在讀的phd先篩一遍,再給一個大體的rank,你可以認為這是第1.5階段。第二個階段結束後,會有一個大體的被錄取者名單出來,之後就是第三個階段,committee的討論了。基本上在這個階段,第一批給的offer就會定下來了,waiting list上的人也差不多。然後自然就是正式發出offer的程序了。 申請材料的重要程度其實是很難劃分的,有的學校儘管會公開自己所認為的各材料的相對重要程度,但在真正審閱的時候並不一定遵從。總的來說是沒有一個標準。不過如果你某一個方面的材料極強,那麼就很有競爭力了。 推薦信:首選自然是找牛人寫。去年有人從國內申請的時候用了constantinides的推薦信,在chicago的applicant rank里排得很高;有人拿到fama的推薦信,最終也是offer一大把。另一個很好得選擇是找和你要申請的學校有直接關係的人寫推薦信。用chicago作例子的話,就應該找從chicago畢業的人;在chicago作visiting scholar的人;自己的同學/導師/coauther現在在chicago作prof的人...注意,推薦信一定要從學術的角度出發,找個什麼“大公司”的老闆寫是沒用的,又不是在申請mba。 GPA:至關重要,沒什麼可說的。 Paper:基本沒什麼大的幫助,除非水平高in English,或是在著名journal發表的。屬於intangibles。 GRE/GMAT:GRE考完了要申請finance的話還用不用考GMAT?一般我的回答是不用。因為浪費精力,而且用GMAT申請沒有優勢,why bother then?但這裡又出來一個問題:這兩年由於ETS風波,有一些學校對於GRE的成績持懷疑態度,有的甚至明確說明不要GRE機考成績,這時GMAT似乎就顯得必要了。可即便是這樣,今年不還是有人GRE機考接近滿分而拿到了top school的offer?其實GRE/GMAT對申請的影響真是不大,沒有人會對此特別注意,有個差不多的成績也就行了。但有一點,你的各方面成績要比較均衡,別GPA3.9而GRE才不到2000;或者反過來GRE2400而GPA才3.0。總的來說,如果你有精力,不妨考個GMAT,否則就用GRE吧,又可用以申請econ,兼容性強。 PS:要看自己的造化了。可能有些PS可以借鑑,但不要抄襲。自己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感覺像廢話)。 還有一些零散的東西,就散着寫吧。 政治這東西在b-school里其實和任何地方都一樣。如果要最終有個好的placement,除去你自身的水平之外,所在的系以及你的導師是誰都有影響。top schools一般都是你來我往。最誇張的說法是mit和harvard的畢業生只不過互換一下,工作就都解決了。而你一旦得罪了系裡某個牛人,想拿tenure就千難完萬難了。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tradition,尤其在招生和畢業擇業的時候,很明顯的有着傾向。比如說,有的學校就不喜歡自己的phd去industry。還有的學校就不喜歡自己的學生去作intern。還有的學校就不fail人。還有的...反正說來說去,各系utility functions不一樣。 閒聊兩句econ。princeton的econ是個牛系,這沒什麼可多說的。該校沒有b-school,但econ系裡financial economics這一方向上頗強,而且princeton的center of finance應該也算是掛在econ系下面的。另,傳統上,chicago和harvard的econ dept.也是很傾向於financial economics的。chicago econ的畢業生有不少去了finance系。但一般這種流動是單向的,很少有finance phd畢業去econ dept.(princeton除外)。 去industry。中國人去industry的,科大的人最多,做的也最好,我所知最牛的人現在的收入是千萬級的。industry里還有一批math/physics作quant的牛人。(有的學校的physics dept.會有至少一半的中國學生去選fixed income。) waiting list。約等於offer。正如前文所述,各finance系招的人都有很多重合的,所以waiting list上的人極有戲。waiting list是有rank的,rank#1的人跟拿到第一批offer沒什麼區別。這時的心態一定要平穩。 interview。至關重要,成敗就此一舉了! finance prof要教課,教學任務是很重的。尤其是面對一捆交了大把大把銀子來的mba們。據說HBS的prof討好學生很厲害,動不動就在課上發點兒糖果什麼的。(幾個HBS的MBA們和我說的。)但一般教phd的課就爽了,如果你願意,可以猛勁的torture他們。 跋 本打算6個帖子就收筆的,因為畢達哥拉斯說6是第一個完滿之數。可是寫來寫去,這已經是第8個了。無論如何,這回該收尾了。這個帖子裡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信息,姑且算為跋罷。 國內的金融研究這幾年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也有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金融這一行業。但不得不承認,還有很多人對這一領域有着錯誤的了解。我就因為學金融而曾被某同學稱為“一身銅臭”。事實上,financial economist和其他學科的學者沒有本質上的不同(你如果去industry自然不一樣了)。另外,國內對於金融這一學科的限定並不準確,這從專業名稱上就可見一斑。“國際金融”,“貨幣銀行”事實上都是宏觀經濟學研究的範疇,和金融並不等同。(北大現在改稱金融學了吧?)現代金融學時間上是從五、六十年代開始擺脫簡單的會計和法律描述而自成一體系的。Markowitz的Portfolio Theory及Modigliani-Miller的MM Propositons的發表可以說是現代金融學開始形成的正式標誌。MM Propositions裡面所用的no arbitrage argument更是成為了金融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Black-Scholes formula也是基於這一假設的。金融學的發展中也吸取了很多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比如說信息不對稱問題就在corporate finance裡面有着廣泛的討論。而金融市場也是現實中最趨近於現代微觀經濟學中的competitive markets假設的市場,因而自然也吸引了眾多經濟學的注意。這樣一來,金融學和經濟學就密不可分了。現代金融學被稱為financial economics是合適的。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金融學已經基本成熟,asset pricing和corporate finance成為了兩個基本分支。除此之外microstructure相對比較獨立,另外就是近年來興起的behavioral finance了。研究方法上無外乎theoretical和empirical approaches,experimental倒是不多見。 從第一個帖子發出來到現在大概有半個月吧,我一直都驚訝於自己能堅持下來。其間有人把前幾篇合到一起,之後刪刪減減,換了個題目,轉到其他的論壇上,最後再轉回來。但我看自己就不要掠人之美了吧。之所以發這麼多文字,是因為我相信自己信息來源的準確性,如果對大家有誤導,那倒不如不寫為妙。 感覺上這幾個帖子有點兒虎頭蛇尾,應該是水平所限。其實finance系裡中國的牛人還是很多的,希望自己的這些文字也能起些拋磚引玉的作用。法學院的人申請有一個專門的論壇,供人到那裡交流信息,不知道以後finance和economics能不能也仿效一下。 題目起的很不好,ddmm這個用語讓人看了覺得不舒服,斑竹如果覺得需要的話可以該成“大家”一類的中性詞。(但千萬別改成什麼“排行榜”一類的,誤導性太強;更別弄出個“財經學院”,那就應該發到joke板了。) 文章發表的時機也不對,應該在8、9月有人開始申請的時候發,但問題是,這麼一拖起來,我就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時間和興趣了。 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到finance這一領域中來。 最後,拽一下: I would like to thank all the friends here for their support, as well as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discussion on this board. Fangwu gets special thanks, for his helpful comments and useful information. All remaining errors are, of course, my own. @2003 Arbitrageur All Rights Reserved.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