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英語熱降降溫 |
送交者: 吳俊善 2002年01月30日17:53:0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英語成了中國教育中的極重要課程,幾成了高等教育的公共課,二十年來這種趨勢歷行不衰,並進行性加強。近來,為了迎接中國進入WTO和2008年奧委會進入中國的老外,中國掀起了一個學習英語的新熱潮,全國宣傳媒體一起出動,大呼小叫的宣傳炒作學英語的好處。現在的中國,很多人都在學英語,小孩、大人,學生、公工農商兵,男人、女人,連有的老頭老太太也在學英語,真可謂無人不英語了。在中國人的文化教育中,大有以英語取代英語的趨勢,特別在中高等教育中更是這樣。高中、大學學英語要比學漢語付出的時間多得多,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嗎?以上這些現象是值得我們的注意的。 筆者認為,現在的中國把英語已經強調到了不適當的地位了,幾乎是不管什麼病,一律用人參了。一個最能說明問題的事例是,中國的各行各業,即便你在本職領域有再大的造詣,如果你不喑英語,也登不了大雅之堂,到頭來還是個土老帽,這就要阻斷你成為專家、教授、科學家之路,阻斷你通向成功的大門,可見其重要程度!難道有成就的人一定都要會英語嗎? 讓小學生學英語,其實是中國人人學英語,在這個基礎上突出英語的重要性,這意味着以後英語將要取代漢語,這可能導致漢語逐級消亡,可見其代價是極其昂貴的。如果不能實現以英帶漢之目的,讓全國人民從小為英語付出這樣高昂的代價,則是人力資源上的一個極大的浪費。如果全國人每人拿出五年的時間學英語,十多億人付出了多少時間? 還應當指出的是,在中國人大力提倡學習英語的時侯,很多外國人也在努力學習中國文化,特別是歐美國家的人,學漢語的大有人在。說一個小故事,一個先生在紐約與朋友上街,他們看到一個老外胖得出奇,此先生以為該老外聽不懂漢語,就給朋友說:“你看這老外胖成什麼樣了?”沒想到這個老外回過頭來,操着一口流利的漢語說:“爹媽給的,有什麼辦法!”該先生大吃一驚,趕緊給老外道欠。 外國人學習漢語,是為中國傳統文化深奧的哲理所折服;中國人學習英語,則是為了獲得英語中蘊藏的現代科技知識,為和廣大操英語的人進行交往,從中得到利益,甚至有一種盲從。世界最終是走向哲學化還是走向利益化?哲學化與利益化能不能融合?這是在其它場合值得探討的很深刻的社會問題,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在當今中國遍地英語熱的浪頭上,我則要給這個熱潮澆盆冷水,這盆冷水是從英語的缺點入手的。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上看,英語個沒有前途的語言,我們應當考慮花這麼多精力去學習英語是否值得?最起碼當前的英語熱應當降一降溫了。依我看,最合理的辦法是讓老外學習漢語,讓老外多花些精力,省些中國人的精力,這既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也宣傳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擴大了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影響,這才是事半功倍,一舉數得的好辦法。下面,我就具體的談一下英語的缺點,把中國文字與英文做個對比,也順便談一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點,以及它以後的社會歷史發展趨勢。 一、英語的缺點 (一)人類社會對語言文字的要求我們知道,語言文字是人們之間交流的工具,這種工具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才有利於人們之間的交流:1、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語言體系,學習過程簡單,便於掌握交流。2、能簡潔、清晰、準確地表達人類社會生活中所要表達的概念。3、語言詞彙相對穩定。可是做為當今世界性的主要交流語言英語就不具備以上條件,具體的說:英語連續性差,詞彙量大,語音龐雜,不便於學習掌握、不利於人們的學習交流。 (二)英語的缺點 英語為什麼有以上弊病?因為其基本詞彙不穩定,沒有一個適度合理、抽象出來、合乎邏輯的、相對穩定基本文字系統作為其構成新語言的工具,這樣就導致了該語言以下的弊病:1、不能二次抽象,不能交叉使用,不能對語言進行有效的壓縮,不便於靈活的組合新的語言。