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談互聯網 (1, 2) |
送交者: 河人 2003年11月30日01:07:1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粗談互聯網 (一) 在經歷了近三年的蕭條之後,2003年的美國經濟進入一種令人困惑的狀態。一方面,股市大幅度上揚,房地產市場持續火爆,消費者支出仍在增加;另一方面,大部分公司繼續緊縮開支,失業率居高不下。美國經濟到底何去何從?目前的觀點主要分成兩派。 樂觀派認為股市的上升是經濟回升的前奏。近來,美國政府增加開支、減稅、降低利率、放任美元貶值,可能採用的刺激經濟的宏觀調控手段幾乎都採用了。另一方面,公司財會醜聞、伊拉克戰爭等打擊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的不確定因素都被排除掉了。在經歷了長期緊縮之後,企業為了保持競爭力將不可能不增加開支、增加雇員。因此,美國經濟一定會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復甦。 悲觀派認為,由於高新技術的大量使用,各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即便在經濟不景氣時也能不斷提高,導致生產能力嚴重過剩, 即便需求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企業也能夠在不添置新設備、不增加雇員的情況下滿足需要。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快速擴張和其後泡沫的破裂使許多企業都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它們為了減少虧損或贏利還在採用包括裁員、減薪、降低福利在內的各種節支手段,跨國公司不僅把藍領工作甚至白領工作都紛紛轉移至海外。最近幾個季度企業收支狀況的改善主要得益於削減開支和政府的一次性刺激,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問題。因此,儘管刺激經濟的宏觀手段已經幾乎用盡,儘管外在的不確定性因素基本消除,企業開支仍然不會在短期內迅速上升,失業率也不可能在短期內顯著下降。現在快速上升的股市不過是又一個即將破裂的泡沫。 (二) 如果考慮世界經濟的現狀,前景確實不太樂觀。當前的情形是世界最大的三個經濟體美國、歐盟和日本同時陷入蕭條,而且導致蕭條的主要因素都是長期積累下來的結構性問題,這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並不多見。眾所周知,資本主義的發展總是伴隨着周期性的擴張和蕭條,但大多數蕭條或者不太嚴重,短期內就結束,或者是地域性的,只影響少數經濟實體。在這次蕭條之前,世界各主要經濟實體同時陷入結構性危機的情況只有兩次,第一次的谷底是在1873年,第二次開始於1929年,而這兩次世界性經濟危機都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巨大變革。 1873年危機是由一系列危機組成的,其開端是1857年美國經濟危機,至1882年前後基本上告一段落。危機的起因是鐵路運輸業的超前發展和隨之而來的鐵路債券泡沫的破裂。在緩解本國過剩的生產能力的過程中,各國對內採取措施清除阻礙工業生產的種種政治和經濟壁壘,修建發達的鐵路運輸網,建立全國統一市場,促進物資和人員的流動;對外則以高關稅限制其它工業生產國的產品進入本國市場,同時積極地拓展領土和殖民地為本國工業尋找原料和市場。在此期間,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美國發生南北戰爭和廢奴運動並加速向西部擴張,日本實行明治維新,德國由普魯士統一,整個非洲和亞洲大部分地區先後淪為各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最後的結果是原先一枝獨秀的日不落帝國開始走下坡路,美國、德國、日本迅速崛起,成為能與英國抗衡的工業大國。 1929至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是由美國汽車工業的超前發展及隨後的股市大崩潰引發的,蕭條過後是長期的經濟不景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影響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初。針對危機暴露出來的弊病,各列強對內放棄了自由資本主義政策,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規範市場秩序,增加公共開支,建立社會安全保障體系;對外主動或被迫放棄殖民地和殖民主義,直接或間接支持原殖民地和不發達國家發展工業和生產,推動和逐步建立地區和世界範圍內的自由貿易體系。與此同時,波瀾壯闊的民族解放運動和民族自強運動遍及亞非拉幾乎所有地區。引發危機並在危機中遭受打擊最大的汽車工業在後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成為美國的支柱產業。美國政府投入巨資修建了遍及全國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和高速公路網,既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又刺激了汽車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日本和德國發動戰爭並戰敗,但戰後在美國的扶植下都建立起世界首屈一指的汽車工業體系,開放的美國和歐洲市場使它們得到了通過戰爭想得到卻沒有得到的東西。 目前全球性的通貨緊縮(即生產過剩)的起因是以IT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的過度發展。由於各政府和企業汲取了過去大蕭條期間的教訓,當前危機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的破壞沒有以往那末大,但它所揭示出來的結構性問題的嚴重程度卻毫不遜色,這意味着只有通過深刻的社會變革才能完全克服危機。如果歷史經驗可以借鑑的話,那末各國在擺脫危機的過程中依然會採用對內調整和對外擴張兩方面的措施,而且所有可行的措施都會直接或間接地為引發危機的高科技產業尋找市場,消除不利於高科技發展的障礙。換言之,過剩的高科技生產能力不但不會被擱置,反而會在不久的將來加速運轉。目前,各大電訊公司即便在負債纍纍的情況下仍然在大力發展移動通訊技術和移動通訊網絡。中國、印度、東南亞和拉美的許多國家都由政府出面,積極扶植本國IT產業。美國近來以莫須有的藉口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權並積極插手巴以爭端,其最後結果也必然是開闢中東統一市場(而不是控制中東石油),為本國高科技的發展從外部尋找出路。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