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水木清華:文科的味道
送交者: 作者土豆 2004年04月27日15:27:4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在清華的四年一晃而過。“傳說中的大學生活”一點點地經歷過之後,願意隨手寫下
一些文字來紀念自己四年前的選擇,希望能成為除了父母、老師和簡章之外的另一種
聲音。

學文科的同學是敏銳的,在做出選擇之前考慮的東西可能也會更多一些:牌子、專業
、師資、氣氛甚至氣質,一個也不能少。是選擇熱門專業還是追隨理想信念?應該更
看重學術前沿還是大師風采?歷史傳統和國際接軌孰輕孰重?這些問題可能不會有統
一的答案,但或許應該有更多的視角值得考量——特別是對於文科而言,一個綜合的
評價恐怕遠遠不是能夠用一串串的統計數字所能概括的。既然如此,就讓些許片斷來
折射吧。

傳統與復興

與理工科相比,文科似乎更容易“因時而變”。特別是最近十幾年來,敞開大門之後
的中國學術界逐漸與國外接軌,人們才發現我們已經從方法上落後了,因而迫切需要
對文科研究轉變觀念。於是,在某些文科專業沿用了幾十年的老教材被國外原版教材
所取代;國際上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界注重實證分析與縝密推理的治學態度也給我國文
科研究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這些年來,根據各自的學科特點,人文科學更注重以人為
本的“人文回歸”,社會科學則更注重引進更加完善的研究方法。文科不再甘於成為
“隨形勢而沉浮”的附屬性學科,逐步找尋着自身的發展規律。

這些變化體現在教學上,就導致在經濟、金融、新聞、傳播、法律、文學、社會學等
各學科的人才培養思想和課程建設體系與一二十年前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某些學科的
變化甚至是根本性和革命性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高校中的“傳統文科高手”試
圖憑藉先發優勢儘快轉型以適應變化;而致力於建設的“新文科”後起之秀則憑藉引
進先進研究手段、借鑑國外學科發展規律,利用沒有束縛和壟斷的優勢,不斷取得具
有國際水準的快速和突破性發展。

其實,在清華九十多年的歷史上,既有“老文科”,也有“新文科”。歷史上,清華
園裡大師雲集,賢人輩出,文科名聲甚至壓過了其他學科。這樣講毫不誇張。梁啓超
、王國維、陳寅恪和趙元任這“四大導師”無可爭議地構成了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國
學”的最豪華陣容;還有馮友蘭、金岳霖、吳宓、錢鍾書、潘光旦、朱自清、聞一多
、費孝通、吳晗、曹禺、張岱年、英若誠、呂淑湘……他們無一不是中國人文社會科
學各學界的脊梁,也是清華文科被外力中斷幾十年之後重建時所依存的血脈。

清華文科是在1952年服從國家安排,忍痛劃撥給兄弟院校的。歷史難以用今天的觀點
加以評說,但是有一點很明確:清華人和清華文科有自己的風骨,但在國家利益面前
不會計較自身得失。度過了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在高等教育全面恢復正常之後,清
華自決定恢復文科的那一天開始,就對於文科發展給予了充分的重視程度、政策傾斜
和資金支持。作為回歸的遊子,文科在清華享受到了更多的優先與體貼。清華學生所
能享有的各種海外訪問交流項目之多已經令人羨慕,文科專業學生參加海外交流項目
的機會還要明顯高於全校平均水平;文科院系接收其他院系本科生保送研究生的門檻
也非常高,最優秀的一部分理工科學生也有不少選擇文科專業繼續深造。由於清華的
文科專業沒有通常意義上的“冷門學科”,優勢學科也堅決不搞“批量生產”,所以
文科生在清華不但不是“弱勢群體”,還頗有些專業令人眼紅,成為清華園中的“新
貴”。

氛圍與成長

常常聽到師弟師妹們問,“清華的人文氣氛如何?”說實話,所謂“人文氣氛”似乎
是大得難以全面把握的一個話題,也不是清華人喜歡掛在嘴邊上的口號。清華的校訓
是“行勝於言”,在清華念了四年之後,才覺得自己有資格說說個人的感受。竊以為
“人文氣氛”不等於“文人氣氛”,更不像師弟師妹們從某些小說上讀到並嚮往的“
上課寫情書、樓下彈吉他、半夜喝醉酒”那麼簡單。——人文氣氛究竟是什麼?它與
文科學生數量沒有必然聯繫(正如文科的作用本來就不是“湊數”),它不是體現在
表面,也不是體現在嘴邊,而是充盈在清華園的空氣中,蕩漾在清華人的心中。“科
學”和“人文”在本質上都是統一的。正如清華既有新興的高樓大廈,更保留了茵茵
綠草、亭亭荷香和逶迤連綿的小丘一樣,清華的味道不單調、不頹廢、也毫不冰冷。


