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蓄水後長江氣候和物種的變化引發思考 |
送交者: ppd 2003年12月03日17:49:3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三峽成為“大空調”? 三峽庫區蓄水將會對三峽區域氣候帶來怎樣的變化, 2002年6月《重慶晚報》曾引述中科院一位專家的結論,認為水庫蓄水後,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將成為大空調,使山城氣候冬暖夏涼。但隨後這位專家本人否認了這種說法。 BBC在讚揚了中國三峽工程的巨大防洪作用後,引用國家氣候中心氣候影響評價首席研究員祝昌漢的話,認為三峽水庫將使面積與相當於整個英倫三島的地區氣溫上升並難以逆轉。但當《瞭望東方》就這一說法詢問祝教授時,他卻認為是“斷章取義”。 “現在我們正在進行三峽水庫對氣候影響的數值模擬研究,但目前還沒有精確的結論。”他說。 他表示,從大體上看,三峽對氣候的改變不會有想像中那樣大。上庫區蓄水後,由於水體的熱容量大,將會使周邊地區夏天溫度有所降低,冬天溫度有所升高,但是由於三峽庫區是狹長的帶狀,對氣候的影響有限。 祝昌漢批駁了社會上的傳言:“今年蓄水只到135米,回水只到奉節,不到重慶,所以可以肯定地說重慶的氣溫變化不是三峽的影響,而是大尺度氣候的作用。” 祝昌漢認為三峽有可能影響到局部地區降水,增加還是減少,還與當地的地形有關,但總量不會太大。從現在的壩區模式看,對涪陵地區有可能產生較大影響,因為當地水域比較寬闊。從氣象上看,三峽對氣候的影響在幾十公里左右,不會影響大尺度氣候。 根據《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三峽水庫建成後,對溫度、濕度、風和霧的水平影響範圍一般不超過10公里,主要在大壩附近。 三峽大壩已開始發揮防洪作用。江西省今年沒有遭遇較大洪水,但是,卻經歷了百年不遇的乾旱。江西省氣象台台長許愛華介紹,從7月到11月,江西省雨量比往年偏少40%到70%,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伏旱和秋旱。但她並不認為這是由於長江徑流改變和洪水減少造成的。“副熱帶高壓在中國南部的長期維持而且偏強,是長江中下游高溫乾旱的原因。” 魚類罕見品種已很少出現 有關三峽的生物多樣性問題,一直爭議不斷,曾有專家認為以前由於長江三峽水流較急,一些鳥類幾乎無立足之地,水庫形成後,寬闊的湖面和溫暖的氣候將為鳥兒們搭築起一個“天堂”。同時,水庫把各條河流的食物“攔截”,使庫里的魚兒們生活得更富足。 但是,中科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常劍波研究員對《瞭望東方》說,三峽工程對長江魚類的多樣性會有很大影響。 “大壩蓄水後,水文條件變了,由於魚的適應性不同,這對適應緩流環境的魚類比較有利,對適應急流等極端環境的魚類比較不利。” “從三峽地區的魚類總量上看,目前了解到的實際情況是,也有很大下降,但這有可能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在截流之前就有這個趨勢,倒不一定完全是由於大壩。”他說。 專家認為,衡量魚類的數量有許多不同的指標,諸如捕撈產量、單位捕撈強度的捕撈產量,平均分布等,並且還要根據時間和地點而改變,所以很難用一個單一的指標來表示。 從魚類的分布情況上看,可以分為優勢種、非優勢種、非常見種和罕見種。常劍波說,最近優勢種,非優勢種種類數目有所減少,非常見種和罕見種就幾乎很少出現了。魚類絕對數量上有所減少,從相對數量上看,分布主要集中在少數幾種。 葛洲壩的修建阻斷了中華鱘的洄游路線,直接導致了中華鱘數量的銳減。三峽大壩會不會造成同樣的結果呢?常劍波認為,長江流域的洄游魚類主要有中華鱘、鰻鱺、刀魚、松魚、鱸魚,河豚等。中華鱘要洄游到金沙江,但葛洲壩修建後就只能洄游到葛洲壩了,其它大部分洄游魚類只洄游到鄱陽湖以下,在水利工程的影響範圍以外。 常劍波認為,從保護魚類的角度看,當然是保持魚類的原始生存環境最好,但修水庫是很複雜的問題,決策不能只決定於魚類。 專家指出,中國對生物多樣性往往有誤解,認為物種多就好,實際上生物多樣性有3層含義:一個是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一個是物種系統多樣性,還有就是遺傳資源多樣性,不同種類、不同種群之間有互補性,同物種之間保持遺傳基因的多樣性就保持了物種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保持了生物和生物圈的多樣性,就可以保持整個生物界適應地球環境的能力。 常劍波說:“長江有190種特有魚類,其中90%在上游。水庫可能使某些種類增加,但會侵害特有種類,不利於生物多樣性的保持。” 沒有觀察到中華鱘產卵 “對三峽水庫蓄水前後若干水質指標變化的初步分析看,蓄水後三峽水庫的水質並沒有因為水位抬高帶入大量污染物而明顯惡化,且由於蓄水後流速明顯降低,泥沙、有機物的沉降速度加快,表層的某些水質指標有變好的趨勢,但是,水體的污染狀況仍比較嚴重。”中科院武漢水生所研究員蔡慶華對《瞭望東方》說。 他說,從藻類方面看,蓄水前後三峽水庫因環境條件的改變,藻類的群落結構亦發生相應變化,尤其支流香溪河內蓄水前後藻類群落結構變化極大:蓄水前,以硅藻為主,占總數量的41.6%,蓄水後,所占比例下降至23.5%;相反,綠藻的比例明顯增加,由34.7%增至51.9%,其它門的藻類變化不大。 “按照一般的規律,夏末秋初浮游動物種類應該比較多,從10月份所獲得的浮游動物活體樣品的初步鑑定看,長江幹流宜昌至巴東江段的輪蟲種類比較少,優勢種群比較明顯。原因估計是建壩後的長江不象建壩前水流湍急、含沙量大,目前的江水水流平緩,含沙量大大減少,從感官上看不像江水而與湖水相似,水中藻類含量較多,促使以藻類為食的種群大量繁殖。” 蔡慶華在三峽水庫湖北庫區最大的也是最靠近三峽大壩的河流──香溪河流域監測了3年多。大壩建成蓄水後,蔡慶華在香溪河幹流135米高程附近河段密集採樣,分析流速、流量、水深等環境條件的變化對水生生物群落演替的影響。 為了保證大壩與河流的和諧共存,蔡慶華認為,在水電站設計中,應該考慮所謂“生態水閘”,在不同時間下放不同水流,以保證下遊河段主要或關鍵生物類群的正常生存繁衍,或保證河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正常發揮。 但是對於像三峽工程這樣的大型水庫,生態水閘還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水庫對水流的調節正好和正常的節律相反。長江在自然情況下是冬天枯水,夏天豐水,但是出於防洪的目的,大壩冬天放水,夏天蓄水。對這樣的節律改變,生物需要一定時間適應。定期放水對水流水溫同樣有影響,今年中華鱘的正常產卵季節已過,但是仍然沒有觀察到產卵,估計是放水水溫過冷導致了這種情況。” 蔡慶華和同事們正在申請一項大型水利工程的長期生態學效應的課題,希望能從中找到解決三峽問題的答案。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