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本科教育差得很 |
送交者: databag 2004年07月12日19:04:1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北大清華的本科教育不比國外名校差? 完全錯誤! 中國的本科教育差,而且差得很。中國的本科畢業生,除了考試做題能力強外,其他技能遠遠落後於國外同學。 國內教學一個重大缺陷就是完全忽視對學生創造性,能動性和基本科研素養的培養,亦不對學生因材施教。北大物理系第一年居然沒有試驗課!這在西方任何一個哪怕是三流的學校都是不能想象的。而大二的試驗課,不過按部就班重複教材里的東西,大家唯一的目標,無非是複製出完美的結果和漂亮的報道。在西方,試驗課的結果完全不重要,教員最關注的,是學生是否理解了試驗的內容,遇到問題如何解決,以及他對試驗結果的分析和誤差報告。有時,甚至會故意把有問題的儀器給學生,看他們如何處理。 對於基本科研素質的培養,具體體現在論文課當中。在這個課程中學生以4-5人的小組為單位,從最基本的如何查文獻,讀文獻學起,到寫摘要,寫論文,多人合作科研,作幻燈片演講,Powerpoint演講,甚至包括如何給報紙寫科普性質的文章。每個人每年都要選一個課題,找合適的導師輔導,完成一個小的科研項目,一開始的項目很簡單,不過是用C++模擬玻爾模型之類,但是難度逐年遞增,到畢業時,已經和導師們的科研沒什麼區別了。因此國外新入校的研究生一下子就能融入科研隊伍,而我們的畢業生,則要一切從頭來過。 國內教學另一個問題是各個科目缺少聯繫,無法使學生的知識融匯貫通。舉個例子,在北大,線形代數是大一就教的,而且一口氣講到希爾伯特空間,內容之豐富龐雜,恐怕歐美數學專業的研究生也要佩服。但是我們採用的是最抽象,最難讓學生理解的授課方式:一個定理接着幾個推論,再引出下面幾個定理,只講推演證明,完全不講它在物理計算中的應用和意義。其結果就是同學們都視線形代數為天書,上課基本聽不懂,下課作業互相抄,考試前必瘋狂背書,考試後兩周所有東西忘得精光。相反在英國,一門課程並一口氣講完。線形代數分三部分,量子力學亦分三部分。大一時講線形方程組,矩陣運算,對應經典力學的相應內容,量子力學則以近乎科普講座的形式進行,向大家介紹歷史背景和它與經典力學的區別,讓大家初步接觸波粒二象性和相關的簡單運算。大二線形代數擴展到向量空間,以及它與波動力學之間對應的關係。到大三時,代數和量子力學和二為一,變成一個課程,講授以希爾伯特空間為基礎的矩陣力學,並且討論經典力學和量子力學中的許多概念問題,比如“測量”,“概率”,“測不準原理”的含義,進而推進到哲學高度,介紹realism, anti-realism, instrumentalism,operationalism(抱歉,不知道中文的準確翻譯)等學派對量子理論的不同詮釋。這樣每年的講授內容雖然有限,但層層遞進,使學生能充分理解它的內涵。 最後還有一個重大的問題,那就是國內的學風。抄作業,考試作弊,簡直是家常便飯,選修課論文抄襲率,絕對超過80%,那些競賽保送來的同學尤其甚之。而這些老師竟都是默許的,還勸大家即使抄也要用手抄,不要用計算機打出來,那樣印象不深刻!老實說,我當年也抄過數次作業,為此我現在仍然十分後悔。在英國,抄襲乃是天下頭號大罪,一旦發現,基本都是退學處理。每次試驗課論文課老師都會不厭其煩的強調這點。每次上交書面作業,必要附一張Cover Sheet,寫明“本人已閱讀學校關於抄襲的規定,保證作業中所有內容均為本人成果,如有引用他人成果,均在文中明確註明。如有違反,願受學校處罰”,然後簽字畫押。此兩種截然相反的學風,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再明白不過的了。 想想在中國的大學裡,你要花掉將近一半的時間學英語,學政治,然而畢了業,英文水平依然是半聾半啞,這樣的浪費,值得嗎?當然要留意的是,現在的留學,有很多是“野雞”大學,根本學不到什麼東西。但假如有好的機會,比如去英國前3名的學校,美國前50名的學校,絕對不應該錯過,這是我和我的同學們的親身經驗。 在我原來的大學同學,尤其是那些各省理科班的尖子中(其實我也是理科班出身,不過北京的理科班和外省的還是有本質區別的)很多人都是一心鑽研競賽,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發展。他們人生前十八年的目標,無非是拿獎,上北大清華,一旦這個目標實現了,就喪失了進一步前進的動力。加上他們普遍沒有任何人文方面的積累,於是一個個都很“鬱悶”,整天只能用武俠小說,電腦遊戲,上網聊天來發泄自己的精力。我的兩個室友(均是全國物理一等獎),就是這樣荒廢的。在這種環境中,不受負面的影響是不可能的。因而我建議,如果沒有很好的留學機會,那麼恐怕還是要走高考,競賽這條路,不過進了大學,不要放棄自己的愛好,更要堅守自己的原則,出淤泥而不染。能做到這點,就很是不容易了。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