清華是有自己的人文氛圍和風骨的。她不浮躁、不張揚,骨子裡沿革下來的“不唯書
、不唯上、只唯實”的崇尚真理、不畏權威、嚴謹治學的精神,即便在院系調整之後
,也培養出了無數的科學泰斗和為人民所稱道的朱鎔基、胡錦濤等很得民心的領導人
,這些校友哪個不是充滿深厚求索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清華人的“自由”和“民主”
精神都是低調的,平靜時脈脈流淌像泉水,迸發時熊熊燃燒似岩漿。清華人在很多特
殊的歷史背景中和敏感問題上,在涉及國家重大利益的時刻,都是敢於直言不諱、拍
案而起的。七十年前,針對所謂“華北自治”,清華學子第一個發出了“華北之大,
容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的吶喊;國家百廢待興之時,77級的清華學子又第一個發出
“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肺腑之言。清華人是無愧於國家、民族和歷史的一個群
體,因為雖然曾經被人為地割斷了文科的傳承,卻從不敢捨棄了人文精神的血脈。


清華風骨潤物無聲。當我念過幾年文科之後,逐漸發現思想自由和治學態度嚴謹是不
矛盾的。正如陳寅恪等國學大師,思想無比自由,作風卻極其嚴謹。清華的氣質也不
是簡單的一個“自由”或者“包容”所能涵蓋的,而是一種在渾然不覺中融入高素質
群體,並在潛移默化中習慣了用高標準行事的氣質。是一種心甘情願選擇付出、選擇
刻苦的氣質。傳說中清華的壓力和挑戰,恰恰是一個不願意搪塞自己的人選擇清華的
理由。正如IT業中公認最有利於人才成長的“黃埔軍校”是作風嚴謹踏實的“藍色巨
人”IBM一樣,一個最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地方,未必是最“自由”的地方,而應該是
能夠使一個“新鮮人”(英語中大學新生被稱為freshman)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
會成長的地方。而當你回首四年清華生活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被清華所改變,
並為你的改變而欣慰。

師資與建設

翻開每年的招生通訊,都會發現很多學校新近增設了文科類專業。坦率地說,由於不
需要大量資金添置實驗設備,一些文科專業增設起來相對“容易”,其中也難免出現
“倉促上馬“的現象。然而,清華的文科建設決不“隨行就市”,因為清華做事情向
來是有原則的。這種原則是清華建設文科所遵循的思路,也是作為一所大學對於真正
熱愛人文社會科學的文科考生的誠摯邀請和莊嚴承諾。

清華建立文科決不是為了搞“重複建設”,也並非“跑馬圈地”以提升自己的聲譽,
而是希望整合清華多學科的優勢,在思想儲備上、制度完善上和決策實施上解決國家
在發展當中遇到的重大疑難問題。基於這樣的目的,清華文科不可能為了追求規模而
不講究質量,更不可能因為處於發展當中就在師資力量上打折扣。坦率地說,清華的
眼光頗為挑剔,清華文科也決不會因為起步晚就降低對師資力量的要求——如果不是
在國內外學界有一定的影響力並且兼備實力和名氣,是沒有資格站在清華的講台上的

由於清華文科不拼數量、講求質量,所以論教師數量,可能不如一些大規模的專業財
經政法院校“多”,但如果比較“精”的程度,清華不會輸給任何學校。當你在網絡
上看到這篇文字的時候,不妨順便查詢一下網站上清華各文科院系的教師名錄,甚至
可以打印出來之後拿給認識的文科大學老師,請他們評價清華文科師資結構。需要特
別說明的是,清華的名師決不是只“掛”在網頁上,而是會一個不少地出現在本科生
基礎課的講台上。正因為如此,清華很多文科課程吸引來了京城其他院校的眾多旁聽
生,在每次上課之前都會引發占座熱潮。

