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理論是人所建立且存在於人的意識中的客觀現實模型。每一種理論皆以人類關於其周圍世界的一定認識水平為基礎。但在科學發展的每一階段上這種認知均不完全。隨着新知識的出現,科學理論同人所認知的事實之間不相對應的情形,即矛盾,不斷積累起來。當這類不相對應的情形足夠多起來的時候,舊的理論便為新理論所替代。但此新理論也並非永恆不變。比如說牛頓所創建的看來不可改變的世界圖景,似乎屬能產型範疇(即可從中派生各種其他理論),還是換成了愛因斯坦所建立的相對主義世界圖景。毫無疑問,這個世界模型也決非完美無缺,決非最終模型。它與量子力學同它的不確定性之間的不相對應性,也預兆着會在將來出現新的,更好的科學理論,更加完善地描述客觀存在的世界。
但在科學發展的每一階段上,好的科學理論似乎皆屬能產型範疇,能讓人給自己開闢現實的諸多新的方面來。而這些新的方面也包含着與現存理論的現實不相對應之處,為此理論本身做着落日前的準備,預兆着更加完善描述世界的新理論的誕生。
任何理論皆不得認為是最終的理論。永遠都可能發現新的事實無法納入這個理論中來,勢必要求重新予以審視。“我們永遠不可能完全確信已經真正建立起了一種正確的理論,因為理論未必能夠證實”── С.霍金(С.Хокинг)9這樣寫道。新事實的出現可以提高理論可信度的概率,但不能保證它的完善性和永不動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