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字的特色 |
送交者: 佚名 2004年02月04日17:54:4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中華漢字是世界上極獨特的文字,相傳黃帝的史官倉頡,設計幷創造了中華文字,大功告成之時天雨粟,鬼夜哭,驚天動地!此故事大約象徵着,中文漢字是天地宇宙的神聖密秘,人類一但創造出此文字體系,就徹底脫離野獸式的存在,從而啟動人類的文明創造,可以積累無數古今人類的思想、感情、心靈智慧,從而成就一個人文化成的人類世界。 中國現在考古發現的最早文字,為西安半坡陶片上的文字,距離孔子約3500-4000年,距今約5、6千年了!又有河南偃師二里頭陶片上的文字,距今約3700-4000年。而商代的甲骨文,距今約3000-3300年。甲骨上不同的字約3000多個,其中一千多個字,已經能夠識別,可以幫助我們識字,更可以幫助我們研究古代的社會與思想,這是拼音文字無法辦到的。 漢朝的許慎寫【說文解字】一書,收有漢字九千多。到清朝編【康熙字典】,收有漢字四萬多。可見隨着時代的推展,文明的積累,為了表達更深更廣的思想、事相、物理,歷代都有文字的創造。另一方面,隨着社會的變遷,有些字也逐漸沒有人用,最終被人遺忘,成了廢字死字。因此,在目前約五萬字的漢字中,較常用的約三千字 ,一般人若能認識2-3千字,應用於日常生活,讀書看報寫文章,已經足夠有餘了!而這2-3千字也不須要一個個的去學,中文的最小基本單位,不過300個左右,只要學會這三百個基本字形,就可以進行排列組合,衍生出數千字。英文就無此可能,因為它是拼音組字,只要出現新的東西、概念、事務,都必須另造新字。所以目前英文已近五十萬字,要讀報讀雜誌必須識得三萬字以上,始能應付。 中國文字的創造從象形開始,因此文字中有圖像,有義含,也有部分的聲音,只要能理解造字及演變的原理,要學會初級的中文,應該是很容易的。再以此初級的中文,多看多讀,中文程度即可以逐步高級化。 中文是現在生存中最古老的文字,從漁獵的原始社會到今日的電子網絡社會,中文依然應付裕如,生機勃勃,這原因何在呢?他別具洞天,獨領風騷的優越性何在呢? 以下給予簡單說明: 一、易讀性:語言學家趙元任說:『漢字有很強的個性,你要在一頁上找什麼字,眼睛掃到近處,它就直盯着你,呼之欲出。』這是說漢字在空間上表現為二維性,幷隱含三維性(圖形、意思、聲音)。漢字這種多維編碼的性質,使漢字濃縮了更大的信息量,易於辨認,可以一目十行, 快速閱讀,對於吸收知識,尋找資料,非常方便;而英文如果用掃視法,滿紙的abc字母, 難以讀出字來。日本教育家石井勛的實驗也證明,漢字比片假名有更高的表達思想的能力,閱讀速度快。假名或羅馬字在閱讀上耗費時間。漢字則一目了然。 二、穩定耐久性:漢字記錄的是觀念,以形表義,但也有記錄語言的形聲字。因此特具穩定的特性,從而積累了三千年的文獻資料,成就世界上最龐大的知識寶庫,是後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珍藏。 『形義聯結』比『形聲聯結』更耐久,漢字兼兩者而有之。不同於西方的拼音字母,中文以形構成字,“形”容易記住,意義集中在字形裡面。漢字有很多意義聯想的組成部分,不僅有趣,也便於記憶,比如:女和母在甲骨文中這兩個字基本形狀是一樣的,母字比女字多了兩個點,象徵着母親因生養和哺育孩子,乳房特別碩大而明顯。 三、獨具藝術性: 漢字已形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書法藝術, 通過線條的躍動凝結,以表達心靈之境界與悠思, 而有天地人間獨特的氣勢與神韻。 因漢字每一字具獨特個性,能成為審美對象,書法家可以用筆畫之變化,像似音樂家之樂符演奏,可以 抒情,可以言志,可以升華精神。此外,中文依其形、音、義組合的能力,最富美感,最能牽引想象,建構詩文的藝術世界,從而有唐詩宋詞的偉大成就。 四、具特殊歷史性: 漢字還凝結着,古代華夏民族形成發展的社會信息。可以在哲學、 政治學、 經濟學、 社會學的研上,提供學人以有用的資料,具有廣大而深刻的歷史性。 日人森木哲郎稱之為:『漢字它本身就是一種集成電路』,集結着古代人的生活與思想的訊息。 五、進步性: 漢字是世界語文進步的理想境界,語言學家張世祿指出:『世界上的語言,既然有趨於分析的趨勢,而且這種趨勢是語言進步的現象;漢語是分析的極則,可說是世界上最進步的語言』。 漢字是世界上最簡約而明確的文字。英國【新科學雜誌】主編邁可‧克魯斯於1987年指稱:漢語將成為聲控電腦的第一語言, 總有一天, 全世界的人將修漢語,以便使用聲控電腦。 六、科學性:漢字似數學語言,可以層層組合,靈活構詞,具有抽象性高,邏輯性強的特點。簡單幾個字可以組合成數十上百的詞,數千字即可抵上拼音字十萬二十萬字的功用。漢語的組詞能力強。最活躍的基本單位是字。每個字都有特定的含義,語音簡單、明確,高度概括抽象,組詞能力強。例如車,電車,馬車,手推車,汽車,火車,德文、英文多用不同的單詞來表達。 七、具整合性: 漢字具長遠而廣泛的使用價值, 一、二千年前之著作,今人完全可以閱讀,這是說它有度越時間,整合古今的能力,使古人今人在同一個符號世界中,做心靈與思想的交流。 中國數十種方言不可溝通,容易造成隔閡與分裂, 但是不同的語音,卻可以使用同一套文字而得到溝通,這是說它有超越空間限制的能力。如換成拼音,音不通,字也就不通了。 因此中國漢字是溝通廣大人民, 維繫國家統一的重大力量。 至於中文與拼音文字的較量,歷史上已發生過三次,中文每一次均獲得勝利。 其第一次發生在六朝隋唐間,由於大量佛經翻譯,許多人認識了拼音梵文,遂以漢字當音標,製成「36字母」,但經過實踐,最終拼音方式被淘汰。 第二次對中文的挑戰在元朝,忽必烈頒行「八思巴字」(一種拼音文字),想取代各族文字,實現「書同文」的理想,但隨着元朝倒台,此字也消失於中國。第三次就是毛澤東的拼音化改造,基本上也以失敗收場!可見漢字已是一種高度發展成熟的文字,在中華民族及中華文化的建設上,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不是一廂情願的拼音化、拉丁化所可撼動的!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