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文化、大學精神與川大精神 |
送交者: 謝和平 2004年01月27日19:33:3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大學不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更是一種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說,大學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質存在的歷史價值。這正是我們今天研究大學文化與大學精神的意義之所在。 文化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外延十分廣闊的概念。從廣義的角度進行定義, 文化應當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知識體系、價值觀念、生存方式的總和,它涵蓋了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認識和改造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從狹義的角度定義,文化則主要是指與經濟、政治相區別的觀念形態,它涵蓋的是人類的精神生產活動及其成果。 以下對大學文化與大學精神的討論,將以狹義文化概念為基礎來展開。 一、大學文化與大學精神 大學文化是由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大學人”在對知識進行傳承、整理、交流和創新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與大眾文化或其他社會文化既相聯繫、又相區別的文化系統。與大眾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較,大學文化具有自己鮮明的特徵: 首先,大學文化是一種追求真理的文化。大學以傳承、整理和創新知識為己任,是知識的集散地和創造源。而創造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提出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的過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證事物本質的過程,就是歷盡艱辛、追求真理的過程。在這種特殊活動和特殊環境下形成的大學文化,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必然把追求真理、堅持真理、捍衛真理作為自己的旗幟。 其次,大學文化是一種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負的文化。創造知識和傳承知識的終極目的,是推動人類的文明進步,是為了使人能夠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使人類美好的信念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張揚。一句話,是為了滿足人類永恆的需要。大學文化總是把人類的未來作為自己的建設對象,充滿了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充滿了對自己民族、對社會、對整個世界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與普通的商業文化、時尚文化、消費文化等相比較,大學文化所凸顯的是:執着的價值追求,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聖使命。 第三,大學文化是一種崇尚學術的文化。學術活動是大學存在的基礎和核心。大學文化拒絕一切思想觀念的和教條的禁錮與束縛,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始終強調獨立人格、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要求在自由的氛圍中進行學術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在開放的環境中實現科學的創新和發展。 第四,大學文化是一種嚴謹求是的文化,大學的活動,主要是進行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人與規律、人與邏輯、人與道德、人與社會、人與命運的思辯和對話,這種思辯與對話本身就是一個嚴謹的學術過程。因此,大學文化鄙視淺薄、浮躁、虛假、急功近利和隨波逐流,崇尚嚴謹、邏輯、實證、經驗,崇尚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艱苦攀登和勤奮工作。 第五,大學文化是一種具有強烈批判精神的文化。科學的特性就是大膽質疑,整理知識、繼承傳統需要批判鑑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學術交流、文化交融需要批判與反批判的碰撞;創新知識、追求真理,需要不斷超越他人和自我,不斷批判他人和自我;推動社會文明進步,需要批判的精神,從而達到超越現實、實現理想的目標。 儘管大學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質,但其核心和靈魂只有一個,即大學精神。如果說上述五個方面的品質主要表達的是大學文化的共性的話,那麼,大學精神這個概念更多的則是在詮釋一所大學的個性。坦率地說,並不是每所大學都具有自己獨立的大學精神,只有那些在長期的辦學歷史中,通過對自己辦學理念的倡導、踐行、提煉和升華,並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價值判斷和理性訴求的大學,才名副其實地具有自己的大學精神。大學精神一旦形成,就將為學校抗打擊求發展注入堅強的生命底蘊,並發揮出強有力的價值導向、群體凝聚和社會輻射等一系列功能。 在中國高等教育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中,不少大學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學精神。例如,北京大學以“提倡新學,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而聞名,清華大學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而傳世,北京師範大學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而著稱。