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慕容青草:為什麼和如何批海德格爾?
送交者: 慕容青草 2013年09月28日21:48:5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海德格爾是個大人物,大人物一般是輕易批不得的,這是因為一旦有人批了大人物,就會有很多大人物的追隨者對那個人群起而攻之。他們那麼做不一定是因為他們真懂得大人物說過的話是什麼意思,而是因為在他們心目中的大人物是碰不得的。海德格爾是一個大人物,誰要批海德格爾就要冒被他人群起而攻之的風險。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批海德格爾?

因為幾十年前他做了一個錯誤的論斷:哲學終止了。

人說錯話不奇怪,不是每個人說錯了話都值得批,更不是每個人說錯的每句話都值得批。但是,海德格爾所做的哲學終止了的錯誤論斷就值得批。一來因為海德格爾是大人物,他說出來的話的分量不一樣;二來因為他不是隨便地說一下,是認真地對之進行論述[1],而且不是心血來潮地進行一次孤立的論述,而是作為他幾十年一以貫之的理論思想的總結[2],[3],[4]來進行論斷。但是,這些都還不是最主要的理由。如果海德格爾的哲學終止論僅限於他個人的一己之見,未能對社會造成重大影響,那也不值得批;如果雖有一定影響,但是反對的聲音已經蓋過了他的聲音,那麼我也就沒有必要再多此一舉冒着得罪他的追隨者們的風險去觸動那根老虎鬚了。之所以現在都有必要批海德格爾是因為他的哲學終止論的社會影響很大,而反對的聲音極小,那些平日領着高額薪水的專業哲學人士們在對哲學的基本生存權的捍衛上不但非常羞澀,而且常常會以各種形式出來捍衛海德格爾的哲學終結論;更有甚者,在海德格爾過世幾十年之後,居然有號稱橫跨科學與哲學兩界的巨擘拾起他的衣缽,再次宣告了哲學的末日已經來臨(給人一種海德格爾之後哲學還勉強撲騰了幾十年的感覺)。如果不批海德格爾,本已百廢待興的人類哲學會因為來自海德格爾的陰影的阻撓而難以取得突破。那些不懂或不關心哲學卻掌握着社會資源的人會用一句“哲學已經死了,別瞎忙乎了”來否定人們在哲學發展上的任何作為。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哲學並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象海德格爾或霍金所宣告的那樣終結了。這不但表現在哲學本身在日常生活及各個領域的從不間歇的指導作用,以及在海德格爾之後的哲學理論在民間的長足發展,更表現在由於忽視哲學或採用錯誤的哲學而不斷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經濟的政治的和自然的災難。另外,具體地從海德格爾所給出的哲學終結的理由也可看出,他的理由是根本經不起認真的推敲的(這一點在本文後面要具體論述)。所以說,海德格爾錯了,而且錯得很嚴重,嚴重到了對人類哲學乃至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負面影響的地步。這就是為什麼要批海德格爾的理由。

但是,一個理論界的大人物不是可以隨便批的,倒不是懼怕被他的粉絲們圍攻,而是理論界的大人物的錯誤常會被一些雄厚(恕我用詞可能不當)的理論所支持,並且會若隱若現地躲在各種正當理由的裝飾後面。這倒不是說海德格爾這樣的大師一定會專門製造假象來忽悠世人,或許只是思維方式或歷史局限使然。但是,不論是出於什麼原因,他們的錯誤一定會以忽悠的形式出現,以一種人們即便感覺不對頭也不易找到毛病的忽悠形式出現。這就為批海德格爾帶來了很大的難度,這裡的難度的最大挑戰是在批他的錯誤的時候不能同時把他的對的部分也批了。這還不僅僅是因為那句“不要把澡盆里的嬰孩與髒水一起潑出去”的古訓,而且還因為一旦把對的部分也批了,那麼一切對於錯的部分的批評也就失效了。這是因為如果人們因為海德格爾的錯誤而否認了他的正確的部分的話,那麼別人可以用同樣的邏輯抓住批評者批錯的部分而否認他批對的地方。這種可能性不是憑空想象而是非常現實的,不但是因為一個理論界的大人物是輕易動不得的,而且是因為很多對他的理論並不一定都理解的人卻對他的理論的內容很熟悉,而正確的部分往往要比似是而非的部分更容易理解。所以,一旦有人在批理論界的大人物的理論時不小心批到了他正確的部分,那麼人們就不會再去理會他對於真正錯誤的批評,這就如同走在危險區不小心觸了雷一樣,他的整個批評的價值都會因此而被報廢掉。

