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潑熊案的冷思考(ZT) |
送交者: jiuren 2002年03月01日18:34:0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硫酸潑熊案的冷思考
21歲的劉海洋在北京動物園舉起硫酸瓶子潑熊時,顯然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後果會如此出人意料的嚴重。但是,當北京電視台的記者拿着話筒在看守所里採訪他的那一刻,對着攝影機的鏡頭劉海洋終於醒悟過來,但為時以晚。 他說:“完了。” 劉海洋目前呆在看守所里等待法律的懲罰。據說,用什麼樣的法律條文對劉海洋用硫酸潑熊的行為進行裁定已經成為了法律專家的難題。罰款顯然太輕,量刑呢,多長時間合適?但既然此案已經轟動了京城,司法部門在處理時,顯然不能置身空氣之外地承受到來自輿論的壓力。 幸乎?我們傳媒現在已經擁有了一定的自由,去選擇報道什麼新聞和如何報道;不幸乎?大眾傳媒在報道這件事時缺乏同情心的表現和眾多評論者刻意拔高、無限上綱的批判令人心寒! 先不管劉海洋到底會得到什麼樣的法律制裁。大錯已然鑄成,就要有付出代價的勇氣。劉海洋應該為自己用硫酸傷害動物的殘忍行為付出代價,可問題是,現在這個代價實在已經遠遠超出了他所應受的懲罰。21歲的劉海洋,現在醜名遠揚、人人喊打!讓人擔心,他在這件事結束之後,將如何面對自己親人、朋友?如何面對大眾傳媒給他帶來的巨大壓力和不良影響?如何面對曾經向他吐了無數口吐沫的社會大眾? 對於一個年僅21歲、剛剛成年的青年來講,無論他犯了怎樣天大的錯誤,都不能無情的將他一棍子打倒,使他永世不得翻身。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劉海洋過去做錯了事,但未來的人生路還有很長。我們在口誅筆伐的同時,是不是應該替劉海洋的未來想一想呢?我們為什麼不能寬容一點,給予犯錯者改過自新的機會和重振生活的勇氣? 個人在面對大眾傳媒這架龐大的社會機器時,絕對是孤立無援的弱勢者。自23日下午硫酸潑熊案發後,時至今日,媒體在這件事上長篇累牘的報道和渲染,實在讓人覺得這種缺乏同情、“置之死地而後快”的態度有失厚道。我們在反思劉海洋事件的同時,似乎也該反思:在類似事件中,大眾傳媒到底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應該怎樣去履行自己的職責? 誰之過? 在潑熊案爆光後,很多人都把矛頭對準了劉海洋的母校——清華大學,甚至把原因歸結為清華大學重理輕文、素質教育失敗……清華對此事作出聲明說,大學生犯法不只是大學教育的問題,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要經過多個階段的培養,社會和家庭都有責任…… 清華的表態不無道理,犯罪行為確是一個原因複雜的社會問題。大學生道德水準的滑坡和大學生犯罪現象並不自劉海洋始,如果把大學生的犯罪歸因於大學教育,那麼實際上,中國整體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都存在問題。這麼多年來,我們的教育一直重視開發學生的所謂“智力”,也即對知識的記憶和學習,卻忽視了孩子心靈成長和人格塑造。而恰恰是後者對於人一生的所作所為將產生更為重要的影響。 從劉海洋的事件中,我們應該看到,“善”心和“愛”心的啟迪和培養在教育中是多麼重要。所謂的素質教育就應該從這些最基本的“兩心”開始,教會人如何去愛、去善待自己、別人、動物和大自然。 高分高尚? 劉海洋的行為是他自己的個人行為,和他是不是清華或者北大的學生沒多少關係。他在不在清華念書都不能加重或減輕事情性質的惡劣程度。當然,名校學生會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因為在很多人的思維里,總是習慣把一個學生的道德水準和他的分數高低等同。 一位記者在採訪劉海洋的母親時,首先問:“劉海洋高考考了多少分?”分數的高低能判定一個人品格的高尚和卑下嗎?記得傅雷在教育他兒子傅聰時有一句話,大意是一個人的知識、地位、財富等往往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胸襟和善惡。更何論“分數”乎?分數也許 記得一個教育學家比較中美兩國的教育方式時說,美國的孩子撒謊與考不及格相比,前者可能會受到更嚴厲的懲罰;而中國的孩子只要考了高分就“一好百好”了。這種差異,一定程度就來源於中國家長對分數與品格關係認識上的錯誤。 冷靜自觀 用硫酸潑熊,很可惡,很殘忍,肇事者應該受到嚴懲!動物們無法用語言表達痛苦,它們的命運全握在人類的手裡,這就更加深了悲劇色彩!可是,別忘了,還有人給活熊身上插管子取熊膽,敲開活猴子頭蓋骨吃候腦,把活魚紅燒了讓它上桌時還吐着氣,以求味鮮!更別提,每年被人獵殺的動物有多少?放在我們餐桌上的動物有多少?死於實驗的動物有多少? 所以,說到底,我們從“清華學生劉海洋硫酸潑熊案”的報道中更多看到的是:湊熱鬧式的愛心與耍耍嘴皮子式的虛偽。(紅狐狸)
|
|
|
|
實用資訊 | |