2、語言歷史的連續性太差,導致詞彙的淘汰率過快。3、由於不便組成新的語言,勢必產生大量專業性的語言和詞彙,從而使詞彙量增大。4、純記憶的東西太多,靈活運用的不多。由於以上原因,英語給人們的學習交流增加了一定的困難。 二、英語的文字屬性 從總體上來說,英語是表音文字,就其表述方法而言,屬低層次表述形式,動物之間的交流大都是用聲音表達的。為什麼動物交流是用聲音表達,而不能用圖象表達?因為圖象表達是一種抽象能力,而動物不具備這種高級生命的抽象能力的。如給動物畫個圖,那怕是一個很簡單的圖,動物無論如何都是不能識別它的抽象意義的。人與動物交流,一般都是用聲音,而不能用圖象、文字是與之交流。用圖象與聲音交流,正說明了生命之間的差距。 三、簡述表音文字的由來 語音交流是表音文字的前身,它本來是動物之間的交流方式,具有一定歷史的傳承關係,其內容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語音文字化,是語言一次質的飛躍,所謂質的飛躍,就是把表述客觀世界的語音(如英語的26個字符和48個音素,其實,24個字母就表達全了)用字符的形式固定下來,然後用不同字符的搭配規定發音方式,或依附於語音,用以表示人與人,人類與自然,人類社會各種事物之間的關係。人的表音語言之所以比動物複雜,是因為人與外界之間的關係複雜,人要表現人與外界之間的關係,才使得表音文字變得複雜化了,如果人與動物的生活一樣簡單,表音文字與動物的語言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四、表音文字的缺點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任何民族的語音文字化都是語言的一種歷史性進步。這種文字表述的內容,一般包都囊括了使用該語言的民族對客觀世界的所有認識,其中蘊涵的關係非常龐雜,其語音表述也顯得很繁雜。這是因為,表音語言表述複雜的事物,其形式必須是語音(意義)相互之間的多層、多角度、多層次的迭加與錯位。與語音相適應的表音文字,表示事物之間的關係、意義,也必定是字母相互之間多階段、多角度、多層次的迭加與錯位,如果不具備以上手段,就不能準確表述事物的內涵,這使得英語語音顯得極為複雜多變。由於以上原因,它的表述方法相對於漢語表意文字就顯較繁瑣了,也使得表音文字具有不易掌握學習的特點。在使用英語的國家,很多高中生都不能正確的閱讀一般文章,甚至不會閱讀文章,也是由英語這種弊病造成的。而中國文字,初中生不能正確閱讀一般的文章就是一種笑話了。有些小人書,一二年級的小學生都可以閱讀,這就是英與漢語之間的難易差距造成的。 五、表意文字的形成 漢語屬表意文字,而表意文字分兩個層次,首先是表音,在表音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表意,它是對表音語言的歸納總結與抽象,並使之邏輯化了。邏輯化就是理性化,如果表述的對象運算,當然就是數理化了(不完全對應)。表音文字只有一個層次,它把所有要表述的內容都放到表音的文字中去了,所以它顯得極為複雜。無疑,從表音到表意是文字的又一次質變,是文字的又一次進步,特別是漢字,更具備了文字第二次質變的進步意義。 六、表意文字的優點 表意文字是對客觀事物的觀察,用圖象文字把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固定下來了,這就是對事物抽象過程。漢字的24個基本筆劃,構成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基本文字,這四種基本文字表述的世界萬物之間的邏輯關係,我們把它稱之為第一次抽象。在文字抽象的基礎上,語言才可能進行第二次抽象,這就是漢語簡約的原因。而英語沒有文字的第一次抽象,進行第二次抽象也就無從談起了,這也是英語比較複雜的原因。 七、表音文字與表意文字的對比 (一)漢語和英語的區別 如果人類社會沒有文字,漢語和英語以及其它的語言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如果語言上升為文字和文化,英語以耳聽為主,眼觀為輔;漢語以眼觀為主,以耳聽為輔,英語統一在文字和語音上,漢語統一在文字的意義上。以上是漢語與英語以及其它表音文字的重要區別。 (二)中國文字為什麼簡約而深刻 英語多語音意義之間的迭加,漢語表示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中國文字意義表述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凡在這個邏輯範疇的事物,都有可能交叉使用它,這就節減了很多專業性的詞彙。