正是既有共性又極富個性魅力的大學精神,始終堅定不移地守望着大學精神這塊理性王國,才使這些百年名校經久不衰,青春常在。 審視大學精神,至少應當包括三個視角: 首先是哲學視角。大學精神實際上反映了一所學校所特有的哲學思想,它本質上是學校的辦學理念、育人方針、學術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學抽象,是對學校“文化體”和“文化群”的整合、凝鍊和升華。作為哲學層面的大學精神,一定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相統一的理論品質。我們應當能夠從一所大學的精神中,清晰地看到這所大學的理想目標、精神信念、價值取向以及認知世界的態度和方法,感受到它的理性光芒。 其次是歷史視角。大學精神不是一朝一夕鑄就的,它是通過長期的歷史沉澱、凝聚、發展而形成的,是特定範圍的“文化體”和“文化群”共同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和價值認同的自然結果。作為歷史層面的大學精神,一定具有繼承和創新相統一的理論品質。大學精神中,應該讓人們既能夠看到學校的歷史足跡,又能夠看到它的現實追求,既能夠看到它優良的傳統,又能夠看到它創新的碩果,感受到它與時俱進的精神脈搏。 第三是文化視角。高等學校是以傳承、整理和發展科學文化作為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大學精神正是“大學人”進行這種傳承、整理和發展文化活動所產生的關於自身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行為準則的文化成果。作為文化層面的大學精神,一定具有倫理、科學與民主、開放相統一的品質。我們應當在大學精神中,既能切實地感受到對知識的渴求、真理的探索和對科學的崇尚,又能深刻地領略到對合理公正的社會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由它透射出的報效祖國、造福人類、對社會進步的關心和改造社會的崇高使命感與責任感。 二、川大精神 新四川大學是由原四川大學、成都科技大學、華西醫科大學三個全國重點大學,歷經兩次強強合併組建而成。三強合併前的原三校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優良傳統和各具特色的“學校精神”。新四川大學精神應是原三校“學校精神”及優良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經過近十年的碰撞和融合,三強合一,終於融會成了獨具個性的新四川大學精神,其精神內涵集中體現在校風和校訓上。 校風是學校風氣的總稱,包括學風、教風以及學校積澱的傳統文化精神和學術探索所形成的風氣和氛圍,它既是大學精神的綜合反映,又是大學精神的具體化和外化,其表述應該簡潔、明確,作為師生員工行動的座右銘,便於對照、落實。新四川大學的校風概括為:“嚴謹、勤奮、求是、創新”。這八個字符合校風內涵、外延的要求,較好地繼承和概括了原三校長期形成的優良校風,也體現了三強合併後的新川大所形成的新的文化氛圍和校園風氣。 校訓是大學精神的核心和靈魂。其表述應比校風更凝鍊、抽象,內涵更豐富深邃,能較好地概括學校的整體價值追求,反映學校的獨特氣質,體現出學校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和雍容高雅的名校風範。 新四川大學的校訓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八個字語出民族英雄林則徐題於書室的一副自勉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比較貼切地概括了今日之四川大學的發展歷程、辦學特色與價值追求,有較強的感召力和滲透力。 一是體現了學校發展歷史和現實的統一。首先,它較好地反映了“三強合併”前的原三校不斷融合、改革、發展的歷史以及相互之間深厚的歷史淵源。原四川大學以1896年創建的四川中西學堂為肇端,歷經“兩院入堂”、“三水匯流”,前後融匯了不少蜀中名校的精華;1954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組建、爾後迅速發展起來的原成都科技大學,前前後後整合了四川大學、重慶大學、華西大學、川北大學、西南農學院等院校的有關系科;原華西醫科大學自1910年創辦起,發展歷程中曾與中央大學醫學院、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齊魯大學、東吳大學生物系、燕京大學、協和醫學院等聯合辦學,在新中國建立後的五十年代初高校院系調整時,其文理學院併入了當時的四川大學。同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也直接反映了新川大“三強合併”的現實。在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浪潮中,在“共建、調整、合作、合併”八字方針的指引下,學校兩次“強強合併”,終於“三強合一”,鑄就了四川大學今日之輝煌。 二是體現了繼承和創新的統一。繼承和創新是一所大學長足發展的不竭動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四川大學精英雲集,人才薈萃,是生產和傳播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社會先進文化的示範區和輻射源。一方面,學校紮根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之中,成為弘揚民族優良傳統,塑造凝聚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成為研究、傳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堅強陣地;另一方面,又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善於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優秀的文化遺產,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中,創造出高水平的人類文明成果,奏響繼承與創造相伴、改革與發展並進的華美樂章。 三是體現了科學與民主精神的統一。科學的發展需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聚集各類知識的涓涓細流,才能最終匯成人類知識的汪洋大海。