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增注本)第四章 三乘共法(5) |
送交者: 亦宛然 2013年06月04日11:22:5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丁二 戊一 己一 庚一 辛一 壬一: 佛為阿難說:緣起義甚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常空無我,惟世俗假 有。 出世的解脫法門,不出乎四諦與緣起的二大綱,所以說到出世的慧學,也就是通達緣起與知四諦的慧。現在,先從正見緣起來說。 上面說到過的十二緣起說,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這不過是煩惱起業,業感苦果的說明;說明了生死的無限延續,並非神造而已。就是部分的分別法相的佛學者,也每每如此。如真的這樣,這不過是緣起的世間正見,怎麼能解脫生死呢?阿難曾代表過這樣的見地,以為緣起是很好懂的。「佛」就因此「為阿難說」:『彼諸緣生(起?)法,其意甚深』(32);「緣起義」是「甚深」甚深,如大海一樣的,不容易測度到底里的。要知道,緣起是佛在菩提樹下覺證得來的,不要說人,就是天(玉皇大帝之類),魔,梵(耶和華等),也都是不能通達的。這是佛法超越世間,勝出世間的根源,當然是『甚深極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的了!緣起實在太深了!如十二支的因果相生,說明了生死的無限延續,這已經是很深的了!再來觀察:眾生的生死,始終在這樣的──十二支的情形下流轉;只要是眾生,是生死,就超不過這十二支的序列。所以十二支是生死的因果序列,有着必然性與普遍性的。從因果的不同事實,而悟解到一切眾生共同的必然理性,堅定的信解,這才得到了初步的成就。但還要再深入,徹悟更深的真義。 佛的開示緣起,總是說:『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生緣老死』(33)。要知道:無明,行……老死,這十二支的因果相生,是緣起的事實,或緣起的序列;而「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才是緣起的法則。因果的所以成為因果,生死的所以成為生死,都離不了這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定律。這樣,就進到了緣起事物的一般理性了!試問:因果到底是什麼意義呢?怎樣才會成為因果呢?依佛開示的緣起來說:有,是存在的意思。這不是自有、永有的存在,而是生滅的存在,所以又說生,生是現起的意思(約徹底的意思說:存在的就是現起的,現起的就是存在的)。為什麼能存在?為什麼會現起呢?這是離不了因緣的。依於因緣的關係,才能存在的,現起的。那個因緣呢?也是存在的,現起的;他如不是存在的與現起的,就不能成為果法存在與生起的因緣了!那個因緣自身,既然是存在的,現起的,那當然也要依於另一因緣。就是另一因緣,當然也不能不是存在的與現起的了。這樣的深刻觀察起來,盡世間的一切事事物物,盡一切眾生的生死死生,無非是成立於這樣的原理:因(有)存在所以果存在,因(生)現起所以果現起。一切都是依於因緣的,也就是離不了因緣的,離了因緣是不能存在的。依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定律而觀察起來,什麼都不是自有的,永有的,一切世間,一切生死,無論是前後的,同時的,都無非是展轉相關的,相依相待的存在。展轉相關的,相依相待的存在,才能成為因果。所以,從佛悟證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果定律,就能正見因果的深義,而不是庸俗的因果觀了! 依照這深刻的因果觀,來正觀一切,就能正確地了解:一切是「無常」的,是「空無我」的。存在與生起的一切法,都是無常的。你看!器界在成而壞,國家在興而衰亡,眾生在生而老死。