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學術界不端行為? |
送交者: 麻曉東 2003年12月08日19:06:4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對科研不端行為的調查與處理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因此不能通過個人行為來完成,也不主張搞“群眾運動” 。 不久前,由於學術打假而引發的爭議,方舟子狀告上海《學術與爭鳴》雜誌侵犯名譽權一案在北京市西城區法院開庭,這一事件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11月25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宋正海在“天地生人學術講座”中做了題為《學術界“打棍子”歪風何時休》的講演,也提出了“學術打假呼喚法制化”的觀點。 就在上個月底,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總監察長辦公室主辦的“科學基金監督工作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中,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針對“科研不端行為的調查與處理、加強科學道德建設和弘揚良好學風的政策研究與規章制度建設”等議題進行了探討。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曹南燕教授在大會中做了題為《大學科研中的誠信問題》的報告,就維護科學誠信要制度化、規範化的問題做了闡述。 學術打假不應提倡個人行為 宋正海說,通過方舟子狀告上海《學術與爭鳴》雜誌這件事,不難看出學術界的“打棍子”歪風該停了,否則它不僅影響了學術研究和探索的正常秩序,而且將嚴重製約中國學術,特別是科學原創性事業發展的腳步。長此以往,後果不堪設想。 宋正海指出,學術界自然有假,自然要打,但並不等於可以在學術界亂打棍子。學術打假切忌無知和蠻橫,否則事與願違,打假成了打棍子。 宋正海呼籲每位有社會責任感的科學工作者和領導應該對此案進行深刻的反思,每位曾捲入過學術界打棍子混戰中的人也應當重新回顧歷史,進行一次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行動,以此來滌盪科學界的這一歪風邪氣,共同努力培育一種不同學術觀點專家學者之間能平心靜氣、開誠布公、態度嚴謹、就事論事的百家爭鳴的好風氣。 曹南燕也認為,對科研不端行為的調查與處理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因此不能通過個人行為來完成,也不主張搞“群眾運動”,這樣很容易在學術界產生混亂現象,而是應該通過專門的機構和具有相關資格的人員進行處理。 曹南燕介紹說,在國外,對科研不端行為都有明確的界定,並且對處理程序也規定得非常詳細,例如要組織調查組,列出日程安排,並且聽取雙方的意見等,這樣才能作出最後處理。現在,我國的許多科研機構與學校也都制定了自己的有關科研道德的規章制度,並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以提高其可操作性。 維護科學誠信要制度化、規範化 為了清明學術界平等、和諧、友愛的空氣,促進科學原始創新,宋正海建議: 一、對有爭議的學術事件,應以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來解決。只要不是學術制假造假,就不能隨便給別人扣“偽科學”、“假科學”帽子。 二、有關部門對民間設立“打假網站”、“打假專欄”要規範,要有申請手續,要有嚴格的批准程序和資格審查。對學術界每一個批評事件,應拿出真憑實據,就事論事。有關部門應就此類情況以文字形式規定出來:學術上的制假造假的認定應通過官方或半官方(本專業學會)確認才行,以免因亂打棍子傷及無辜,在成果發表、請獎,乃至職稱、工資等方面造成不良後果。 三、如純屬學術觀點不同,絕不可以冠以“偽科學”、“假科學”等。由此造成惡劣後果的,應追究法律責任。 對此,他期望學術環境從方舟子與野鶴對簿公堂這件事以後能有一個良好的風氣。 針對科研不端行為的調查和處理,曹南燕指出,首先,應當制訂規章制度、建立完善的教育和防範體系。包括公認的學術準則和規範,可行的科研道德守則、行為指南,完善的學術批評風氣,嚴格的學術訓練,公正的招聘制度,以及透明的晉升程序等等。 並且,這些規章制度應該具有可操作性,不要只定一些抽象、籠統的原則。現在許多單位都出台了一些規範、守則,但多數是比較原則性的,不利於具體的執行。 其次,要健全監督、約束機制。有了規範和守則,還需有相應的監督、約束機制,以便對違規行為按一定的程序處理。比如,可以在學術委員會下設立專門處理有關科學道德問題的機構。建立完善的舉報處罰制度。每個科研人員都有權利而且有責任採取責備、規勸和舉報等手段來制止科研中的不端行為。提高科研管理的透明度、加強民主監督,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第三,維護科學誠信要制度化、規範化。營造促進科學誠信的環境是長期的、複雜的過程。對科學中的不端行為,雖然每個人都有權利和責任舉報,但不能靠大搞群眾運動,也不是通過個人行為所能解決的。要由專門的機構、有資格的人員,按規定的程序,根據有關的法規,進行調查和處理。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