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補錄與高分復讀折射出什麼 |
送交者: 鄧建生 2002年02月07日18:13:2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首先,這兩種現象反映出我國的高考經過幾年的大幅擴招,已大大緩解了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往高考招生時那種飢不擇食的現象已不復存在,考生已不再滿足於上大學,而是上什麼樣的大學。在此前提條件下,考生的自主意識也大大增強,對志願,包括學校、專業的選擇更趨個性化,眼光也更長遠。其次,市場這隻無形的手對高等教育的調節作用已越發顯著。這種調節作用不僅體現在人們對高校的選擇,更體現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上,後者又反過來制約着前者的選擇。這種市場調節作用必將對高等院校的辦學質量起到促進作用。 然而,這兩種現象也反映出我國高考招生體制中的一些問題。 高考錄取機制亟待改進 在現行的錄取機制下,一個考生若考分不夠第一志願的北大、清華,哪怕只差1分,他(她)都難以再被其他一流高校錄取。就現象本身而言,出現高分復讀生的原因主要是志願填報不當。然而,在考分、志願分布等信息不明朗的條件下,單憑往年的經驗填報志願,豈能無風險? 更深層的原因是,多少年來,在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影響下,我們更多地注重高校選考生,卻很少為考生挑學校提供制度上的便利。如果說,在精英高等教育階段,這種情況還有其合理性的話,那麼,在我國即將走進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今天,在人們強調以人為本、重視個性發展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吶喊中,我們是否應改變一下這種狀況呢?儘管我國目前尚難做到像美國等早已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西方國家那樣,一個考生可同時收到幾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考生在填報北大、清華等著名高校未果的情況下,能否多一些改上其他重點大學的可能?既然大家都知道,21世紀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那麼我們就沒有理由讓那些高分考生走進復讀的行列,再浪費一年寶貴的時光。 高校收費倒掛令人憂 需要補錄的學校主要是一些高職、大專以及民辦大學(也以高職、大專為主),這些學校在知名度、學習環境、教學質量、住宿條件、畢業生就業等方面,一般來說,要低於普通高等院校,但是在收費方面卻遠高於普通高等院校,每年的學費往往高達上萬元,這還不算住宿、生活等費用。這讓那些工薪階層的子女如何能把四年學業堅持下來?或許有人會說,這一塊主要是針對收入相對較高的階層。豈不知不少收入較高的家庭寧願把孩子送到國外,也不願就讀高職、大專。 此外,不少高職、大專所辦專業、層次以及應用性、技術性、職業性等方面並不“適銷對路”,也是導致這些學校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許多高職、大專等同於壓縮型的“本科”,卻不在“職”、“專”上做文章,這樣雖然在“面”上寬了些,但沒有自己的特色,學生畢業後,到人才市場上拿什麼去和本科生競爭呢?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高考補錄和高分復讀這兩種現象,有的人不從高考招生體制及學校本身去找問題,卻因此委過於復讀生,認為這些學校之所以需要補錄,甚至完不成計劃,是因為這些復讀的高分考生棄權,從而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對復讀生的責難也屢見報端。同時,儘管國家早已取消對復讀生“另眼看待”的政策,但有些大學的招辦人員仍明確表示在同等條件下,絕對優先錄取應屆生。也有中學為了保證升學率,極力反對高分考生復讀。種種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無疑都加重了復讀生的壓抑感。 根據筆者的了解,走進復讀行列是需要勇氣的。幾乎對每一個復讀生來說,從高考失利或錄取學校不如意到決定復讀,這中間所經歷的思想鬥爭是極其激烈而複雜的。絕大多數復讀生都有一段痛徹心肺、以淚洗面的日子。高三的日子畢竟是緊張而難忘的,放棄大專、高職,再去走那麼一段銘心刻骨的日子,對身心都是一種壓力和考驗,絕非每一個人都能承受,其行為本身就是對命運和自我的再次挑戰。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不論是高分復讀,還是低分復讀,都是考生自主意識的正常反映,體現了考生合理的更高追求,在尊重他們復讀選擇的同時關愛他們,體現了社會應有的崇尚個性發展、以人為本的文明風尚。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