如粗顯的說,是一期無常:如器界的成壞,眾生的生死,似乎都經過一安定時期而後滅盡。但細微的說,是剎那無常:一切都是剎那剎那的生滅着,纔生即滅而不住的。這一切,為什麼會是生滅無常的呢?這是緣起呀!從因緣而有的,不能不依於因緣,緣無也就歸於無了。是從因緣而生起的,當然也依緣而滅了。依緣而存在與生起的一切,必然會是生滅無常的。經中說到無常,用無常,無恆,不可保信,不安穩等來說明。所以因緣所生的一切法──約眾生的自體來說,都是不永久的,不可靠的,末了總是歸於滅盡的。說到空與無我,可以作多種不同的解說,現在且約無我來說。我,是主宰的意思。主是與他不相干,自己作主;宰是別的要由我來支配。總之,我是自由自在自主的。大家都覺得有我;一般宗教也都說眾生(或專約人類說)有一個我(有的叫做靈)。但我在那裡呢?是怎樣的呢?一般人沒有考慮過這些;到了宗教與哲學家手裡,經一番推究,這可問題多了,意見也紛歧了,但總之,覺得不能沒有常住不變的,自由自在的東西,作為眾生── 人的生命主體。並且覺得,這個常住而自主的,也就是安樂的,這將來才好回到天國,或歸於解脫,去享受永恆的自由。然在佛的正觀中,(像他們主張的)我是並不存在的。眾生,不是別的,只是五蘊呀,六處呀,六界呀;只是身心的因果現象──存在與生起。這一切是不息的流變,那裡有常住不變的我?是相依相待的存在,那裡有獨立的我?不常住,不獨存,這那裡有自主自由(樂)的我呢?無常無我的正觀,如佛所常說的:『色(等一切法)無常;無常即苦(不安隱,不自由);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34)。 這樣,器界也好,眾生也好,一一法也好,都「惟」是「世俗」的「假有」了。除去世俗的假有,什麼也不可得。什麼叫世俗?什麼叫假有呢?世俗,有浮虛不實的意思。經我們──一切眾生的虛妄分別心而發現的一切,覺得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心裡覺得的那個,覺得就是稱之為什麼的。庸常所認識到的一切──體質,形態,作用,一切都是世俗的。世俗的,就是假有的。假有,不是說什麼都沒有,是施設而有的意思(也叫做假名),就是依因緣而存在而現起的。這雖然因果法則,歷然不亂,但這是假施設而有的。佛在阿含的勝義空經中說:是無常的,空無我的,『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35)。所以,無常無我的一切因果法,佛稱之為世俗的假有。舉例來說吧!人是六根取境,引發六識的綜合活動。但是,如眼根能見色,因為能見色,所以確定有眼根。但到底什麼是眼根呢?其實『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也就是『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36)。因為眼根是緣起的有,緣起的生,你不能想象為有一真實的眼根,從那裡生出來。說到見色,也不是有一獨存體,能單獨負起見色的作用;見色也是要有種種關係才能成就的,所以也不能說有真實自體的眼根,能夠見色。這樣,眼根是纔生即滅的,你也不能想象為有一真實自體的眼根,滅到那裡去了。勝義空經的開示,夠明白了。所以,世間的一切──器界,眾生,一色一心,都是世俗假有、緣起的存在。這是無常無我的,但在展轉相關,相依相待下,眾生是和合的,相續的存在,流轉不絕於生死大海。生死死生的相續不已,也就是輪迴不已,苦痛不已。 壬二: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緣起空寂性,義倍復甚深。 無常無我的生死,從煩惱起業,從業起苦果,又從苦果起惑業。這緣起的生死,是否會永遠不斷的生死流轉下去?不!生死是可以解脫的。為什麼可以解脫?就因為他是緣起法的緣故。佛在開示了緣起的生死流轉以後,接着就開示生死的還滅說:『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故識滅 ……純大苦聚滅』(37)。緣起法是依於因緣而存在的,凡是依緣而存在與生起的,那就不會是常恆不變的;存在的會歸於不存在,生起的終歸會盡滅。