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學習、工作的日子裡,對加拿大的教育制度、課程模式及多種教育形式等有了不少全新印象,現將一些感受介紹給國內同行和關心這一話題的朋友們。
首先總體感覺是,加拿大及美國的學生要比國內的學生輕鬆得多,學習氣氛比較活躍,學生質量參差不齊,有想象不到的差學生,也有出色的好學生。考試通過了就繼續上,通不過就退學,或者到別的系、別的學校去讀別的專業。學生並無太大壓力。考試成績完全按學號給出,誰都不知道誰考多少,也極少互相打聽。即使考不好也感覺不錯。直到碩士階段,名校與非名校差別並不太大,到博士階段則差別較大。出色的研究生在碩士階段能發表兩篇PHYS REV論文。教師教學極其認真,研究生教育更是嚴格。
說到北美的學生比較輕鬆,這種輕鬆當然是有代價的。本科生的質量普遍要比國內差很多,特別是數理能力更是如此。有些系開設的大學物理連微積分都沒有,習題難度還不如高中課程。筆者所在學校的本科生在加拿大幾乎是最好的了,但和國內的學生沒法比。這裡的好多學生是讀不完大學的,但留下來就有質量極高的本科生,所以,儘管大多數的外國學生不用功,但那些對做學問有興趣的學生則例外。筆者所在的系有好多外國學生比中國學生還用功。有時候很難把那些什麼也不會的本科生和能力極強的研究生聯繫起來,他們接受的是同樣的教育,大學畢業時,差別已很大,每個人根據自已的興趣選擇的課程也有很大不同。
國內的課程特別多,學多了有時反而接收不好。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區一般一學期才12周,一年兩學期。加上學期中的一兩周休息時間,兩學期也就相當於國內的一學期。其他的時間學生都去打工掙學費。研究生一般都是3個學期,但由於上課和給學生帶實驗,實際上只有兩學期,即使是在很短的學期內,學生也一般只選兩到三門課。研究生有時就一兩門課,而且每門課也並不比國內的難。國內好多本科生學的一門課,在這裡在研究生階段也要分成兩門課。如,國內本科三年級上過的電動力學,在國外到研究生階段才學,而且要分兩門課學,但是到最後,北美的博士生卻並不比國內的差,這與他們本身所在的學校的科研有關係。更重要的是,他們是一點一點地去學,學得反而紮實。別看他們基礎看起來很差。但到頭來理解能力和科研能力卻比國內的學生要厲害得多。這裡我覺得主要的問題在於好多課程並不是一下子就能通過填鴨式的教育學會的。相反,一下子學很多課,並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總是忙於考試,因而過早地就生厭了。北美的學生常常是什麼公式也沒推導就會有思想。然後去用公式計算去驗證某種思想。但很多國內的學生則是在計算等方面都很厲害,但想法卻很少。關鍵是沒有讓學生自已去思考的時間。大部分時間都是應付考試和做題了。另外,咱們常說的一句話:欲速則不達。一下子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反而會嚇跑一批人。本來應試教育就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果再給他太多的學習負擔,其結果可想而知。
在考試制度上,國外的考試制度並不見得就好,所有的考試制度都是與具體的國情相聯繫的,但其中畢竟有值得借鑑的。我在加拿大上過很多門課,從來沒有過成績是由一次考試定下來的。期末考試最多的也只占60%,而且即使是這60%的期末考試,與國內的考試也有一些區別。記得有一次考凝聚態物理時,竟然有一半考試內容是要求你寫一篇作文,並明確要求不要寫公式,而只強調理論體系的建立過程,展示你從這門課中學到了什麼。這樣,如果你只會算題而不是真正懂的話,就不可能得好成績。總之,關於考試,最大的區別是一門課的成績不是由一次考試定下來的,作業占很大比例。加拿大大學裡期中考試一般占20%,有時到最後期末考試卻沒有筆試了,而是寫一個報告後,然後就報告內容答辯,答辯和報告一般會占到30%。有個別的研究生高級課程則是寫一篇小論文,然後答辯,要想得好成績,非常不容易。分批考試的好處就是學生平常都得好好學習,這樣學習效果就肯定會好。我問過指導教師有關國內外考試的區別,他說北美很早以前也是一次期末考試定成績。現在改成這樣,學生壓力就不是很大,而且學得也不差。國內本科生教育幾乎無法這樣,但研究生或許能從國外的考試制度中得到借鑑。
