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第一圖:聯絡圖? |
送交者: 網絡遊戲 2013年04月18日22:00:4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不是。 文革第一圖不是《智取威虎山》裡的“聯絡圖”,而是《群醜圖》。 但在今天之前,如果有考試問“文革第一圖?”的問題,我可能選擇回答“聯絡圖。因為,我今天才第一次看見這幅《群醜圖》。 “首都大專院校紅衛兵革命造反聯絡站(首都二司)”主辦的小報《東方紅》,在1967年2月22日出版的第21期上,最先刊出漫畫《群醜圖》。該漫畫具名是“鬥爭彭、陸、羅、楊反**修正主義集團籌備處宣”。
據維基百科資料: 《群醜圖》是文革漫畫作品。1966年底、1967年初出現的,以醜化劉少奇、鄧小平等“走資派”為表現內容的紅衛兵漫畫。 畫面右下角有“群醜圖”三個大字,其右側落款為“鬥爭彭、陸、羅、楊反革命修正主義集團籌備處宣”。畫面中央上方是坐着轎子手持令牌做發號施令狀的劉少奇(轎子上貼有修養二字,其中“修”字被突出意指“修正主義”)和坐着“敞蓬轎”(四川俗語稱“滑竿”)的鄧小平,而周圍抬轎的,鳴鑼開道的,打旗搖扇的,舞槍弄棒的,跑腿跟班的,全是所謂 “劉鄧司令部”從中央到地方的“黑”干將:彭真、陶鑄、劉瀾濤、楊尚昆、陸定一等。一行人向着“資本主義”的深淵前行。每個人的模樣都極像而又極丑,一看就知道誰是誰,足見這位畫家[1]抓特徵的能力。在當時情況下,它打破了中共政治運作的程序規則,提前公告了文革初期的目標所指和劉鄧無可挽回的失勢,具有政治宣判的傳播功能。 這種人身攻擊、人格侮辱的醜化,比歷數劉鄧什麼“階級鬥爭熄滅論”、“三自一包”、“三和一少” 等“罪狀”的說理批判,更能模糊普通群眾的認識,煽動他們的盲目仇恨情緒,對長期處於壓抑狀態之中的百姓有釋放焦慮、宣泄攻擊性慾望的作用。該畫引起了許 多的模仿,得到大面積傳播,成為大批判中風靡一時的流行漫畫。對當時批判、打倒劉鄧的政治運動,起了火上加油、推波助瀾的作用。各地紅衛兵也依樣葫蘆畫 瓢,把本地的大小走資派串在一起,給予集體醜化。其中比較有名的是上海、西安版《群醜圖》。 葉劍英、徐向前、陳毅等老帥大鬧懷仁堂時,譚震林就曾以此畫[2]為靶子,抨擊紅衛兵醜化共產黨,運動意圖“就是要把老幹部統統打倒”。據稱周恩來對此評論說:“這是一幅反動漫畫,打擊面太寬!”毛澤東也對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傅崇碧說:“不能讓這種醜化我們的東西滿天飛。” 據說造反組織還曾將這些漫畫分解成局部(包含個別文革前被打倒的人),集納編印成冊,以《百丑圖》為名[3],廣為散發。有的小孩發蒙學漫畫,就以此為摹本。文藝界也被搞了一幅“百丑圖”,把當時的演藝明星大腕如梅蘭芳、孫道臨、王曉棠、白楊、秦怡等悉數網羅其中。甚至一個單位、系統,也搞了本單位、系統針對被打倒、批鬥者的《百丑圖》,把教書的老師也畫上去了。 畫中的全部人物 該畫人物共39名,排成一隊,自畫面右下方起始為隊首,經畫面左方至畫面右上方止為隊尾。現將該畫中的人物及其手舉道具按從前到後的順序按組列出:
《群醜圖》作者簡介: 《群醜圖》發表時署名“鬥爭彭、陸、羅、楊反革命修正主義集團籌備處宣”,實際作者卻是當時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翁如蘭。她是歷史學家翁獨健之女。很快,翁 如蘭就因“醜化中央領導人”而入獄,後被下放部隊農場改造。文化大革命後,翁如蘭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班,畢業後留校任教,後來僑居國外,從事 繪畫創作活動。 大畫家葉淺予的高足翁如蘭,是中央美術學院的一位美女高材生,也是光緒老師翁同龢的後代。當時不過二十多歲,由於“出身不好”就愈發表現得有“革命 造反精神”,以示和出身家庭劃清界限,“義無反顧”而又“意氣風發”地參加了“革命大批判”,通宵達旦伏案疾筆,將眾多“三反分子”繪成著名的《百丑 圖》,遂即以百萬計的印數傳遍全國各地。 毛澤東為什麼封殺這幅漫畫? 不在於什麼庸俗醜化,而在於它打亂了毛的計劃,《群醜圖》有很多大員是他下一步要利用的工具,還有幾個本來是他要保護的忠實走狗(李井泉王任重 等),親不親線上分,這幅群醜圖把兩個司令部的人混淆了,所以毛很生氣,但是傅崇碧回憶的時間可能有誤,武漢事件是文革中期,這幅漫畫已經不再流行了。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2: | 歷史教育:沒有毛澤東,海華在美國根本 | |
2012: | 朝鮮戰爭:一場確立中國人人權的戰爭 | |
2011: | 大宗師:老友的中年感悟 | |
2011: | Whitehead & Covaraince Princip | |
2010: | 方舟子的荒唐邏輯。 | |
2010: | 應該為湖南人立大碑 | |
2009: | 中國人不能談哲學 | |
2009: | I trust,therefore you are. | |
2008: | 也來說說未來可能的科技災難 | |
2008: | 捍衛王同學的自由表達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