生死法,雖一向在即生即滅中,但由於煩惱業的不斷相續,滅而又生,所以苦果也就不斷地相續下去。如能淨治煩惱──無明,愛等不起了,那業力也就銷息,生死也就停止了。如風雖是瞬息不住的,可是風吹不息,水就掀起大波浪,一層層的起伏不斷;風一停,海就波平浪靜了。所以生死可以解脫,是因為生死是緣起的假名有。佛在《阿含經》中,曾這樣說過:『不見一法可取(着)而無罪過者』(38)。所以若取着實法而又說沒有,是錯誤的。真實有的,是不可能成為沒有的;如說實有的成為沒有,那思想上就犯了很大的錯誤。佛不是那樣說的,生死法是緣起的,假有的,所以是不可取着的;本沒有一真實的生,也就不是有一實法滅去了。從這如幻的緣起法中,發見了生死解脫的可能性,也由此而到達生死解脫的境地。怎麼能到達呢?一切法是緣起的假名──假法,假我,是如幻的,是無常空無我的。而無明──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等一切煩惱,卻迷濛了真相,把一切法──眾生,看作真實的;想象為有一永恆自在的我。一切從自我中心去活動,於是到處執着,造善惡業而流轉了。如正觀緣起,通達是無常無我的,那自我中心的妄執,失去了對象,煩惱也就不起了(煩惱也是緣起的生滅),生死也就解脫了。佛所以這樣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盤』(39)。 正觀緣起的無常無我,離煩惱而解脫生死,名為得般涅盤,涅盤到底是怎樣的呢?那是深而更深的。佛為阿難說有為與無為法,也就是緣起與「緣起」的「空寂性」,說是「義倍復甚深」。如說:『此甚深處,所謂緣起(有為)。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涅盤寂靜』(40)。這所以大乘經中,每以大海譬生死緣起的深廣難測;而以最深的海底來形容最極甚深的法性。緣起是相對的假名,眾生為無明所蒙蔽了,不見緣起的本性空寂,也就不知但是無常無我的業果延續。如真能正觀緣起,不取不着,斷盡煩惱,生死永息,那就體證到緣起法性的寂滅。正像風停,體現到波平浪靜一樣。依一般來說,聲聞弟子是漸次悟入的。從無常而通達無我,從通達無我,離我所見,我愛等而契入涅盤。但這是從正觀緣起而來的,緣起是與空寂相應相順的,如《阿含經》說:『如來所說修多羅,甚深明照,難見難覺,不可思量,微密決定明智所知:空相應隨順緣起法』(41)。這是唯證方知的『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換言之,這是沒有邊際可說的;是超越假名的相對界,而不可以數量說的。也不可以想象為在此在彼的,如說:『於未來世永不復起,若至東方,南西 北方,是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42)。那不是沒有了嗎?不能說是有,也不可說是沒有的,如說:『離欲滅息沒已,有亦不應說,無亦不應說,有無亦不應說,非有非無亦不應說。……離諸虛偽,得般涅盤,此則佛說』 (43)。總之,這是超越了假名相對界(緣起),而契入絕對界,什麼也不可說,說着也不對。但這是從正觀緣起的空寂而悟入,也就是緣起法性的實證。 辛二: 此是佛所說,緣起中道義,不着有無見,正見得解脫。 上來所說的,「是佛」在《阿含經》等「所說」的,名為「緣起中道義」。中道,是正確的,恰好的,沒有偏差,不落於兩邊邪見的。佛法的中道觀,是從緣起法的正觀中顯出,為佛說法的根本立場。所以,正觀也稱為中觀,正法也稱為中法了?說到不落二邊,經中都依眾生自體說。眾生,是緣起的生滅。緣起是不落兩邊的,不像眾生邊執所想象的。這都依佛說而成立,如說:『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復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於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謂緣生老死,……緣無明故有行』(44)。