四川大學學科較全,文、理、工、醫、史、哲、經、管、法、農、教,各學科如眾水相聚,相互激盪、相互融會、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從而不斷產生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推動科學技術向着高、精、尖的層次發展。同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也是民主精神的體現。現代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各種文化思潮衝撞和對話的舞台,也是各家各派學術思想匯聚的大海,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在不斷的兼容並包中,促進多文化因子在廣闊的校園時空中交叉滲透、交相輝映。 總之,四川大學的校風“嚴謹、勤奮、求是、創新”和校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補充,缺一不可。以這十六個字為核心的川大精神,在哲學層面上,體現了川大人追求真理,剛正不阿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向;在歷史層面上,客觀真實地反映了四川大學不斷融合、改革、發展、創新的風雨歷程;在文化層面上,展現了學校“囊括大典,網羅眾家”的寬廣胸襟和民主寬鬆的學術氛圍。在我國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四川大學師生職工正在秉承和弘揚“川大精神”,並努力使之紮根於思想中,落實到行動上。 三、大學精神的培育與建設 大學精神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在的,更是未來的。我們不僅需要闡釋大學精神的歷史、內涵和功能,着眼於大學精神的繼承和弘揚,而且應當着眼於大學精神的未來,着眼於大學精神的培育和建設。 首先,必須純潔大學的精神家園。之所以重提精神家園的話題,是因為在物質生活給人們帶來享受的今天,大學精神與物質世界那種本應和諧美妙的關係正面臨某種程度的異化。惟其如此,才更需要我們光大大學精神的傳統,維護大學作為“社會良心”的美譽,維護大學精神的聖潔,維護學術精神的尊嚴。 其次,必須注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和相互促進。科學創造和人文關懷是人類進步的兩個車輪,儘管它們的內涵、特質、對象有着明顯的區別,但二者絕不是互相排斥的。科學技術的進步將使人文關懷獲得新的理性工具、實證方法和技術手段,而人文關懷則向科學技術注入真、善、美的文化底蘊。在當今世界,把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融合作為培育大學精神的一個重要取向,既重要又迫切。因為,隨着人類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改變着世界的面貌,人類在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之時,也越來越多地面臨精神道德領域的挑戰,如克隆技術的誕生是自然科學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但以克隆人為攻關方向的科學研究,則可能使人類面臨改變自身的危險;科學技術通過對資源的廣泛開發利用,在極大地提高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又使人類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這一切都說明,培育大學精神一定要強調科學創造中的人文關懷,通過人文精神對科學創造的正確引導,保證科技進步造福人類而不是禍及人類。 第三,必須不斷創新教育理念。大學教育理念是一個開放的觀念體系。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肩負的歷史使命不同了,時代對我們的要求不同了,因而教育理念也需要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特別是致力於創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學校,更應當在辦學理念上有所創新、有所突破。作為現代研究型大學在思考教育理念創新的問題上,至少應充分考慮到這樣幾個因素:一是怎樣在觀念上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崇尚學術,追求卓越;二是在體制上怎樣真正形成以院係為管理重心,以教師為辦學主體,以學生為育人中心的運行機制;三是怎樣與時俱進、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全面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四是怎樣進一步強化科研,真正把科研與教學結合起來,以科研強勢帶動人才培養,為拔尖創新人才的脫穎而出服務;同時真正把科研與社會服務結合起來,為經濟發展和民族振興做出更大貢獻。 第四,必須大力推進教育國際化進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學精神的建設不可能孤立地進行,它必然要和世界文化發生密切的聯繫。這客觀上要求高等學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必須自覺加快國際化步伐,具備更加寬廣的視野,在科學研究方面不斷把握新理論、拓展新領域,追蹤新科技、創造新成果;在文化領域方面要與世界文化加強接觸、擴大交流,溝通融會,吸取精華,創新知識;在培養人才方面,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培育出一大批敢於攀登世界科技文化高峰的拔尖創新創業人才。 第五,必須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今天,中國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承擔着為民族振興進行知識創新、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歷史重任,沒有壓力、沒有緊迫感,沒有與世界科技、文化和人才培養一爭高下的強烈競爭意識,就無法當此重任。因此,現代大學精神的培育,無疑應把“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競爭意識注入大學精神,使之更具活力、更具時代特點。(四川大學校長 謝和平)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