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凸現出的幾個教育問題 |
送交者: 余良華 2003年12月04日18:35:2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二十多年來,我國的教育有很多成功的經驗,成績是第一位的,但也存在許多不足,需要改進和探討的問題也不少,主要歸結為以下幾點: 九年制義務教育並不完全義務,這是不是事實?城市家長負擔較重,農村孩子因學雜費負擔過重而引起的失學問題一直以來未徹底解決,拖欠教師工資事情一直存在。我們對孩子們教育經費的投入是隨國民生產總值高速增長而遞減,還是在遞增,依據是什麼?得到許多愛國僑胞和有關人士對教育的資助,我們政府應該感謝他們,同時,也是否更應該多為我們孩子們做些什麼呢? 應試教育對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非常有用,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它是教育的全部嗎?如果學生只會學書本和老師,那麼,他們將很難成為愛因斯坦或更多的萊特兄弟,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喊素質教育,但高考的指揮棒還是要看分數的(目前來看,這是公平的),我們的孩子們非常辛苦,身體素質狀況令人擔憂。二十年多來的教育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這是不容置疑的。但它又是以高淘汰率或畸形的教育制度為代價換來的,怎樣理解呢?我們抓了智育絕對第一,而忽略了德育、體育和美育等方面相互發展的關係,已經整整地影響了主要包括未上高中和大學這一代人身心健康的成長,這些人走上社會怎麼辦呢?社會上一些不安定因素和缺乏公共道德規範的事件到處都是(據《參考消息》報道,我們的國民去歐洲旅遊,需經過行為規範培訓方可成行),學校是培養學生們養成良好道德品質、增強體質、美學教育和提高勞動技能的最佳階段,而我們基本上沒有做到這些全部的教育,將來我們還會失去這最佳時期嗎?我們如何教化未來的國民,難道是依靠社會嗎? 從精英型教育逐步發展到今天的大眾型高等教育(依官方統計,目前我國高等受教育率≥16%),國家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並且,正在為此做更多的努力,符合國家發展的需要。只有達到或接近普及型高等教育教育時(即受高等教育並不神秘),才能徹底解決應試教育帶來的惡性競爭所產生的不良後果嗎?那還需要多少年呢?是等待還是積極地創造另一種教育模式呢?這些需要我們去研究。 高校畢業生與重要就業崗位直接掛鈎的定式已得到用人單位、學校、家長、學生的認可,學歷越高,機會越多,待遇也越高。當社會用人需求小於學校供給的時候,並且畢業生不斷的積累後,就業壓力將不斷增加。怎樣宏觀調控學校辦學規模已擺到桌面上來,大多數學生和家長認為上學是為了將來的就業問題,但當學生畢業後就失業擺在了我們面前後,還有多少家長像現在這樣迫切地希望投巨資培養自己的孩子呢?至少他們會更趨於理性的思維,如,全面地發展孩子們的興趣,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和綜合素質,加強勞動技能學習,漸進性的讀書,即邊讀書邊打工,繼續獲取高學歷等。如果是這樣,我們的教育就是圍繞學生家長轉了,這肯定不是我們的教育目標,也談不上如何教育我們的學生報國?一些特型人才他們在某些領域有獨到的見解,而這些學生因英語水平考試或其它原因的阻礙被拒之門外,十分可惜。 其實,國家缺乏大約有200萬的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工,這些年來我們忽略了這方面的工作。在西方發達國家,也並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要、一定能受到高等教育,每個人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為社會有用的人便可,這也是我們教育部門和社會各階層應該思考的問題。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