這是不一不異的緣起中道。又如說:『自作自覺(受),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45)。又如說:『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46)。這都是不常不斷的中道。佛說中道,都是依緣起而立論的。最重要的,要算不有不無的緣起中道了。 佛為刪陀迦旃延,說過不落有無二邊的緣起中道。迦旃延是不着一切相,而深入『勝義禪』的大師。大乘龍樹的《中觀論》,彌勒的《瑜伽論》,都引證這《阿含經》的教授,來說明諸法的真實相,所以這一教授,在抉擇佛法的緣起正見中,有着無比的重要性。佛對迦旃延說:『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佛的聖弟子呢?『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47)。換言之,世人不知緣起義的,顛倒妄執,不能脫出二邊──有見與無見的窠臼。佛弟子依緣起法正觀,那就不起有見與無見了。譬如說:世間人見人生了出來,就執為是實有的而起有見。等到死了,大都是執為實無而起無見的。又如在生死流轉中,一般人是執為實有的。聽見了生死,入涅盤,就執着以為是無了(世人因此大都是怕無我,怕空,怕涅盤的)。但是,佛弟子依着緣起中道去觀察時,如見到世間滅,也就是生死解脫了,就不會起有見。因為緣起如幻的相對性,在涅盤寂靜中是不能安立的。而且,既是可滅的,在生起時也就決非實有,實有是不會依緣而滅的。如見到生死世間的集起,就不會起無見。因為緣起的如幻假有,不是什麼都沒有的。而且,既是可生的,在滅時也決非實無了。還有,了解緣起的此有彼有,此生彼生──世間集,所以生起現前時,知道緣起的流轉相續,不會覺得一死了事而起無見的。了解緣起的此無彼無,此滅彼滅,當生死解脫時,也不會執有實我得解脫的。總之,一切是緣起的,惟是緣起的集滅,並沒有實我,實法,所以不起有見。沒有實我,實法,所以也不會起無見的。真能正觀緣起,就能「不着有」見「無見」,依中道「正見」而「得解脫」了。三學的增上慧學──甚深般若,八正道的正見,都是緣起的中道觀。所以佛弟子能不着常我,不落斷常,一異,有無的執見,破無明而了脫生死。 庚二: 又復正見者,即是四諦慧;如實知四諦,應斷及應修,惑苦滅應證,由滅得涅盤 。 出世的解脫道,是以緣起及四諦法門為綱要的。所以說到正見,除知緣起的集滅外,還有四諦的正見,這是經中特別重視的。正見流轉還滅的緣起法,是依因而起,依因而滅的正見。但這不是空洞的因果觀,有空觀,而是無明緣行等的依緣而有,無明滅就行滅等的依緣而無。因果相依的必然性,從中道的立場,如幻假有緣起觀中,正確的體見他,深入到離惑證真的聖境。四諦,也是因果的:苦由集而生,滅依道而證,這是世間與出世間兩重因果。觀察的對象,還是現實苦迫的人生。從苦而觀到集(如從老死而觀到愛取為緣,到無明為緣一樣),然後覺了到集滅則苦滅的滅諦(如知道無明滅則行滅……老死滅一樣)。但怎能斷集而證滅呢?這就是修道了。道是證滅的因,也是達成集苦滅的對治。這樣,知四諦與知緣起,並非是不相關的(十二緣起也可以作四諦觀,如老死,老死集,老死滅,滅老死之道,經中說為四十四智)(48)。所以緣起「正見」,也「即是」知「四諦慧」。不過在說明上,緣起法門着重於豎的系列說明,四諦着重於橫的分類而已。 佛在鹿野苑,最初為五比丘大轉法輪,就是四諦法門,也就是稱為『三轉十二行相』的法輪,明白表示出對四諦的次第深入。當時,佛先指示了:那些是苦,那些是集,什麼是滅,什麼是道。這應該是剴切分別,詳細指示。不但要知道那些是苦的,那些是苦的集因;苦必從集生,有集就有苦等事理。而且要知道:這些苦是真實的苦,決無不苦的必然性。這是第一轉(四行),是開示而使其了解深信的。接着,佛更說:苦是應知──應該深切了知體認的;能深切信解世間是苦迫性,才會發生厭離世間,求向解脫。集是應該斷的,不斷便生苦果,不能出離生死了。滅是應該證得的,這才是解脫的實現。道是應該修習的,不修道就不能斷集而證得滅諦。