基於上述的原因,即便是明知海德格爾錯了,而且明知不批海德格爾的錯誤就難以擺脫他的錯誤在人類哲學的發展上的陰影,也只有在先認真思考了 “如何批”這個問題並得到一個令人令己信服的答案的前提下,才可以開始這個批海的工程。在我過去十幾年的生涯中,每當被問起“你自己最為得意的是什麼(現代求職會遇到的諸多無聊問題中的一個)”,我就會回答“Troubleshooting”,儘管這個答案常會讓一些缺乏實際經驗的經理們感到奇怪,但卻是我的實際工作經歷的一個真實反映,因為至少在我共過事的同事中還從未遇到“Troubleshooting”上的對手,這是另話。

所謂的Troubleshooting就是當一個系統出了故障或差錯的時候,去設法找出產生故障或差錯的原始因素(root
cause),或者(當找不到原始因素的時候)找出某中可以暫時消除問題的中間原因,所以Troubleshooting的基本出發點就是一個明顯的故障或差錯。如何批海德格爾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就構成了一個典型的troubleshooting的案例,這是因為海德格爾的哲學終結論構成了一個明顯而確定的錯誤。以這樣一個確定的錯誤為出發點去反回去troubleshooting他的哲學體系出了什麼問題就可以儘可能地避免出現前面提到的在批海德格爾的錯誤時把他的正確的部分也批進去的錯誤。當然,troubleshooting海德格爾的哲學體系要比troubleshooting任何一個工程體系或科研問題的難度都要大,這是因為哲學理論中的抽象邏輯不象工程數據那樣進行驗證或象電子數據那樣可以通過簡單的數據流或邏輯門來進行判斷。但是,troubleshooting海德格爾的哲學體系對於人類文明的建設性意義也超過了這些年來我所經歷過的所有的混飯吃的troubleshooting的總和。所以,我也就接受了自己給自己的這一高難度的挑戰。

現在來看海德格爾在“The End of Philosophy and the Task of Thinking[1]”一文中得出哲學終結了的結論的理由。在這篇文章中海德格爾首先指出哲學是形而上學:“Philosophy is
metaphysics.
”對於海德格爾稍有了解的讀者都會馬上看出這裡的問題。在海德格爾的一篇早些的文章(“The
Basic Problems of Phenomenology
[4]”)里,他非常鄭重地宣告哲學只是關於抽象存在(不是具體存在)的本體論:...philosophy is not a science of beings but of being or, as the Greek expression goes, ontology.”“ We assert now that being is the proper and sole theme of philosophy.”而在他更早的一篇文章(“Existence and Being [3]”)中他就已經宣稱形而上學(metaphysics)僅僅是關於具體存在的學問:“Metaphysics thinks about beings as beings.”。所以說,以“哲學是形而上學”來作為對哲學作出終止宣判的開頭這一點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從“哲學是本體論”的看法回歸到了人們幾千年來對於哲學的基本共識。尤其是考慮到這幾篇文章的發表時間相差幾十年,或許真的表明海德格爾的思想有所轉變。

可惜的是,用“哲學是形而上學(metaphysics”而不是“哲學是本體論(ontology)”來對哲學進行死刑判決的開頭對於海德格爾來說只不過是措辭上的不同選擇而已,絲毫不代表他的思想的轉變。只要把海德格爾接下來所做的哲學的死亡論證與他一貫的理論思維結合起來便可看出這一點。實際上,如果海德格爾真的回歸到了傳統上對於哲學的共識,他就不會做出哲學終止了的論斷。他之所以要用“哲學形而上學”而不是“哲學是本體論”來作為宣判哲學死刑的開端與其說是回歸傳統的哲學概念不如說是為了加強他的宣判力道而採用的策略性的文字遊戲(這是他的一個基本文風[5])或者用如今的一個通俗詞彙來說叫做忽悠。相信他一定知道儘管他曾極力宣稱哲學是本體論,在世界上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哲學的核心內容仍然如康德所說的那樣是形而上學和邏輯。所以,用形而上學來宣判哲學的死刑將更有影響力。但是,與在Existence and Being [3]”中宣稱形而上學“僅僅是關於具體存在的學問”不同,在這最後的宣判中他把形而上學描繪成是從現實出發來用現實的基礎表達現實的思維:“metaphysical thinking, starting from what is present, represents it in its presence and thus exhibits it as grounded by its ground.[1]”,而這裡作為現實的基礎的就是他曾宣布為哲學的唯一對象或本體論的唯一對象的抽象存在:“As the ground, Being brings beings to their actual presencing.[1]”。當然,他還是要用他的那種招牌式的文字遊戲手法對形而上學是把這種作為基礎的抽象存在與現實聯繫起來的思維論述一番,並且指出這是自古以來就顯明了的:“Metaphysics thinks beings as being in the manner of representational thinking that gives reasons. For since the beginning of philosophy and with that beginning, the Being of beings has showed itself as the ground (arche, aition, principle).”由此可見,在繞了一圈之後,儘管海德格爾把哲學作為是形而上學來宣判它的死刑,而所依據的卻仍然是哲學是本體論的思維,只不過所用的語言比在之前的文章中要隱晦而已。