而英語及其它的表音語言的字母、詞彙對事物只有規定性,而不存在邏輯關係,而規定性具有語言專用化,不能交叉使用的特點,這就是表音文字詞彙量大的原因。英語對某事物命名,其中有些名字是不含內容的,或者說這些名字要找到與之相對應的內容是很不容易的;而漢語對某事物命名,大都能找到與只相對應的內容。 (三)從語音上說難易 漢語只有陰陽頓挫的四聲,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共五個聲調,節奏分明。現代漢語把它分為一二三四聲,再加上輕聲,也是五聲。漢語的每個語音都能順理成章的找到因果根據,這樣學習起來也就簡單多了。可是英語的發音則是一種硬行的規定與搭配,無法找到其間語音的因果關係,或者說很難找到其中的因果關係,這給學習者增加了很多困難。如英語的“Good bye”即“再見”,這在中國語言中是無法拼讀的,可是在英語中就能拼出來,只不過其語音關係表現得極為複雜罷了。有很多英語的語音與字母的發音風馬牛不相及,如“There”與字母的讀音找不到對應關係。 (四)用數學來說明漢語的兩次質變 語音文字化是語言發展過程中的一次質變,從語言文字化到文字表意化的抽象又是一次語言文字的質變,這就是說,表音文字只有一次質變,而表意文字則有了兩次質變。如果我們用數學變化說明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之間的對比關係,表音文字屬加減法,表意文字則屬加減乘除法靈活並用。我們做一種設想,如果只有加減法,而沒有乘除法,在運算過程中,全部用的加減法,則可以看到,加減法對數理變化過程表述得細緻、系統,但很繁瑣。乘除法對數理變化表述的抽象,但比較簡潔,這就是它們之間的區別,也是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之間的區別所在。通過以上敘述,漢語與英語的優劣不是一目了然了嗎? (五)漢語的二次抽象的功能的簡約效應 在表述事物的過程中,漢語易於二次抽象(3次方),但英語多不具備二次抽象的能力。如果要讓英語對事物進行二次抽象,那一定是不可捉摸的了這是因為英語不具備對事物二次抽象的基礎,漢語可以對事物進行二次抽象,這就是漢語簡約,英語繁雜的根本原因。由於以上原因,在一般情況下,英語的詞彙量應是漢語的數倍才對。漢語《詞海》收錄的詞彙總條目為12萬,而英語的詞彙則多達100多萬條,不也正說明了這個問題嗎?英語詞彙量是漢語的10倍,這就意味着學習英語要比學習漢語要多付出一倍或數倍的精力,這對人力資源和有限的精力無疑是一種浪費。其次,英語不但在學習上浪費人力,交流中也有大量的人力浪費。我們知道,《聯合國人權宣言》中文版是最短的,它僅是英語版的三分之二,這就意味着,人們在語言交流過程中將要節省三分之一的時間。 八、哪一種文字更好? 表意文字有利於訓練人們的邏輯思維,因為表意文字善於表述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人們在使用這樣的文字時,一定要考慮其中蘊涵的邏輯關係,要在自覺與不自覺中接受邏輯訓練。所謂邏輯訓練,在表述事物的過程中,直達事物的本質,省略一層層的繁瑣關係,這既使漢語顯的比較簡約,也利於訓練人的邏輯思維。而表音文字這樣的功能就相對少一些,如果它要表示一種邏輯關係,就要在文章中另做表述,它增加了記憶量,而不是邏輯思維能力,這就是表音文字之所以複雜,學習起來困難,不能有效的訓練人的邏輯思維的原因所在。 說的比較誇張一些,英語不善於抽象,它表述數字是有多少表述多少,如果它要表示10這個數字,就畫十劃,表示100就畫一百劃,英語表述法的優點是具體細緻,但顯得繁瑣了,這既是它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了。 英語的特點就是死板,學英語重要的是死記硬背,規律性比較少,這對有些人記憶力強的人是比較適應的。漢語的特別點是邏輯性強,學習漢語也需要記漢字,有了一定漢字的積累,學習漢語的重點就轉移到弄通基本道理、弄懂字的基本意義和引申意及活學活用上了。 從總體上來說,表音是笨人的語言,而漢語則是聰明人的語言。漢語適合於腦子靈活不善於記憶的人學習。在以上意義上,那一種語言文字優越呢?當然,讀者也可以超出我的認識範疇,對漢語和英語做出自己的評價。 九、保留那一種語言更好? 隨着世界的科學化與信息化的進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統一人們的交流工具語言是非常必要的。