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大學申請進入了最後的衝刺階段,不過到了這個時候,成績,才藝,課外活動乃至寫推薦信的人選都基本都已經確定,剩下的努力就是準備好申請資料,然後選一個適合自己的學校。
說到學校的選擇,一個不可避免的話題就是上藤校(這裡是指一般意義上的排名很靠前的學校,包括斯坦福,加州理工等,至少應該在前20吧)的意義。雖然各位從不同的角度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我個人的意見是,從統計學意義上,在同等條件下,如果能夠上藤校,應該儘可能地去上,因為上不上藤校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
先說經濟效益。從投入的角度,上藤校,與一般的公立大學相比,四年之間,根據學校的不同,大概要多付10到15萬美金。用高值15萬計算,假定其投資的年收益是5%,30年之後,大概是不到65萬。產出比較難以計算,不過就網上可以查到的藤校和一般大學生的終身收入差,大概在100到200萬美元之間,中值大約是140萬美金。65萬對140萬,統計意義差別還是很大的。還要說明的是,如果真正上了藤校,要麼是父母,要麼是學校,總有辦法能夠幫你支付一些費用,所以最後的支出差別,要遠遠小於15萬美金,所以上藤校的經濟效益就愈加明顯。
再說藤校的其他意義,特別是很多無法用數字表述的潛在價值就更加多種多樣。比如說,找工作的難度減少。在一個職位申請的競爭中,同等條件下,顯然藤校的同學要占優勢。在社交方面,因為通過學校的篩選,校友,學友和一般的學校也有明顯的差別。甚至在找對象方面,也有很好的優勢,這個不用細說。如此的例子還可以源源不斷地繼續下去,總之,上藤校在平均意義上,還是很有好處的。
當然了,上面說的是統計意義上的結論,等到了每一個個人,其結論就不一定合適。有的孩子屬於早熟,自我控制力量好,有明確的目標,這樣的孩子,顯然要去上藤校。有的孩子,雖然天資不錯,但是努力不足,如果在父母的高壓下,勉強地考入藤校,也不一定是好事情。重要的是要看孩子自己的意願,因為人生未來的路程是要他們自己完成的,做父母的只能提供支持和一定的參考意見。比較理想的情況時,孩子努力,選擇又合父母的新意,那是雙方的幸運,可遇不可求。
前一段時間,公司參加了普林斯頓大學的一般招聘展會,我在通過一天的接觸之中,對於學校的差別再次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看着那些朝氣蓬勃,目標明渠,口齒伶俐,積極向上,聰明好學的年輕學子,感慨萬千。
另一個方面,名校也有不同的挑戰。我女兒的高中同學,在普林斯頓剛入學一個月左右,經常學習到早上兩三點鐘,還感到比較緊張,而她在原來的高中的時候學習輕鬆自如,基本上是屬於學校排名前幾名的學生,由此可見,即使是入了名校,後面的路還很長呢。
最後提一句關於上名校和創業的關係。前一段時間,看到一篇博文說,大家都應該去創業,而不要眼睛盯着名校。我到覺得,創業是一個好主意,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去做。一是這個世界不可能每個人都是老闆,二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去創業。比較內向和容易靜下來幹活的,特別是不喜歡和別人打交道的,可能搞技術和科研教學更加合適。喜歡自由和挑戰的,特別是喜歡和別人交往的,創業可能比較合適。
不管怎麼說,我覺得,在可能的條件下,如果能夠去上名校,還是儘可能去上比較合適,至少在統計意義上,從各個方面看,上名校還是比較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