清華文科現在的研究生學位點已基本實現全面覆蓋,各文科專業也都具有了自己的博
士點,並且大多建設在代表了各自學科未來發展方向的前沿、熱門方向上。例如法學
類的民商法學、經濟學類的計量經濟學、新聞傳播學類的傳播學和文學類的中國現當
代文學等等,這些都是各文科專業中最有生命力和發展前景的分支學科。雖然我國的
學位點每隔兩年才評選增列一次,且須在取得碩士點幾年之後才可以申報博士點,但
清華文科的博士點依然在飛速增長。目前,清華每個文科專業,都擁有了從本科到博
士的學位授予權。在國家和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立項中,清華文科雖然規模小很
多,卻與傳統的大規模文科強校相差無幾,至於最近幾年在《中國社會科學》以及文
科各一級學科頂尖刊物上面發表論文的數量,清華超過了相當多的傳統文科強校,進
入了由少數幾所學校組成的領跑集團。

法學院

當我四年前成為清華新生的時候,全國已經有333所大學設立了法學專業;四年過去
了,這個數字一定還在增加。那麼,始建於1922年的清華法學院的特色在哪裡呢?清
華法學院大幅改革了本科生教學,只設置了8門專業必修課,留下相當大的自由選擇
空間;同時開足各選修課組,將選修課的內容進一步細化和豐富,力求更深、更細、
更新。清華法學院的“海歸”教師比例恐怕是國內各法學院中最高的之一,每學期還
有多位海外和港台教授來院開課,目前也是中國內地僅有的開設較為系統的英美法法
系法律課程的法學院。法學院總共開出了近百門課,每學期都有很多新課程推出,很
多都是新穎、實用、甚至是“獨家”的。法學院的學術活動非常多,讓我們經常恨不
得有分身術,把時間上“撞車”的精彩講座一網打盡。

就專業特長來說,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清華法學院以“民商法學”為特長。“民商
法學”包括不動產、合同、侵權、知識產權(著作權、專利、商標)、婚姻繼承、公
司事務、證券、票據、破產、保險和海事海商等領域,是法學各領域中最為博大精深
也最貼近應用的一個部門。這是當前最熱門的方向,更是符合我國所處的大陸法系發
展沿革特點的方向,具有這方面特色的法學院理應是特別值得高中生們考慮的。清華
法學院在此方面擁有多位國內頂尖水平的專家,其實力在國內數一數二,歷年來考研
報名人數均超過錄取人數的20倍以上。在刑法、訴訟法、國際經濟法和法理學等重要
學科,也都有博士生導師等最好的老師擔綱本科生主幹課。

根據我的切身體驗,國際交流對於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意義重大,因為我國法學教育
的整體水平較低,如果能有機會體驗先進的英美法系法律教育,對研習法律的裨益是
不可估量的。就學習環境和機會而言,與兄弟院校的法學院相比,目前清華法學院擁
有最好的設施、最高的保送研究生比率和最多的參加國際交流和競賽的機會。除了各
種初期短期海外交流項目之外,法學院每年派出10%左右的學生赴新加坡國立大學(
NUS)、香港大學(HKU)和香港城市大學(CityUHK)交換學習半年。在國際比賽中
,清華大學至今保持着中國代表隊在亞洲杯模擬法庭大賽(2000年/東京)、國際商
事仲裁比賽(2003年/維也納)、國際空間法模擬法庭比賽(2004年/悉尼)和亞太商
事仲裁比賽(2004年/香港)的最好成績。

新聞與傳播學院

對新聞專業感興趣的你是不是也具有獨行天下跋涉四方的夢想或者不畏權威提出質疑
的衝動?來清華吧。清華新聞學院將“新聞大篷車”開到了雪山腳下、探訪海邊人家
、重走長征路;去西部的荒漠裡體驗“暴走”,去內蒙古的草原上感受“在路上”的
悲喜與感動。用學院官方主頁一句頗具浪漫色彩的話說:“他們行走江湖,用手中的
筆回報社會。”新聞學院的課堂總是七嘴八舌大鳴大放,一旦有國外元首高官訪問清
華,他們更是充分利用手中的話語權,毫不留情地接連發問,將永遠處在新聞焦點位
置的清華一次次地推向聚光燈下。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科設立至今已有近20年,並在2002年正式建院,擁有博士學位授
予權。清華新聞學院的長項在於國際傳播、影視傳播、新媒體傳播和媒介經營與管理
,已在國內具備了相當的知名度。但是,為了保持本科基礎教育的寬口徑,新聞與傳
播學院在本科階段不細分專業,全部按照“新聞學”專業培養,以最大限度地保證本
科生的知識廣博程度。根據這種思路,除了要求學生具有寬厚的人文和自然科學基礎
,新聞傳播原理和技能之外,着重培養本科生寬闊的國際視野與熟練的國際交流能力
,並具備新聞從業者所必備的創新精神、強烈社會責任感與建設性批判思維。