與在“The Basic Problems of Phenomenology[4]”一文里直接把哲學的意涵窄化從而把哲學從一般的形而上學的世界觀的地位下降到他所特定的本體論的地位的做法不同,海德格爾在這裡採取的是先把哲學定義為形而上學然後再用人們更難以分辨曲直的模糊手法把形而上學的意義窄化,從而最終把哲學的意義進行了實質性的窄化,從而使得他可以最終順理成章地宣判哲學的死刑。這種技術性的處理對於海德格爾宣判哲學的死刑的最終目標來說是完全必要的。因為如果他回歸到傳統的把哲學看成是對智慧的熱愛與追求,把形而上學看成是對於存在的一般規律的認識這樣思維的話,他就根本無法宣判哲學的死刑了。讀者這時可能會問:不能宣判哲學死刑不是很好嗎?為什麼一定要宣判哲學死刑呢?這個問題恐怕只有當初海德格爾本人才能回答,鑑於他已過世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恐怕沒有凡人還能對這個問題給出精準的答案。不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一個能宣判哲學死刑的人一定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尤其是一位哲學家來宣判哲學的死亡有可能會被作為最後的一位哲學家而名留青史。不知這樣的世俗觀念是否曾對海德格爾發生過影響。但是,無論他到底受到什麼特殊的動力的驅使來宣判哲學的死刑,他一定認為按照他的邏輯是能夠說服人們接受他的宣判的,而且他也一定知道他在這點上所要運用的邏輯是什麼。

但是另一方面,海德格爾在“The End of Philosophy and the Task of Thinking[1]”一文中提出的哲學終結的一個重頭理由也表露出了在對哲學進行了幾十年的概念窄化的摧殘之後他內心的空虛,更確切地說是作為一個哲學家對於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價值的所缺乏的信心而產生的空虛。他提出了科學的發展使得哲學已經過時的論點(這也是幾十年後霍金再次喊出哲學死了的口號的基本依據):“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s is at the same time their separation from philosoph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ir independence. This process belongs to the completion of philosophy.”實際上,非常遺憾而且也令人吃驚的是,海德格爾他沒有意識到(而且在他之後的幾十年裡直到今天還在追隨着海德格爾的哲學大師及學子們也沒有意識到)的一點是,海德格爾用科學的發展作為哲學終止的理由這點本身顯露出作為一個被捧為世界級的哲學大師的他對於哲學的基本意義缺乏最基本的認識。他似乎絲毫沒有意識到,他之所以能夠用科學的發展作為哲學終結的理由的前提是他在之前的幾十年裡一以貫之地將哲學的涵義進行人為的窄化的結果。

海德格爾之所以能宣判哲學的死刑是因為他首先在概念上窄化了哲學的意義,然後再論證這個被窄化了哲學再也不能象人們心目中那個可以帶領人們去不斷地思索未知探索真理及理清邏輯關聯的哲學,然後再舉出科學已成熟的理由造成一個水到渠成地宣判哲學死刑的氛圍。而哲學之所以沒有死,也不會象海德格爾與霍金所宣判的那樣死去的基本原因是哲學不是被海德格爾所窄化了那種學問或思維,哲學自古就不是一個海德格爾將之可以窄化的概念,哲學概念的深刻內涵是隨着歷史的進程通過其外延不斷表現出來的(在這一點上,海德格爾的重要的理論導師黑格爾並沒有很好地運用他自己所倡導的辯證邏輯。否則的話,一個來世紀之後的海德格爾恐怕也不會走得那麼偏)。哲學是關於宇宙的最深的邏輯和關聯的學問,是基於超乎了具體的細節特徵的普遍規律的學問和思維,它仍在而且將繼續帶領人們去思索未知探索真理及理清邏輯關聯。