在人類世界日益信息化進程中,語言文字不能、不應當有多種或兩種語言並存,因為這會給人們的學習交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和不必要的麻煩。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就意味着人們就要學習兩種或多種語言文字,培養出大量的專業翻譯人才,也就是說,人們要付出許多倍的精力來掌握語言文字,這無疑也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很有可能,人們在學習過程中,要把十分之一的精力或六分之一的精力都要放在學習不同的語言上。我們可以算一算,這種浪費是多麼驚人!統一人類的的語言又是多麼必要。 語言是一種交流信息的工具,什麼樣的語言最利於人們之間的交流,這種語言就應當成為首選語言,這種首選語言也應當成為世界人類的首選用語。什麼樣的語言是最利於人們之間的交流首選語言呢?它能夠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便於學習交流。二、語言詞彙相對穩定。三、能清晰地表達所要表達的概念。通過比較發現,漢語能滿足以上三個條件,因此,漢語應當成為世界人類的首選語言。 十、盲目崇拜英語者對漢語的看法 在網上,有人戴着有色眼鏡,極力抬高英語,貶低漢語。他們把中國的落後,中國人的文盲率高等一切一切的落後,都歸咎於漢文化和漢字。他們說:漢語不便於學習掌握,不便於書寫,概念定義事物不清析;而英語則書寫起來簡單,表達概念細緻準確,他們主張推廣英語,廢黜漢語。我指出他們的觀點偏激之處,給他舉出很多國家都是用英語,但這些國家都很落後,文盲率比中國要高得得多。 我還給這個貶低漢語的先生寫了幾首中國小詩,讓它翻譯,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枯藤老樹昏鴨,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刃山,羌笛何須怨揚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些詩歌,極其簡練凝聚,優美含蓄,且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是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活的畫面。他最終無法翻譯出來。可是該先生還是振振有詞地他說,英語也能寫出這樣抽象的象畫一樣的詩歌,然而他最終也沒有給出一首象中國詩詞這樣優美的詩歌。最後,該先生說出了一番的理由,什麼中國文化只能吟詩賦詞,並達到了極致,中國人把工夫都用在吟詩作賦上了,再不可能有什麼大的發展了。我問,中國文字有沒有不能表達的概念?回答是到目前尚未發現。既然漢字沒有不能表達的概念,為什麼就是發展到極致,不可有什麼大的發展了呢?該先生並沒有做出解釋。對該先生對漢字的結論,我只能感到遺憾。同時我希望通過我的敘述,改變人們對漢字的看法,為弘揚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字貢獻力量。 十一、英語為什麼會成為世界性的語言? 有人說:英語既然落後,為什麼能成為世界性的語言?我的回答是:從歷史的發展上看,人類歷史上很多民族都曾經用過表音文字,現在統計起來恐怕不下數千種,但隨着時間的流逝,它們都消失了。英語之所以成為世界性的語言,不在於英語本身的合理性,而與在一定歷史時期使用英語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發達程度、軍事力量是有一定關係的。政治制度,經濟發達程度、軍事力量與語言傳播有關係嗎?回答是肯定的。我們避開其它問題不談(因為政治軍事因素參與進去太龐雜,不易說清楚),就經濟而言,很多國家與人要與經濟發達的國家進行經濟上的來往,這就要求這些貿易國熟悉經濟發達的國家的語言和文化,甚至熟悉熟悉經濟發達國家的法律和風俗習慣,這就是經濟發達的國家語言能廣泛傳播的原因,我想,這種原因就不用細說了。另一種原因就是,經濟發達的國家有足夠的經濟力量傳播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化,如它可以通過報紙、書刊以及各種現代意義上的媒體,如廣播、電視、互聯網實現自己國家民族語言的傳播。