關於學生作業。學生作業在最後的成績特別是研究生階段占很大比例,我剛到加拿大時第一個感觸很深的地方就是作業上的區別。由於我去得晚,第一次交作業就晚交,但我也不認為是什麼大事,心想反正以後認真準備考試就行了,沒想到帶課教師後來催我好幾次,才知道作業的重要程度。作業不僅占總成績的很大比例,更關鍵的是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大家知道,在研究生階段,好多東西是由於太複雜而無法考試的,但做作業就無所謂了,可以給你兩周的時間讓你去做。平常所做的作業也與最後的考試無太大的關係,往往要比考試難得多,因而做作業特別費時間。作業都經過很好的設計,有時一個作業得做30多頁,一門課就有4到5個作業。另外教師教書時特別認真,即使是學生反映很不好的老師,我覺得還是很認真的。比如說,班裡僅有3個學生,教師也要上課教學,批作業更是認真30多頁的作業,每道題都要標出錯在哪裡,因為什麼丟分、丟多少分,即使是研究生批作業,也必須寫出評論。教師留作業也非常非常認真,除了少數情況下留教材上的作業外,大部分是從別處找來的題,教師打印出來發給學生。而且有時發給學生之前還要上網查一下,以避免學生在網上能找到答案。工程類學生的作業更是重要,我愛人學的是計算機軟件,她在國內學程序設計時,基本上只學理論,很多在國外博士階段都不見得開設的課都學。但上班後才正式開始大量編程,實踐能力較差。而在國外則完全不同,一兩周就一個大作業或一個大工程,從編程到寫報告,每天都十分忙,學習比較均勻,也長不少見識,最後考試反而不像國內那樣緊張。
北美的研究生教育比國內要有不少優勢。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教師隊伍特別過硬,即使是一個幾千人小城裡的一所很小的大學,一個助理教授的職位也要好幾百名博士去競爭,學物理的更是如此。而且這些人找這個工作前如果才做過一次博士後工作就算是很走運的了。在加拿大要想進入好大學去教書,一般都得有美國名校的博士學位。我想這種情況是日積月累的,他們的經濟好,又吸引了好多外國人在這兒,所以幾乎是全世界的人在競爭這些教師職位。學生來源也是一樣的,我所在的大辦公室,10個人中只有一個本地人,其他人都是來自世界各地。我所在的組去年從中科院招收了一名博士後,今年又分別從清華、北大各招收一名博士生。這樣,在教與學中,他們都有優勢。所以有時我覺得並不是國內的大學努力不夠,而國家的經濟實力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如果經濟上去了,我們的優勢也會表現出來。國外研究生教育的另一個優勢是:教學特別嚴格。別看他們的本科生質量不行,但研究生教育則特嚴。博士階段各種考試不斷,資格考試、課程考試。博士資格考試專門考學生課題之外的內容。筆者搞的是半導體超晶格,但考試內容卻是玻色愛因斯坦凝聚,而且一考就得花就幾個月時間寫報告、答辯。我讀博士的前兩年就答辨了4次,每次答辯都絕不是走過場。另外,我參加過一次別人的博士畢業答辨。令人奇怪的是,學生只要求講20分鐘,但回答問題時間則近兩個半小時,如果沒有好好做研究,答辯根本通不過。另外,獲得博士學位的時間根本沒有上限,讀上6年如果水平不夠,也不可能畢業。
總體上來講,中國和北美的高校教育制度都是與其社會經濟制度基本相適應的。當然並不是國內現行的高教制度不應改革,但關鍵是不要為改革而改革,而應在現行制度特別是目前經濟具體情況下進行相應的改革,使之一方面能適應目前的實際經濟情況,另一方面又能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原創能力。我覺得,即使對中小學生不能完全實現素質教育,但大學生可能適當增加一些,因為畢竟沒有升學的壓力,而在研究生階段則應向國外多借鑑一些。最後,我最大的希望是咱們國家的經濟形勢能越來越好,這樣才能最終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現在國內有些高校面向全世界招收教授、副教授,但短時間內肯定招不夠,關鍵還是由於經濟實力。經濟上去了,經濟與教育才能相輔相成,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