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的學習生活常常是有趣而多樣的。除了特別強化英語能力之外,
還高度重視實習環節,有相當多的學生有機會在中央部委和國家級新聞單位以及各地
新銳媒體實習,曾經以一份令人艷羨的“清華新聞專業實習生名單”流傳於大江南北
的BBS;在畢業去向上,半數左右的本科畢業生繼續攻讀研究生,選擇了就業的畢業
生基本都去往國家級主流媒體。清華的新聞學已經在新聞學界和新聞業界奏響了自己
的聲音,而任何新生力量的加盟是一種新的聲音,一種不同於其它任何聲音的聲音。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人文學院是個各學科濟濟一堂融合發展的地方,包括中文系、外語系、哲學系、歷史
系、社會學系和政治學系以及思想文化、國際問題、科技與社會、經濟學和教育學共
5個研究所,在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學科領域都有專門的研究機構。這些研究機構也將
參與人文學院本科各專業教學,各系所的教師都將為人文學院的本科生創造一個“大
文科”的培養氛圍,也將為本科畢業以後在人文社會科學其他學科繼續深造提供機會
。人文學院的名師也可以洋洋灑灑寫一長串,目前擁有29名博導,70名教授和108名
副教授,其中不乏倫理學學者萬俊人,宗教學學者王曉朝,邏輯學專家王路、蔡曙山
,經濟學專家蔡繼明、國際問題專家閻學通、社會學專家李強、孫立平、景軍、農民
學學者秦暉、中國語言文學學者解志熙、格非、汪暉、羅綱,歷史學學者張豈之、李
學勤、李伯重、葛兆光等各自學科的領軍人物。

文科實驗班無疑是最能充分享受人文學院綜合實力的一個專業了,前兩年不分專業寬
口徑培養,後兩年分流進入歷史、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和國際關係5個專業方向,
關注學術前沿和社會現實、注意學科的綜合交叉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調人文精神
傳遞和科學精神養成。在培養方式上突破現有文科的過窄過細模式,強調基礎性、前
沿性和交叉性;教學方法上強調經典研讀、討論式、選課相對自由和加強實踐環節;
設立導師制,聘請名師直接授課或開設系列講座,加強課程和研究指導,使得學生在
多樣性優秀文化薰陶下成長。曾經看到過一份文科實驗班的課表,學校顯然是把這些
學生當成寶貝來培養了,非常羨慕。中外文化綜合班是參照世界著名大學的成功經驗
自1999年創立的,由中文系和外語系共同主辦,力圖培養中英文都很靈光的人才。它
沿襲了“老清華”古今中外融會貫通的追求,突出中西會通、多學科交叉的特點,致
力於培養對本國文化/文學傳統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具有開闊的國際文化視野,能夠
從事跨文化研究、國際交流、新聞出版工作的複合型人才。這個班要學習中文和英語
專業的主幹課程,實行分階段持續性培養計劃,在完成前三年學習的基礎上,通過有
關專業的考試或考查後,可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選擇人文學院的各相關專業課程

中文系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近年來聚集了一批相當優秀的中青年學者,大多擁有博士學
位,其中還不乏時常見諸於報端的著名學者型作家。中文系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方面具
有較高水平,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在計算語言學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曾經有一
篇調查了清華、北大和人大中文專業畢業生的新聞報道認為,清華中文系“小而精”
和“寬口徑”的培養模式使得畢業生就業最不發愁。外語系開設英語專業和日語專業
,擁有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日語專業的學生同時按照雙學位的標準本
科期間一直加強英語學習,這兩個專業的培養方案均最大限度考慮到語言專業學生的
迫切要求,注意加強多學科交叉、培養寬口徑人才。

零零散散寫了這麼多,當真成了一串串的片斷了。除了沒有談及經濟管理學院的工商
管理類專業之外(該專業也招收文科考生,另有專文介紹),將清華的文科專業基本描
繪了個大概。這些感受是對未來清華人的歡迎,也算是紀念自己的離開。坐在電腦前
敲敲打打記錄下四年間在清華研習文科的一點感受,竟然有了一點不舍。想起每次從
北京的沙塵中騎車進入清華園的時候,自己便立刻被庇護在濃濃的綠蔭之下,四周也
很快靜謐下來,摒除了任何的喧囂與聒噪,不禁慨嘆“再沒有比清華園更適合讀書的
地方了”。

歡迎你來清華園,這個九月。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計算機之父馮·諾伊曼
2002: 計算機科學家圖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