而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就沒有足夠的經濟力量使自己的國家與民族語言進行傳播,因為報紙、書刊以及各種現代意義上的媒體,如廣播、電視、互聯網都是需要一定的經濟力量的支持的。經濟發達的國家在軍事上一般都是比較強大的,政治上也有號召力,很多國家也願意學習模仿這樣先進的國家,這也是經濟發達國家語言文化能夠傳播的另一各重要的條件。 在歷史上,使用英語的國家經濟是很發達的,這就是英語能夠傳播的重大要的物質條件。其它民族的表音文字之所以消亡,或者沒有英語傳播得廣泛,不能成為世界語,不是這些語言文字本身的問題,不是與英語相比較有什麼致命的缺陷,而是在經濟上的成就沒有使用英語國家發達。和英語相比,德語、法語、西班牙語都有很大的優勢,它們沒有英語傳播得廣泛,就是起經濟成就沒有英美國家的經發達而矣。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德國取勝,持英語國家的經濟一定會受到致命的打擊,恐怕現在英語不能成為世界語了,能成為世界語應是德語才對。既然英語本身沒有什麼優勢可言,這對人們的交流也就無優勢可言了,它也不易作為人們之間的交流工具了。 十二、人類社會應當保留什麼淘汰什麼? 有人說:應當保護語言的多樣性,既便漢語有天大的優點,也不應當獨霸天下,而應當是多種語言並存,這樣才有利於人類世界的生存發展。 我的回答是:無論什麼東西,與時代不合併被淘汰的東西,都是人類社會的垃圾,它人類發展過程的累贅,除了給人類帶來災難與不便,不能給人類帶來什麼益處的。不淘汰不適應時代要求的事物,就象是要保留人體排泄物是一樣的道理。請問,人體排泄出的大小便,以及皮膚和各種器官分泌的排泄物有保留的必要嗎?在人類前進的過程中,我們有了新的更好用的東西,還需要把原來不好用的,舊的不能用的東西也一塊帶走嗎?我們已經有了新的好用的車,還有必要把原來不能用的舊車也一起帶到目的地嗎?我們還指望它在前進過程中發揮什麼作用嗎?它不但不能發揮作用,一定是我們前進過程中的累贅,貽誤我們的事業。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們徹底的拋棄掉,讓自己用最好的工具輕裝上陣,這樣才能以最高、最快、最好、最節儉總體效應到達目的地。 拋棄舊的不能用的東西,是指具體的實物而言的,而不是指人類的經驗。人類的經驗是人類的歷史的積累,是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信息,這些經驗是不能丟掉的,因為人類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成長發展成長起來的,人類社會以後的發展,也需要對歷史的借鑑。如果丟掉了這些經驗,人類就沒有了借鑑的東西,就會迷失發展的方向。就好象是一坐樓房,它舊了是可以拆掉重蓋的,但是蓋樓的基本原理以及設計思想,蓋樓工藝,人們在蓋樓過程中積累起的經驗是不應當丟的。有了基本原理和蓋樓的工藝以及人們在蓋樓的經驗,人們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蓋出新的更好更高級的樓。 如果有大量的舊樓存在,並一心要保持這些舊樓的原有風貌,卻把“基本原理和蓋樓的工藝以及人們在蓋樓的經驗”,這就是本末倒置,是不能發展的僵化的觀點與行為,這也是不利於社會的發展與存在的。但是在另一種意義上,在某一點上,它也是對的,不能從根本上對事物的這種狀態進行全面否定。現在在世界範圍內都有一種復古現象,他們過度的看重古代遺留下來的東西,並把這些東西提高到了不適當的程度。如民族語言,民族文化、民族風俗、民族服裝、民族建築,都成了人類所謂的瑰寶而加以保護。其實,這種保護是不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的,因為這些東西都是落後的東西,保護它們就等於保護了落後。對於舊時代遺留下來的東西,不要刻意的保護,也不要刻意的消滅,只能是把道理給大家說明白,任其自然存在與發展。只要社會發展需要,該毀就毀之,絕不能因為它們是歷史上遺留下的東西,就倍加保護而阻擋社會保險的發展。 民族語言與民族文化如果不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應當蔽滅之,不能讓它阻擋了人類社會保險的發展。而有些民族文化,即表音文字不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所以,它就應當退出歷史舞台。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