這是第二轉(四行),是勸大家應該『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從知而行,從行而去實證的。接着,佛再以自身的經驗來告訴弟子們:苦,我已是徹底的深知了;集已經斷盡;滅已經證得;道已經修學完成。也就是說:我已從四諦的知斷證修中,完成了解脫生死,體現涅盤的大事,你們為什麼不照着去實行,去完成呢?這是第三轉(四行),是以自身的經驗為證明,來加強弟子們信解修行的決心。佛說四諦法門,不外乎這三轉十二行相的法輪(49)。在弟子的修學四諦法門時,首先要「如實知四諦」:從四諦的事相,四諦間的因果相關性,四諦的確實性(苦真實是苦等);從『有因有緣世間(即是苦的)集,有因有緣(這就是道)世間滅』的緣起集滅觀中,知無常無我而流轉還滅,證入甚深的真實性。應這樣的如實知,也就能知集是「應斷」的。道是「應修」的,「惑苦滅應證」的。依正知見而起正行,最後才能達到:已知,已斷,已滅,已修的無學位,「由」於苦集「滅」而「得涅盤」。 對於四諦的如實知見,引起了見諦(真實)得道的問題。在四諦中,體見什麼才算得證?由於學者的根性,修持方法的傳承不同,分為頓漸二派。觀四諦十六行相,以十六(或說五)心見道的,是漸見派──見四諦得道,是西北印學派的主張。而中南印度的學派,是主張頓見的──見滅諦得道。當然,這是千百年來的古老公案,優劣是難以直加判斷的。依現有的教說來參證,從佛法本源一味的見地來說:見四諦,應該是漸入的;但這與悟入緣起空寂性── 也就是見滅諦得道,是不一定矛盾的。經說:沒有前三諦的現觀(直覺的體驗),是不能現觀道諦的;四諦是漸入,猶如梯級的,這都是漸入漸證的確證。但四諦現覺的深見深信──也稱為『證信』,不是證入四種真實理體;諦是審諦不倒的意思,所以是指確認那四類價值而說。如苦:這些生死有為,是無常的,不安穩的,是無我而不自在的;這種生死事實的苦迫性,能深知深信而必然無疑,就是見苦諦。煩惱與引生的善惡業,是能起生死,使生死不斷生起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惑業的招感性,深知深信而必然無疑,便是見集。斷了煩惱,不起生死,那種寂靜,微妙,出離的超越性,更沒有任何系縛與累着的自在性,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便是見滅。八正道,有了就有出離,沒有就決不能出離;八正道的能向涅盤所必由的行跡性,能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名為見道(諦)。這種印定苦集滅道的確信無疑,是四類價值的深知深信,當然是先後生起而印定的。但這無礙於緣起空寂性──滅諦的體見。緣起空寂性,就是『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這是超越緣起相對性的『正法』;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而稱為『法性,法住,法界』的。見滅諦,不是上面所說的價值確信,而是體見那超越相對性的寂滅性自身。這是平等不二的,沒有次第可說。學者在正觀緣起的集滅中,達到離愛無欲而體見寂滅性,就是得道;四諦也當然證得了。但在智見上,應有引起的次第意義。如一下子發見了寶藏,又一樣一樣的點收一樣──這是古德所說的一種解說。頓入,漸入,應該就是這樣的。見寂滅而證道,為古代無數學者所修證的,是不容懷疑的事實,稱此為滅諦的體見,是寂滅性自身的體見,與見四諦的見──四類價值的確認不同。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1: | 兩張圖,顯示六月四日香港維園海量容納 | |
2011: | 說十大類神話,以建造教會-2 | |
2010: | 中國美元外匯儲備和奧運冠軍 | |
2010: | 量子態隱形通訊技術 (哪位給解釋解釋 | |
2009: | 空軍大院: 以“寬恕”走出六四以“愛” | |
2009: | 說說真相 -- 兼談'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