海德格爾或許也意識到了他對於形而上學及哲學意義的窄化有違人們心目中的存在於具體學科之外的對於宇宙或存在的一般奧秘的抽象與認識的方法及過程的基本特徵,所以他也專門對此進行了處理,要把人們對於宇宙或存在的奧秘的一般認識與哲學切割開。他選擇了巴門尼德的《論自然》中的第28節。對這一節的一個比較通俗的翻譯為:“..thou shouldst
learn all things, as wellthe unshaken heart of 
persuasive truth, as the opinions of mortals in which is no true belief at all.[6]”但是,海德格爾卻將之譯為:“..but you should learn all: the untrembling heart of unconcealment, well-rounded, and also the opinions of mortals who lack the ability to trust what is unconcealed.”而且還特別強調與他人的翻譯不同,他沒有把這裡的“unconcealment”譯為真理(truth)。我這裡無法對巴門尼德的古希臘原文在這裡的確切翻譯應該是什麼做評論,但是我相信精通希臘文的海德格爾在這裡的字面的翻譯應該是不會有什麼差錯的。但是,即便原文沒有提到真理,而是提到“unconcealment(打開封條,揭秘)”,那也是人們心目中關於探索發現真理的一般常識,即真理是需要不斷地被揭秘發現和認識的。而海德格爾卻刻意地把這裡的unconcealment引申為專指為認識他的那個抽象的存在(Being)而進行的一個作為。更有意思的是,他一方面在其它地方[2][4]一再強調他的那個抽象存在Being的時間性(Dasein's Being finds its meaning in temporality),另一方面卻在這裡經過一番文字忽悠之後把宣稱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一樣(即永恆的不變)的巴門尼德所說的解釋為是通向他的抽象存在的左證。這再一次表現出一位大師在關鍵地方的隨心所欲(即想怎麼忽悠就怎麼忽悠)的特點。

海德格爾的哲學死刑宣判書的結尾有兩個有趣的地方:

1)該文的最後一句說在哲學終止之後人類的思維任務是決定應該想些什麼:“The task of
thinking would then be the surrender of previous thinking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matter for thinking.”這一點是極具諷刺意義的。

人類的思維內容本來根本不是什麼問題,他自己在幾十年前莫明其妙地把人類專用於思維的學問(哲學)所要思考的內容限定於所謂的抽象存在,而具有強烈的皇帝新衣情結的包括大量的專業哲學家在內的世人又因着他海德格爾的這種別出心裁的對於哲學思考內容的限定而把他捧上了世界級的哲學大師的寶座;也正是因為這一對於哲學思考內容的特殊限定使得他要宣布哲學終結了。然後這麼折騰了一圈之後,他盡然要宣布說人類今後的思考任務是要確定到底思考什麼!這不但是他個人的一大笑話,更是這個擺脫不了皇帝新衣情結的人類文明的一大笑話!

2)作為對於提出要確定思考的內容這一結論的鋪墊,他在全文的最後一段先提問的方式指出人們應該將對於存在與時間(使他成名的主題)的思考轉為對於開啟與現實的思考:
Does the title for the task of thinking then read instead of Being and
Time: Opening and Presence?”這裡所謂的開啟與現實(Opening and Presence)的意思就是不斷地揭示世界的奧秘使之成為現實的認識的意思。對於熟悉古中國哲學的人們來說,這不正是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一章的結尾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意思嗎?其實,這個意思原本就是幾千年來東西方文化探索真理的基本意思,根本不需要在二十世紀中葉再專門被提出來,而海德格爾在宣判了哲學的死刑之後,又把原本是哲學的最基本的意義當作一件新鮮主意提出來,這對於一代哲學大師的他以及把他捧為哲學大師的千千萬萬永遠相信光着身子的皇帝確實穿了一件新衣的包括無數專業哲學家在內的世人們來說都是一大笑話!



[1] The
End of Philosophy and the Task of Thinkingby
Heidegger, 1969. URLhttp://evans-experientialism.freewebspace.com/heidegger8a.htm.


[2] Being and Time, by Heidegger, 1927. URL: http://www.clas.ufl.edu/users/burt/spliceoflife/beingandtime.pdf

[3] Existence and Beingby Heidegger, 1949.
URLhttp://www.marxists.org/reference/subject/philosophy/works/ge/heidegg2.htm


[4] The Basic Problems of Phenomenology, Introduction, by Heidegger,
1954. URL:
http://www.marxists.org/reference/subject/philosophy/works/ge/heidegge.htm

[5] 從認識到本體的遊戲,慕容青草, 2013. URLhttp://blog.creaders.net/murongqingcao/user_blog_diary.php?did=160236

[6] On Natureby Parmenides. Reference URL: http://blog.creaders.net/microsoftbug/user_blog_diary.php?did=147900#sthash.F1SJkZcN.dpuf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華裔歸華裔,國籍歸國籍
2012: PISA 2009 主要國家與地區排名
2011: 物理評論快報實驗報道:光速不變原理不
2011: Selection of Math ShawPrize?
2010: 再貼一遍科學雜誌對所謂方舟子抄襲的指
2010: 從方肖談起
2009: Theistic Evolution:當基督徒開始猶豫
2009: 這段太可怕,就跟最近河南新生代地層發
2008: 冷眼看溫家寶的“救美”計劃
2008: 可能毛澤東這個講話讓鄧小平記恨了一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